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偷襲珍珠港背後的隱祕:日軍的決策機構算糊塗了

偷襲珍珠港背後的隱祕:日軍的決策機構算糊塗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點燃了太平洋戰爭的戰火。空襲珍珠港給日本所帶來的利弊得失殊堪玩味,從戰術上講,日本通過這次偷襲一舉消滅了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果不可謂不輝煌;但從戰略上說,正如希特勒聽聞此事後所言:這場偷襲爲軸心國“招來了一個不可能戰勝的敵人”,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戰略自殺。

不過,鮮爲人知的是,日本當時的決策者們其實都或多或少認識到對美作戰不可能取勝,那麼,這羣明知開戰必亡的“明眼人”是如何引領日本走向滅亡前的瘋狂的呢?

  戰前已有“預言帝”

1941年5月,剛剛出任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的永野修身找到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摒去外人後,永野單刀直入地問了山本一個問題:“皇國(指日本)如果對美開戰,將軍認爲有多大把握能夠取勝?”山本五十六雖然在幾個月後一手導演了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偷襲,但在此時,曾經當過駐美武官的他,卻是個如假包換的對美避戰派。面對上司的問難,山本鬱悶地回答說:“如果閣下到過美國,看到過美國可怕的工業實力,就會知道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取勝。”在得到這一答案後,永野修身更爲鬱悶,要求山本估計一個“維持戰局”的期限。漠然良久後,山本咬着後槽牙回答說:“大概半年吧,半年後就說不準了。”

這個能維持半年勝勢的判斷,後來被不少人奉爲“神預言”,因爲從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開戰到1942年6月初美軍在中途島翻盤,日本海軍稱霸太平洋的日子果真也就支持了半年多。

偷襲珍珠港背後的隱祕:日軍的決策機構算糊塗了

其實,在發動珍珠港襲擊之前,日本決策層內部做出“神預言”的人不止山本一人。整個1941年,日本大本營參謀機關都在對對美開戰進行評估,最後拿出的一份評估報告,對美、日雙方的軍事實力做了驚人的對比:鋼鐵產量比是20:1,石油產量比超過500:1,煤10:1,飛機5:1,海運2:1,勞動力5:1,美國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更爲重要的是,日本是一個本土資源匱乏的國家,幾乎所有資源都依靠海運得來,而其當時的造船能力,根本經不住美軍航線破襲戰的反覆折騰,如開戰,日本年均損失船隻140萬噸,遠超補充能力。報告預言,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隻都將消失,日本賴以生存的海上運輸線將崩潰。因此,報告總結說:“雙方實力如此懸殊,縱有‘大和魂’,日本也絕不能取勝。”

據說,這個報告是在日本內閣某次御前會議上公佈的,“聽衆曾一度爲之動容”,但“動容”歸“動容”,所有人在認識到戰爭無法取勝之後依然一本正經地對對美作戰的種種細節問題進行敲定。正是這種戰略上盲目和戰術上的精細,最終催生空襲珍珠港的發生。

日本人爲何明知太平洋戰爭打不贏,卻依然要貿然開戰呢?其實無非是被一種資源逼的,這種資源至今還主宰着國際政經局勢,它的名字叫做石油。

  無意打開“地獄門”

在太平洋戰爭開打之前,石油是貌似強大的日本帝國身上最大的軟肋,與之相反,擁有堪薩斯油田的美國是日本的主要石油供應者。據統計,直到1938年,日本國內(包括其所佔領的殖民地)只生產其石油消費量的10%左右,剩餘份額全部依靠進口,其中80%來自美國。日本對美國的這種嚴重的資源依賴,在二戰前一直是美國用以牽制日本的一張王牌。20世紀20年代,日本對美進行“親善外交”,也曾經利用這一點給美國人吃定心丸。這一度促成了日美之間短暫的和諧,讓美國一度放縱了其在東亞的爲所欲爲。

不過,這種嚴重的依賴也刺激了日本擴張的胃口。尤其是在“9·18事變”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後,日本曾在當地大規模進行石油勘探。日本此舉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卻一度搞得美國人十分緊張。1934年,擔心日本能源自主後尾大不掉的美國,罕見地通過國務院和外交部對日本發出了“雙重抗議”:抗議日本不遵守對華“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的東北搞石油壟斷。這次抗議可以被視作美國對日石油制裁的先聲,日美之間關於能源問題出現了裂痕。

美國人這次抗議,本意是給日本一個警告,告誡其不要跳脫自己的牽制。然而,此時已經被軍國主義燒昏了頭腦的日本人顯然無心聽從美國,反而更堅定了想要追求能源獨立的野心:既然在中國東北折騰了半天搞不到石油,不如南下去東南亞搶。當時,日本石油每年的消耗在490萬噸左右徘徊,屬於荷蘭殖民地的東印度羣島一年產油470萬噸,正好能填滿日本的石油野心。只不過,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產量完全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手中,不可能優先供應給日本。因此,如果日本想毫無阻力地獲得該地區的石油,就必須控制該地區,荷屬東印度羣島就繼中國東三省之後被日本軍國主義者看做了第二塊必須佔領的“皇國生命線”。

洞悉日本這一野心的美國此時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如果向日本供應石油,就等於支持日本進行擴張。如果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就等於鼓勵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羣島。因此在1937至1940年的這段時間裏,面對日本對華的侵略擴張,美國反覆猶疑,甚至一度妥協綏靖,僅僅要求日本退出中國關內的省份。但在1940年歐戰局勢明朗之後,由於法國和荷蘭在德國閃電戰下迅速投降,其所殖民的東南亞大片土地在日本軍人們眼中一下子成了無主之地。這個時候,日本駐南中國派遣軍的副參謀長佐藤賢了認爲:“現在德國人開始接收東亞的英國、法國、荷蘭的殖民地了,日本再不出動就沒有機會了。”於是,在未經上級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出兵進入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日本人這一出手,全世界立刻看出這是要以其做跳板,南下佔領荷屬東印度的節奏。日美之間原本微妙的能源默契就這樣被打破,放棄對日幻想的美國開始轉而準備對日作戰,因此日本人評論這次事件是“開闢了一條通向地獄的道路”。


  沒人肯踩剎車

雖然佐藤賢了捅了這麼大一個簍子,但在1941年7月以前,美國依然給了日本懸崖勒馬的機會,在這段時間內,美國在加緊對日備戰的同時,給日本提出的要求依然僅僅是“撤出中國本部和法屬印度支那”,開出的條件則是保證其今後的石油供應,甚至還暗示可以默認“滿洲國”的存在。美國人之所以開出這樣的條件,是因爲總統羅斯福此時已決心對德開戰,爲避免雙線作戰,他願意保留道德制高點,而讓日本人佔有實際利益。

深諳國際局勢的日本駐美大使來棲和野村等人對這個優厚的條件受寵若驚,一週幾個電報催促本國政府見好就收。但這個時候,日本決策層內部又犯了病,面對美國人讓出的這條退路,死活就是不肯上。

當時的日本首相是二戰後成爲甲級戰犯的近衛文麿,出身貴族的他是個優柔寡斷、凡事總想討各方好的公子哥。面對美國人開出的條件,近衛文麿卻猶豫了,因爲時任陸相的東條英機不停地在內閣會議上給他上眼藥,叫囂“皇國何俱英美”。

在舊日本帝國,陸軍對某事有反對意見可不是鬧着玩的,從明治時代起,這幫披着軍服的流氓就養成了暗殺與其政見不同的首相的習慣,還美其名曰天誅。所以東條這麼一鬧,內閣其他人都不好說話了。

一再叫囂“不懼”的東條其實也沒他表現的那麼高調,他作爲陸相的反美髮言其實是打了個小算盤——真要打美國,靠的主要是海軍,所以身爲陸相的他儘可以照本宣科,等着海軍方面說不能打。

偷襲珍珠港背後的隱祕:日軍的決策機構算糊塗了 第2張

然而,在民粹主義面前,海軍方面關鍵時刻也慫了,竟修改了之前對日美軍力的準確預言,連之前一再告誡應避免對美作戰的山本五十六也在最後時刻改口,轉而主張想打就先動手。

在一片沉默中,各自心裏都跟明鏡似的近衛內閣一天天拖着日子。直到1941年10月16日,近衛文麿首相宣佈內閣總辭職,第二天,昭和天皇召見東條英機,告訴他近衛在辭職前推薦他接任首相,這個任命據說讓東條非常吃驚,估計天生愚笨的他半晌才領悟了近衛深深的惡意——你行你上啊。

東條英機上任首相的第一天,這位民衆眼中的主戰派首相就收到了全國各地好戰分子寄來的數百封請戰信。他用一個虛幻的口號綁架了日本,而這個口號最終反過來也綁架了他。

按照日本戰前的決策系統,決定對美開戰的最後一步是上奏天皇,按說這本來就是個程序,從明治維新日本確立君主立憲開始,天皇就很少否決內閣的決議。不過,昭和天皇當天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對美開戰,有沒有把握?”這一問讓君前應對的永野修身辯解了半天,說什麼日本如今像個重病病人一樣,只有開刀死中求活,天皇聽了半天,最終弄明白內閣是在破罐子破摔之後,出人意料地說了句:“四海皆兄弟,何緣起風波。”很顯然,這位天皇陛下也是個“明白人”,不過臣下不願意擔當那個“賣國”罪責,身爲天皇的他又怎甘心擔當呢?昭和天皇最終批准了對美宣戰的奏摺,日本在自己的死刑判決書上終於簽了字。

彼時,每個人都深知利害,但誰都沒有勇氣指出,一個國家就在這樣一種沒人肯踩剎車的情況下滑向了覆亡的深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