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歷史到了萬曆年間,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一場接一場的內部鬥爭逐漸拉開了帷幕,在每場戰爭中,都是所謂的正邪之爭,其實在正邪的背後是一場巨大的陰謀……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萬曆前10年,張居政專政時期和萬曆親政的前四年,朝政還算是比較清明。士大夫的表現也沒有什麼可提的。

但從萬曆十五年開始,酒色財氣都佔了的明神宗開始怠政,開始20多年不理朝政的漫長歲月,也就是在此時,晚明的黨爭形式逐漸開始醞釀。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第2張

萬曆朝後期開始的黨爭有三個特點:一是黨同伐異,將本黨的好惡變成判斷是非的主要標準;二是對立的兩個派別在分野之後,各自一直保持其基本陣容,直至明朝滅亡;三是融合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鬥爭。

簡單總結一句,萬曆朝代的黨爭是以所謂的正邪之爭開始的。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第3張

首先是爭國本,因爲明朝年間萬曆十分寵愛鄭貴妃,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遲遲不立自己的庶長子朱常洛爲太子。因此朝臣們據理力爭,經過長達15年的時間,明神宗最後被迫立朱常洛爲太子。

國本之爭的勝利,在士大夫中醞釀了正氣。隨後的幾次京官考察和楚宗案,都是正邪之間的交手,爭得內容呢也主要是以爭奪首輔和朝中的官員任命爲主。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的太監,太子內侍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了這一男子。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第4張

在提審過程中,得知這一男子名叫張差,他說話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爲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

於是,東林黨主張繼續追查張差是否是真瘋癲,而浙黨爲保全鄭貴妃的地位,不主張繼續追查。在這次鬥爭中,東林黨的王之寀利用威逼利誘,套得張差口供。

終於知道張差是受鄭貴妃手下兩個太監劉成,龐保指使的。但張差和兩個太監都被處死,調查也就此止住。史稱:梃擊案,這場鬥爭,東林黨獲得了勝利。在隨後的京察中,五黨大爲得勢,將東林黨人大肆排擠出去。一直到萬曆死前,五黨都是在朝廷中大佔上風的。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第5張

隨着明神宗的去世,光宗即位。東林黨的勢力重新擡頭,因爲東林黨在爭國本和梃擊案中對光宗的幫助很大,所以明光宗大力起用了東林黨人。

但光宗僅僅即位一月,就因爲食紅丸而死。隨着光宗的死,移宮案和紅丸案又給東林黨人提供了表現的機會。

移宮案是在光宗死後的第二天,以左光斗,楊璉等人爲首,他們讓既不是光宗正宮,也不是熹宗生母的李選侍移出乾清宮,不准他和熹宗一起居住乾清宮。

因爲司禮太監王安在東宮時就和李選侍不和,所以在移宮一事上王安也支持東林。《明史》中爲了替東林說話,說李選侍和客、魏是一黨,這是不正確的。

從當時的情況看,李和客、魏並沒有合作的基礎。在大臣宮外的促請下,熹宗和王安在宮內催逼下,李選侍被迫移宮。雖然《明史》中說,李選侍不肯移宮是想以擁皇太子以自重,但東林逼李選侍移宮也是擔心會出現武則天垂簾那樣的事情。

從後面的歷史情景來看,東林這些書呆子們輸得很慘,因爲光宗的皇后早亡,李選侍移宮後,後宮沒有女主主持。熹宗因爲年幼,所以只能依靠乳母客氏,客氏成了皇太后,魏忠賢成了監國。

移宮這件事上,東林黨鼠目寸光,只顧眼前的利益導致後面自己集團的毀滅。

明末黨爭源於京察:揭示了什麼樣的官場道理? 第6張

移宮後,東林黨人又繼續清算紅丸案。本來光宗的死因很難斷定就是因爲紅丸致命,但刑部主事王之採更直指光宗之死與鄭氏、光宗寵妃李氏等陰謀奪權有關。

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明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邊疆。“紅丸”一案由於各派的爭鬥總算草草了結,但其中的疑點並沒有弄清楚。後人爲此曾進行過一系列的考證和爭論,但最後也都沒有結果。

因爲在移宮案中熹宗對東林有好感,所以從天啓元年到天啓四年,明朝朝政處在東林黨的掌控之下。東林黨繼續打擊浙,楚等五黨,將朝中的“邪派”多數清除……

東林黨與羣小及其皇帝后臺之間的鬥爭,全部圍繞“公”、“私”二字。東林黨用“公”字衡量一切,只要不合於“公”,即便面對皇帝,亦不妥協。

顯然,這是一個有着共同政治倫理的士大夫集團,雖然還談不上有意識的、成形的組織化,但這樣的政治家羣體,在中國歷史上是頭一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