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燕雲十六州的失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的結果,並不是石敬瑭一句話就造成了整個燕雲十六州的失守。說是石敬瑭一句話就造成了整個燕雲十六州的喪失,那就太高估了石敬瑭在當時的實際控制力,也高估了後晉當時的實力。

漢朝是有長城的,而且大體上和明長城一重合,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中間在河套地區爲轉折點,左邊向西北方向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右邊沿着晉北高原的崇山峻嶺向東北方向延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掩護內地的中原農耕地區。

但從東漢末年開始,整個遼東地區就已經成了烏桓、鮮卑實際控制的地區,漢人數量就比較少了。公孫瓚之所以能夠擊敗劉虞,也就是這個原因。劉虞在幽州的統治是建立在朝廷能夠給予支援的基礎上的,而當整個東漢已經處於崩潰狀態的時候,和烏桓、鮮卑關係更加密切的公孫瓚就更加有優勢了。甚至連當時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袁紹,也是有烏桓和鮮卑的支持的。

整個兩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更加不用說了,整個北方都在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的控制之下,更不用說幽州地區了。經過整個五胡十六國時期各民族的遷徙和融合,爲隋唐時期的復興奠定了基礎。而到隋唐興起的時候,鮮卑已經基本上完成了融合,幽州一帶成了一些小的遊牧民族和漢人雜居的地區,比如契丹和奚,就在今天的遼西朝陽爲中心的地區活動。

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隋唐時期另外興起的就是實力更加強勁的突厥,並且壓迫蒙古草原東部一帶的一些小的遊牧部落和民族不得不南下依附中原,隋唐基本上就安置在長城線以北的地區。這個做法和曹操、西晉把內附的胡人安置在幷州一帶的結果相似,就是這些地區的漢人和這些胡人逐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胡人在漢化,漢人也在胡化。中原王朝強盛,基本上胡人都會逐漸變成漢人,但如果中原王朝衰落,漢人就會迅速胡化。

隋唐是沒有修築長城的,尤其是在唐太宗時期到唐高宗時期,東西突厥最終都降附唐朝,唐朝則到處設置都督府、都護府,進行管制。但這顯然不是一個能夠可持續的狀態。唐朝本身不出問題,當然沒有問題,唐朝如果內部出現了動盪,這些地方就很容易背叛唐朝而獨立。比如武則天時期,朝廷內部比較混亂,邊境地區的遊牧部落就開始叛亂,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又逐步征服。

唐玄宗重新徵服這些地區之後,大體上沿着今天的長城一線,設置了一些節度使,駐紮重兵,其中後來的燕雲一帶的,主要就是在營州的盧龍節度使和在今天北京一帶的范陽節度使。早期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是由漢人擔任,到天寶時期,安祿山逐步崛起,同時兼任盧龍和范陽兩個節度使。安祿山出任節度使也可以視爲唐朝在這個地區的統治越來越依賴當地胡人部落勢力的結果。

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第2張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叛亂髮生後,迅速控制了整個河北地區,之後的主戰場基本上在河南,以及河南河北交界地區。唐朝爲了平叛,除了將朔方軍馬上投入之外,又不斷抽調北庭、隴右等地的駐軍,導致河西走廊和南疆被吐蕃佔領,一直進逼到關中邊緣地區。最後,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了,河北地區名義上也服從中央了,但河北四鎮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節度使父死子繼,或者牙兵另外推舉,朝廷的干預能力並不強。

也就是說,從安史之亂起,河北實際上就已經不在中央的有效控制範圍之內了,處於半獨立狀態。到五代時期,幽州也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在契丹、河東和中原幾個勢力之間找平衡,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比如李克用和朱溫對峙時期,就時而聯合李克用對抗朱溫,時而聯合朱溫對抗李克用。在李存勖消滅後梁之後,幽州感到自己的處境比較危險,就轉而尋求契丹的援助,以對抗後唐。但後唐並沒有完全控制這個地區,就被石敬瑭推翻了。

只不過相對而言,後唐一直沒有承認契丹與幽州地區的依附關係,而石敬瑭在受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的威脅的時候,不得已而向契丹稱臣求援,乾脆直接承認了契丹對由州地區的控制。也就是說,在石敬瑭所謂的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時候,那些地區本來就不在石敬瑭的控制範圍之內,他只不過是慷他人之慨,是對事成之後的分贓協定。而這個協定的前提就是,契丹要幫助他推翻後唐,立他爲帝,這個協議才能夠成立,如果契丹被擊敗,自然也就不可能實際控制幽州地區了。

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第3張

也就是說,歷史的看,燕雲十六州問題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結果,尤其是遼西一帶的控制權爭奪的結果。而唐朝在放棄遼西一帶之後,這個地區已經成爲遊牧民族聚居區,但唐朝並沒有像漢朝或者明朝那樣,通過修築長城來把遊牧民族阻擋在長城線以北,而是通過在沿邊地區駐紮重兵,試圖通過機動防禦來保持這些地區的政治平衡。這麼做的前提當然是朝廷自身比較穩定,能夠有效支援,當朝廷內部不穩定的時候,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遊牧民族的勢力就會逐步向南發展,一直延伸到燕雲地區。

而到宋朝接手的時候,契丹在燕雲地區的統治已經比較穩固,而燕雲地區的漢人在經歷了長期的胡漢雜居和二百多年的半獨立狀態之後,本身對中原也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認同感。加上契丹因俗而治,對漢人和契丹採用不同的統治方式,燕雲地區的漢人也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所以,在宋朝的幾次大舉北伐之前,朝廷君臣都以爲燕雲地區的漢人會簞食壺漿相迎,但結果卻很尷尬的看到,這些地區的居民反而更加親近契丹,反而將宋軍視爲入侵者。

在這個意義上,燕雲地區喪失的根本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燕雲地區持續不斷的胡漢雜居狀態,最後是這個地區的居民介於胡漢之間,失去了對中原王朝的認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隋唐時期始終沒有修築長城,而對遊牧民族保持着開放態度,試圖以駐紮重兵進行機動防禦,但這個策略最終以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整個河北地區失去控制而宣告失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