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瓜島戰役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後,在日本總體的戰略中,最具有影響或是最能西天出其擴張以往的恐怕就是他的“南進政策”了。在北進的過程中,被朱可夫打的是找不着北,在中國的戰場也是被拖住了,久拖不決,沒有“成就感”。而短短半年內橫掃東南亞,卻讓日本人找到了稱霸太平洋的感覺。

1942年8月,尼米茲積極應對,佔領了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打亂了日本進攻莫爾茲比港的計劃。被一系列勝利衝昏頭腦的日軍高層,無論如何沒有想到,在南太平洋的作戰會全面潰敗,並從戰略進攻轉爲防守。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戰略上的短視和勝利後的狂妄,是日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攻佔了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短短半年橫掃整個東南亞地區,英國、美國都成爲“手下敗將”。這樣的戰果,讓狂妄的日本人更加不可一世,完全不重視遇到的問題,不去分析美國戰略,一意孤行。

首先,杜立特轟炸東京,沒有炸醒日本人。按照他們的想法,經過珍珠港事件,以及在南太平洋一路高歌猛進後,以菲律賓爲交換條件與美國人談判、停戰,繼而放心大膽地攻佔英屬澳大利亞,實現其稱霸太平洋的野心。

不過,日本人很快就捱了“一記響亮的耳光”,杜立特長途奔襲五千公里轟炸東京,來作爲美國人的回答。就是說美國不但不屈服,反而要報復到底。但狂妄的日本人認爲,沒有真正“打疼”美國,急於尋找其太平洋艦隊主力,進行決戰。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第2張

其次,珊瑚海海戰,表明了美國反擊的決心。尼米茲派出包括2艘航母在內的特混艦隊,成功地阻止了日本聯合艦隊,從海上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企圖。並且,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在超視距的情況下,以艦載機爲攻擊主力的航母對決。

雖然雙方損失相當,卻足以表明了美國反擊的決心和實力。但日本人將對方航母一沉一傷解讀爲,美太平洋艦隊實力消耗殆盡。殊不知,受傷的“約克城號”僅3天就恢復了戰鬥力,自以爲是的日本人根本沒有看到兩國背後,國家實力的差距。

更爲重要的是,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日本非但沒有認真總結失敗教訓,反而爲了穩定人心,在碼頭爲失敗的聯合艦隊舉行“凱旋儀式”。根本沒有意識到美國主宰太平洋的信心,以及開始反攻的前奏。這分明就是戰略上的“短視”。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第3張

同時,對美軍戰略動向的誤判,執意分兵,致使兵敗南太平洋。

正是日軍高層戰略上的“短視”,以及主觀上對美軍的輕視,沒有對美國的反擊做好準備,被打了個猝不及防。尤其是當“瓜島”機場被美軍佔領後,並沒有及時調整戰略部署,反而狂妄的堅持同時進攻莫爾茲比港和“瓜島”,造成分兵,犯了兵家大忌。

其實,奪取莫爾茲比港是其戰略的重點,在珊瑚海海戰後,通過海上佔領該港口的企圖破滅,日本陸軍決定從陸地進行攻擊,這就是巴布亞半島戰役。但隨着“瓜島”戰役爆發,日軍大本營又將戰略重心移向“瓜島”。

一邊命令進攻的南海支隊停止推進,一邊將進攻莫爾茲比港的預備隊,抽調到“瓜島”戰場。然而,駐守“瓜島”的美軍十分頑強,給登島的日軍以大量殺傷,再加上美太平洋艦隊的鼎力支援,攻佔“瓜島”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第4張

又轉而恢復了對莫爾茲比港的進攻。然而,孤軍奮戰的南海支隊深入茂密的雨林,翻越人跡罕至的“魔鬼山”,儘管一路追趕着麥克阿瑟的美澳聯軍,但終因分兵和補給困難,在距莫爾茲比港48公里處停了下來,成了“強弩之末”。

考慮到其十分危急的境地,南海支隊受命後撤。這讓從菲律賓逃亡至此的麥克阿瑟,看到了表現機會。他一面在莫爾茲比港設立前線指揮部,親自督戰,一面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將疲憊不堪的日軍趕出了巴布亞半島,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至此,日軍在南太平洋的作戰全面潰敗,攻佔澳大利亞,稱霸太平洋也成爲了奢望的夢想。更讓他們鬱悶的是,其所向披靡的陸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第一次戰敗撤退。當然,僅憑區區數萬陸軍同時在兩個戰線上用兵,顯然是不自量力。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第5張

更給日軍帶來致命的,還有其制空權的喪失。

縱觀日軍戰爭初期,無不體現出制空權的重要性。無論是對空軍的重視程度,還是飛行員的戰術素養,日本空軍的實力比美軍高出一籌,日軍飛行員常常能以一敵三、驍勇善戰,這都離不開日本人對空軍的偏愛。

一是,在日本,挑選飛行員是非常嚴格的。在1500名應徵者中,只有70人能進航校學習,在航校的淘汰訓練後,只有25人能成爲正式飛行員,淘汰率高達98%。這些佼佼者的綜合素質,明顯高於美軍飛行員。說白了,就是“精英教育”。

二是,日本飛行員受到各方偏愛。現代戰爭越來越離不開飛機的作用,儘管日本海、陸軍矛盾很大,但對空軍都是敬重有加,甚至在中途島海戰的危急時刻,南雲忠一更換旗艦時,也不忘讓飛行員先行撤離,對其偏愛可見一斑。

但隨着戰爭的繼續,日本空軍的優勢漸漸褪去。在“瓜島”爭奪戰中,尼米茲和哈爾西不計成本與日軍對耗,儘管損失大致相當,但日軍飛行員在損失後,卻難以補充,只得降低訓練標準,致使後期的飛行員素質是比較低的。

瓜島戰役日本是怎麼漸漸失去制空權?失去制空權有什麼影響? 第6張

更何況在日本,優秀的飛行員不是留下來當教官,而是派往前線,也是其後勁不足的原因。反觀美國,飛行是一項娛樂項目,各地都有衆多的飛行俱樂部,在當時擁有飛行執照的人多達50多萬人,稍加訓練就能從容上戰場,這是絕對的優勢。

也就是說,日軍在“瓜島”戰役中漸失制空權,從而失去了制海權。更要命的是,美國空軍對其後勤基地、補給線不間斷地轟炸,直接導致巴布亞半島的日本陸軍無力再戰,“瓜島”海域的日軍不敢增援。戰役的勝負,自然分曉。

兩場戰役過後,日本在太平洋的攻勢變爲守勢。與其說是制空權成爲他們的致命傷,倒不如他們的戰略企圖和自身實力不足的矛盾,是其走向失敗的決定因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