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景隆手握五十萬大軍最後結局如何?

李景隆手握五十萬大軍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景隆手握五十萬大軍最後結局如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戰例,而其中最經典,最不可思議的一次,無疑是朱棣的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繼任的建文帝朱允炆爲了鞏固皇權,開啓大規模削藩。最終,朱棣起兵造反。

他本就是皇子中最有威望,也是建文帝最擔心的藩王。在他起事後,建文帝調集了全國的軍隊圍剿他,而朱棣起兵時手裏只有數千將士。

在這麼大的差距下,朱棣卻最終取得了勝利。

燕王最終的勝利,是有諸多因素促成的,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建文帝用人不當,比如他委派圍剿朱棣的主將李景隆,在這場戰爭中奉獻了堪稱臥底級的表演。

李景隆手握五十萬大軍最後結局如何?

李景隆是明初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其父李文忠不僅是朱元璋的外甥,更是朱元璋麾下能與徐達等人相比的猛將。李文忠年少成名,遺憾的是他很早就去世了。

李文忠的早逝讓朱元璋非常悲痛,因此他對李文忠的子嗣格外看重。偏偏李景隆從小就展現出了很好的軍事天賦,不僅喜讀兵書,言談舉止更是非常像李文忠。朱元璋便格外重視對李景隆的培養,還經常把他與自己的皇子們放在一起照顧,李景隆就是在此時,與燕王朱棣成爲了好友。

後來,承襲父親爵位的李景隆,被朱元璋放到部隊裏培養。他相繼在各地練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朱元璋看李景隆成績不錯,便把他放到太子府。

自此,李景隆成爲太子一系的核心人物,他與皇太孫朱允炆的關係非常密切。

朱允炆即位後,開始大量啓用自己的心腹,由於朱允炆在軍中的威望不足。他缺乏可靠的心腹將領,於是李景隆就受到他的重用。燕王朱棣起兵後,沒過多久就打敗了老將耿炳文,朱允炆無奈之下,就想到了李景隆。

於是他破格提拔李景隆,將中央的主力部隊與耿炳文原本的部隊全部交給李景隆,就這樣,李景隆一下子成爲坐擁五十多萬大軍的主帥。爲了讓李景隆能放開手腳,朱允炆還給了李景隆許多特權。

此前,李景隆從未單獨帶領大軍作戰,他初出茅廬就能領導這麼多的軍隊,不禁讓人想起了他的父親李文忠。不過,他雖然像他的父親,但倆人的真實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朱允炆做夢都沒想到,這個決定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權。

李景隆率領大軍北上攻打燕王,沒想到戰爭從一開始就打得非常艱難。朱棣征服北京周邊地區後,兵力也只是增加到了數萬,與李景隆率領的主力軍隊相比,差距實在很大。朱棣卻不以爲然,一開始就走了一步險棋。

他留世子朱高熾守衛北京,自己率軍在外。李景隆見此機會集中兵力圍攻北京,可仗打了許久,李景隆的部隊始終沒能拿下北京,自己的損失反而非常大。在圍攻的過程中,李景隆曾有過多次攻破北京城的機會,可他臨陣指揮失當,多次錯過良機。

就這樣一直拖着,部隊的士氣越來越低,隨着朱棣得到大寧等地的精銳後,一路南下與北京城的部隊裏應外合。

最終,李景隆率領的大軍被打得大敗,他只能帶着殘餘部隊先撤回去。朱允炆見他在這麼大優勢的情況下,居然被打得大敗,不僅沒責怪他,反而還繼續給他增兵,甚至還繼續加強了他的權力。

就這樣,李景隆在真定又彙集了數十多萬軍隊,繼續北上與朱棣決戰。雙方在白溝大戰,這一仗李景隆再度慘敗,幾十萬大軍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還丟失了無數的輜重。

自此,靖難之役的局面被徹底扭轉,朱棣經過這兩次的勝利,徹底鞏固了在北方的優勢。李景隆前後損失了數十萬軍隊,使得朝廷的精銳被幾乎送光,建文帝再也沒能力主動發起進攻,也沒能力短時間平定叛亂。

造成這一嚴重結果的首要責任人,無疑就是李景隆了。前後兩次,李景隆動用了上百萬的軍隊,得到了全國的物資支援,更是不斷被建文帝授予專權行事的特權。結果,李景隆卻兩次慘敗,此事引起朝中的震動。

一時間,無數人紛紛問罪,要求皇帝殺掉李景隆。建文帝不想殺他,可還是撤了他的職位,強行幫他把此事給壓了下去。

可建文帝怎麼都沒想到,前面他錯誤的使用了李景隆,導致自己平叛的絕對優勢局被打輸了。這次他又一次錯誤使用了李景隆,直接要了他的命。

被撤職後的李景隆沒有失去一切,在燕王朱棣一路南下之後,建文帝還是讓他去守衛南京城。當時,南京城的兵力不足,但南京城城防水準極高,朱棣倉促南下又沒有足夠的攻城設備。若是堅守一段時間,等外地的援軍過來,朱棣的處境還是非常危險的。偏

偏就在此時,李景隆開門投降了,他與谷王朱橞獻出了城門。

就這樣,朱棣兵不血刃就進入南京城,建文帝甚至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只能火燒宮廷,自此下落不明。

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的一系列表現,確實是古往今來都少見得爛,因此後來人們回顧這段歷史,都笑着說李景隆纔是靖難中朱棣的頭號功臣。

更是有很多陰謀論出現,比如說李景隆其實是朱棣在建文帝手下的內奸,畢竟倆人從小關係就很好,李景隆可能早就投靠朱棣了。

圍繞在李景隆身上的一切爭議,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的表現太差。當然,做實這些觀念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朱棣對李景隆的態度。

朱棣稱帝后,對李景隆是非常不錯,《明太宗實錄》中記載:

以曹國公李景隆有默相事機之功,加封景隆爲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世承襲,賞銀四百兩、彩幣四十表裏、鈔四千貫。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

可以看出,李景隆無疑得到了最高的禮遇,不僅爵位沒變。朱棣還給他加官進爵,又送了大量的財物,甚至在朝中,李景隆的地位非常高。朝中有重大事務的時候,李景隆居然能位列大臣榜首,這是宰輔級別的待遇。

因此,朱棣這番賞賜,讓很多靖難之役中有大功的臣子都看不下去了,覺得給得實在太多。那麼李景隆到底是什麼立場呢?他在靖難之役中,諸如投降開門等一系列詭異的舉動,真的是因爲他在臥底嗎?

其實,李景隆顯然與臥底沒什麼關係,他也不可能一早就投靠朱棣。因爲李景隆雖然獲得了這麼好的待遇,但後來一切就變了。

僅僅到了永樂二年,李景隆就在朝中受到彈劾,而主導彈劾他的人,正是靖難之役的功臣代表朱能。

他們連番攻擊,讓朱棣決定罷黜李景隆,還剝奪了他的一切官爵。

自此,李景隆被囚禁在家裏,不僅被罷黜,還被抄家,他就這樣悽慘地度過餘生。如果說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內線,一開始就是自己人的話,他絕不可能落得這個下場。

朱棣是一個非常護犢子的人,靖難之役上臺後,他給予那些功臣極高的封賞。哪怕是底下功臣犯錯,他都能護就護,除非是犯了原則性的錯誤,否則朱棣都不予追究。

因此,靖難之役的功臣無疑是歷史上過得最舒服的功臣了。李景隆起初受到朱棣的禮遇,轉眼間就被羣體攻擊,最終遭到清算。

這怎麼看,都像是先穩住他,安撫人心,等時機成熟再去處理他。從朱棣對他的處理方式,大致就能看出他在靖難之役中的立場了。

一開始,李景隆毫無疑問是建文帝這邊的鐵桿,因爲李景隆打仗確實賣力,他的失敗是有諸多因素的,並不存在他純粹要演戲。

比如李景隆在白溝之戰中,他親自率領中軍與朱棣對上,而左翼的郭英成功壓住了朱能等人負責的部隊,右路也順利打垮了薛祿負責的部隊。可以說,李景隆在這次對陣中所做得非常到位,那他爲何會失敗了呢?這就是他與朱棣之間的差距了。

李景隆缺乏實戰的經驗,而朱棣久經戰陣,經驗非常豐富。因此,在一開始被全面壓制後,朱棣臨機應變,及時脫離本陣,率領騎兵部隊快速穿插,迂迴到李景隆大陣後方放火。朱棣的冒險做法,多虧他麾下的將士訓練有方,在不利的情況下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這纔給朱棣爭取了時間。

李景隆面對朱棣這種應變,沒能給出更好的應對方式,他對於部隊的掌控力又沒有朱棣那麼強,這才導致他最終的失敗。

實際上,白溝之戰對朱棣來說是非常兇險的,他的主力部隊但凡堅持的時間少一點,他就徹底失敗了。朱棣在這次博弈中以豪賭的方式獲得了勝利,他們打得這麼兇險,李景隆自然不會是什麼臥底了。

李景隆兩度率軍戰鬥,都以失敗告終,除了運氣因素之外。還有兩個主要因素,其一是李景隆本就缺乏實戰經驗,臨陣應對是他最大的問題。從攻打北京到白溝之戰,他的這個問題都被凸顯出來。

這是很無奈的事情,李景隆在這次領兵之前,他很少能得到帶兵出征的機會,更是從未得到過指揮大兵團與敵人作戰的機會。

因此,李景隆很難避免這類的情況,只能說他在錯誤的時間,被放到了一個錯誤的位置上。不是誰都能像徐達,李文忠那樣,初出茅廬就能打得更好,李景隆顯然不具備那麼高的天賦。

其二,從建文帝任用李景隆統帥大軍來看,建文帝在平叛中的準備不足,是李景隆失敗的一個主要因素。

在攻打北京失利的戰鬥中,王師失敗的主要因素,就是部隊準備不足。李景隆的部隊完全沒有考慮天氣的問題,隨着氣候變冷,王師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同樣,在隨後的戰鬥中,李景隆部又對氣候瞭解不當,無論是風向,還是降溫等問題,他的部隊都沒有應對的方法。

顯然,朝廷在準備出征的時候,是非常倉促的。因此,他們根本沒有足夠時間準備大軍的後勤,也沒功夫去考慮北地氣候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李景隆的部隊在攻打北京的時候,能用的設備都非常有限,即便兵力有絕對優勢,可沒有足夠的設備,再多的兵力也很難打下北京這樣的大都城。因此,李景隆的失敗確實有諸多因素,建文帝沒有選擇殺他,或許是考慮到這些原因。

那麼李景隆爲何要開門獻城呢?顯然,李景隆在當時已經開始爲自己找後路了。因爲他與建文帝這條路已經走到頭了,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兩次大敗,已經讓自己徹底失去了在建文朝立足的資本。

即便建文帝最終取得了勝利,得勢的也是手下齊泰這些文官。他們本就對自己沒好感,沒準還會秋後算賬,找機會清算自己。因此,繼續跟着建文帝走,無論皇帝輸贏,他都是失敗者。

可要是投靠朱棣呢?李景隆一開始沒有跟隨朱棣,他自然不可能成爲朱棣的親信,即便此時投降,也會被按一個建文舊臣的名號。

不過,朱棣沒有攻打南京城的好辦法,自己此時獻出城門,無疑是幫朱棣一個大忙。有了這份人情,即便投降後朱棣那幫手下再怎麼恨他,朱棣也會礙於這種事情,留他一命。

事實也的確如此,朱棣並不想殺李景隆,哪怕後來羣臣攻擊李景隆,朱棣也還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畢竟李景隆本就與自己的關係不錯,再加上他在靖難之役中確實對自己有功,朱棣想拉攏建文帝勢力裏那些不夠堅定的人,李景隆就是其中的代表,殺了他等於否定了這些人,那對自己的統治是非常不利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