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塞瓦斯托波爾之戰:巨炮摧毀蘇軍地下彈藥庫

塞瓦斯托波爾之戰:巨炮摧毀蘇軍地下彈藥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4月,俄羅斯與烏克蘭合拍的電影《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上映,儘管兩國因領土問題關係冷淡,但共同的二戰記憶仍維繫着兩國民衆的情感。二戰期間,蘇德爆發長達247天(一說250天)的塞瓦斯托波爾(簡稱塞城)爭奪戰,儘管蘇軍最終失敗,卻讓德軍付出巨大代價。在這場戰役中,蘇軍中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並肩作戰,譜寫了壯麗的英雄史詩。

  戰前態勢

1941年9月,德軍佔領基輔(今烏克蘭首都),奪取蘇聯最重要的工業區烏克蘭,蘇軍退守克里米亞半島。被稱爲“黑海鑽石”的克里米亞極具戰略價值,特別是位於半島南端的塞城是著名的海軍基地,它曾經歷無數戰事,城市也在戰火中逐漸演化成一座要塞,大量堡壘、壕溝和隧道環繞市區。集結在塞城的蘇軍不僅可以北上烏克蘭,還能派遣艦艇飛機襲擊羅馬尼亞港口和油田,威脅德軍後勤補給線。

爲了消除這一威脅,同年10月,希特勒在指揮進攻莫斯科戰役的同時,另行組建第11集團軍,由曼施坦因上將指揮,目的是消滅集結於塞城的蘇軍重兵集團,奪取整個克里米亞,確保南方戰線的穩定。新成立的第11集團軍下轄兩個德國步兵軍和一個羅馬尼亞山地軍,總兵力約35萬人,擁有100多輛坦克、700多門火炮和一批重型迫擊炮,他們還得到里希特霍芬指揮的第8航空隊的全力支援,後者掌握着黑海的制空權。

面對強敵,蘇軍也積極完善塞城的防禦措施。1941年11月初,蘇軍組建塞城防禦指揮部,海軍中將奧克佳布爾斯基擔任司令員,濱海集團軍司令員彼得羅夫少將擔任分管陸地防禦的副司令。開戰之初,塞城的蘇聯守軍有5.2萬人,配備火炮350門、艦艇37艘和若干坦克,後來又有大批軍隊經海路運輸上岸,有效提升了防禦力量。

塞瓦斯托波爾之戰:巨炮摧毀蘇軍地下彈藥庫

蘇軍圍繞塞城建立三道防線,後來爲便於指揮,防線又調整爲四個防禦地境(蘇聯軍事術語),每個防禦地境分成前沿防區、主要防區和後方防區等三部分,能夠持久抵抗。蘇軍設在塞城外圍的“斯大林”、“西伯利亞”、“高爾基-I號”等炮臺都配備了305毫米口徑的巨炮,炮臺外層都用200-300毫米厚的裝甲板整個包裹起來,炮臺下面有三層混凝土隔層。此外,蘇軍還將要塞的大部分彈藥存放在城南的“庫拉貝”地下彈藥庫裏,安全係數極高。

  戰役經過

經過1941年10月和11月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後,12月17日,德軍從南北兩翼對塞城發起“向心攻勢”。但德軍遭到蘇軍炮臺的猛烈轟擊,蘇軍狙擊手也不時前出襲殺德軍指揮官,戰至26日,德軍僅向前推進了不到20千米,塞城主要陣地都在蘇軍手裏。更令德軍頭疼的是,蘇聯第51、44集團軍相繼在克里米亞半島東部登陸,威脅德軍後方,另有2.3萬蘇軍冒着德軍空襲抵達塞城,這些都使得德軍攻勢難以爲繼。

1942年1月,筋疲力盡的德軍暫停攻城,轉而掘壕據守,阻止外圍蘇軍與塞城守軍會合。此時,蘇軍已在莫斯科城下扭轉戰局,不可一世的德軍被向西擊退約200千米,蘇軍感覺實力有所恢復,決定組建克里米亞方面軍,以解塞城之圍,繼而將德軍趕出克里米亞。

2月至4月,蘇聯克里米亞方面軍向包圍塞城的德軍發起猛攻,但德軍依託優勢空軍、炮兵火力守住陣地,而蘇軍卻因盲目實施“人海戰術”,徒然損失大量人員裝備而沒有任何收穫。趁着蘇軍有生力量被嚴重消耗,5月8日到15日,德軍發起反攻,蘇聯克里米亞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這樣一來,塞城守軍就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

到1942年5月底,德軍拿下大部分克裏米亞土地,曼施坦因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門對付塞城。鑑於上次進攻的教訓,德軍決定改用“火力換人力”的戰術,在區區500平方千米的戰區集結1300餘門火炮,曼施坦因甚至向總參謀部要來堪稱“世界炮王”的“多拉大炮”,該炮重達1350噸,宛如一艘“陸地驅逐艦”,它所用的800毫米口徑炮彈能擊穿近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而此時集結在塞城的蘇軍有12萬人,城裏的百姓凡是能拿得動武器的都當了民兵,守軍擁有的火炮則達到600門,坦克40輛。

從6月3日開始,德軍對塞城展開史無前例的炮轟,爲了節省炮彈,德軍沒有采用彈幕射擊,而是儘可能實施精確射擊。7日,“多拉大炮”也參加炮擊,修長的炮管高高擡起,以每20分鐘一發的速度,將7噸重的炮彈射向目標。戰役期間,它共向“斯大林”炮臺、“西伯利亞”炮臺、“伏爾加”炮臺及“庫拉貝”彈藥庫發射43發炮彈,其中一發裝有延遲引信的炮彈鑽進深藏地下30米處的彈藥庫內部,引爆了庫存炮彈,山崩地裂般的爆炸震撼整個要塞。

在塞城附近山頭上觀戰的曼施坦因欣賞着由自己指揮的這場屠殺,他懷疑在如此猛烈的炮擊下是否能有活下來的蘇聯士兵。但當德國步兵在炮火掩護下接近“庫拉貝”彈藥庫時,對方猛烈的火力讓曼施坦因打消了這個想法。約600名倖存的蘇軍戰士拒絕德軍誘降,在表面工事被毀後,又轉入地下坑道作戰,德軍只得派工兵用炸藥炸開工事入口,然後派步兵打近戰,最後以慘重代價佔領了這座“血的工事”。在慘烈的攻防戰中,蘇軍狙擊手對德國人造成巨大威脅,德國士兵稍一冒頭,就有送命的危險,德軍死傷累累,許多原編制爲數千人的德軍步兵團減員到三四百人,有一個步兵連竟然只剩下9個人。

到6月30日,德軍依靠航空兵和炮兵的絕對優勢,將塞城殘存的蘇軍壓縮到臨海的赫爾鬆涅斯角周圍,許多蘇聯軍民在彈藥用盡、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手挽着手向德軍發起最後的衝鋒,悲壯地倒在陣地前。7月4日,被圍蘇軍基本放棄抵抗,除了一部分人乘潛艇撤走外,大部分人被德軍俘虜,塞城宣告淪陷。

  戰役評價

塞城爭奪戰(包括在塞城外圍的打援作戰)歷時近一年,蘇軍損失超過30萬人,而德國第11集團軍損失35559人,其中8454人是羅馬尼亞部隊。有意思的是,因爲本國部隊蒙受重大傷亡,羅馬尼亞政府開始出現動搖,打算退出軸心國同盟,只是因爲害怕希特勒報復纔不敢有所動作,但這已然爲兩年後羅馬尼亞軍隊陣前倒戈,埋下伏筆。

就整個戰役而言,蘇軍能在深陷敵軍重圍的塞城堅持抵抗247天,與戰前的認真準備密不可分。蘇軍以外圍作戰爲重點,建立縱深防禦體系,隨着戰役的發展和兵力的增加,蘇軍逐步加大火力密度,由開始時平均每千米正面4個支撐點,增加到17個支撐點,有效提高了防禦韌性和彈性。更重要的是,蘇軍不斷從後方獲得援兵和彈藥食品,使得守軍不怕被合圍,頑強作戰,與敵反覆爭奪,從野戰打到巷戰,每地必爭,每巷必奪,這種消耗戰嚴重削弱了德軍的有生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後來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就沿用了塞城戰役的許多戰術戰法(例如羣衆性的狙擊作戰)。

爲了紀念塞城保衛戰,蘇聯最高蘇維埃於1954年10月16日授予塞城紅旗勳章。如今在俄聯邦武裝力量中央博物館裏,還珍藏着《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巨幅油畫,紀念那些英勇犧牲的紅軍戰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