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爲何沒能成功呢?

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爲何沒能成功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敬業是大唐名將李勣的孫子,李勣又名李世勣、徐世勣,他一生戎馬,爲大唐立下不世之功。李敬業從小跟隨爺爺南征北戰,也歷練成一員勇將,爺爺、父親都去世後,由他繼承了爺爺英國公的爵位。他曾任眉州刺史,但因故被貶爲柳州司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爲何沒能成功呢?

(李敬業)

嗣聖元年(684)是多事之秋,高宗李治去世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她廢中宗李顯爲廬陵王,立李旦爲帝,將其幽禁,強行霸佔了皇帝的權力。武則天還爲自立爲帝做了一系列準備:其一,武姓源出姬姓,她的父親武士彠又是周國公,武則天便以《周禮》改革官制;其二,提議建立“武氏七廟”,而依禮只有皇帝才能建立七廟。如此種種,武則天顯然“包藏禍心,窺竊神器”,自立野心暴露無遺。

在這種背景下,李敬業振臂一呼,召集了一批與他一樣被貶的官員,有駱賓王、薛仲璋、魏思溫、唐之奇、杜求仁等,以討伐武則天,匡復李唐,擁立廬陵王爲口號,在揚州宣佈起兵,大文豪駱賓王還撰寫了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以壯聲勢。

在短短十天,李敬業便募集了十萬兵馬,形勢一片大好。那麼,李敬業討伐武則天,轟轟烈烈又有正當理由,爲何兩個月便敗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爲何沒能成功呢? 第2張

(李勣劇照)

第一,擁立對象混亂

李敬業起兵是匡復李唐的正義事業,這就牽扯到到底要扶誰,勤的是哪個王。這一點很重要,不但涉及勝利果實屬於誰,還關係到有多少支持者。

在這一點上李敬業非常混亂。據《資治通鑑》記載,他先“以匡扶廬陵王爲辭”,這已經很到位了,因爲李顯是高宗李治確立的太子,名正言順,擁立他合理合法,可以拉來大批官吏的支持。或者可以打出讓太后還政於現任皇帝李旦的旗幟,也有一定的號召力。但他卻找了一個酷似章懷太子李賢的人,宣稱李賢尚在人間,以他的名義號令天下。雖然百姓們與低層官吏不明就裏,但朝廷大員知道李賢已死的大有人在,想支持李敬業的人不得不懷疑他的動機。此舉,暴露了李敬業的野心,使支持者寥寥無幾。

第二,戰略方向錯誤,主動變爲被動

起兵之後,在戰略方向上,李敬業集團內部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北上直取東都洛陽;一種是南下攻佔金陵,先穩固江南半壁江山。軍師魏思溫力主北上,因爲口號是匡復李唐,只有大張旗鼓的北上,天下人才能知道我們的勤王之志,才能獲得有識之士的援助。而反對者則認爲金陵有王氣,又有長江天塹,進可攻,退可守,是奠定霸業之地。

李敬業的心被南下金陵打動了。於是,大軍掉頭南下,攻佔金陵。還未進攻就走了退路,要去奠定自己的霸業,李敬業割地稱霸的野心暴露無遺,天下人對他失望透頂,也註定了他的失敗。

第三,武則天策略得當

李敬業起兵是唐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叛亂,不管要擁立誰,反正矛頭對準了武則天。已年過花甲的武則天一生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面對李敬業,她毫不慌亂,顯示出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強硬手腕。武則天先處斬了首輔宰相裴炎。裴炎是李治唯一的託孤大臣,武則天能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他出力最大。但他也是一個野心家,李敬業起兵,裴炎不積極出謀劃策,調兵遣將,而是整日優哉遊哉,武則天問他有何良策,他卻建議武則天還政於皇帝,則叛亂自平。

有位大臣看出了裴炎的野心,當庭指責他有異圖。裴炎當然有異圖,武則天還政於皇帝后,他便可以以託孤大臣的身份獨掌朝政。對這種野心家,武則天毫不姑息,直接處斬。此舉再一次樹立了自己的權威,統一了朝廷文武百官的思想。

第二步,武則天派出宗室李孝逸爲元帥,發兵三十萬平定叛亂。派李孝逸的目的並不是他很會打仗,而是看中了他的宗室身份。你李敬業不是說要匡復李唐嗎,那就讓天下人看看,李唐宗室到底和誰是一心。

爲了保險起見,武則天派心腹魏元忠爲監軍,同時派大將黑齒常之率領大軍作爲預備力量,隨時投入戰鬥。然而,黑齒常之這位名將還未出馬,叛軍便兵敗如山。李敬業的舉動,使很多人都明白了他所謂“起兵”的實質,連他的叔父李思文都不同他站在一起,決心效忠朝廷。各地方官吏響應李敬業者寥寥無幾,而以死效忠太后與朝廷的倒大有人在,人心向背,加速了李敬業的失敗。

李敬業是一個志大才疏的野心家,他帶領一羣被貶謫的失意官僚,湊在一起發動的這場近乎於鬧劇的起兵,只用了兩個月便宣告失敗。李敬業、駱賓王的人頭也被手下砍了下來,獻給了朝廷邀功。

李敬業起兵證明,一個野心家,即便擁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註定着失敗的結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