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戈拉》:印度詩人泰戈爾編寫的思想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戈拉》:印度詩人泰戈爾編寫的思想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戈拉》是泰戈爾編寫的一本歌頌了新印度教徒反對殖民主義壓迫、熱愛祖國的思想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此本小說圍繞主人公戈拉展開,通過描寫戈拉由一個激進的愛國主義青年到發現自己不是印度種族的人而做出的自我改變,反映了作者對維護種姓制度、遵守印度教各種腐朽傳統的錯誤做法的激進主義人士的批判。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戈拉》:印度詩人泰戈爾編寫的思想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主人公戈拉是一個狂熱的愛國青年和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只要有人對印度稍加批評,都會氣得受不了,一聽見有人嘲笑自己的同胞,他便激動得要咆哮起來。

他本來傾向於比較開放、現代的梵教,可是自從看到西方傳教士批評正統印度教,就變成了忠實的印度教信徒。戈拉做出了一系列過激的,和自己內心情感對立的行動。

爲了表明自己維護種姓制度,他復舊地在額頭上黏上了自己種姓的印記(他家屬於最高種姓婆羅門);爲了保持自己的印度教徒的純潔性,他甚至不惜傷害自己母親的感情,拒絕和母親一起吃飯,因爲給她做飯的侍女是基督徒;爲了維護印度教的傳統,他還決心要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友誼,因爲,他愛的姑娘是梵教社團的成員,而他最親密的朋友和信梵教的姑娘結婚了。

可是,就在準備接受古老的印度教滌罪禮,變成苦行者,即最純粹、最徹底的婆羅門時,戈拉得知自己根本不是印度人,而是愛爾蘭人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被起義的印度士兵殺死的;他的親生母親爲他的印度養母所救,生下他後也死了。

他根本不是婆羅門,不屬於任何印度種姓,因此也根本沒資格當印度教的教徒。他以自己爲表率,所做的一切維護印度教傳統的努力,都失去了意義,他以前爲堅守原則所做的犧牲,比如犧牲親情、友情、愛情,都變爲人爲的負擔,甚至是誤入歧途。發現自己真實身份以後,戈拉恢復了自己的本性和真實傾向,先前存在於他內心的種種矛盾,也迎刃而解。

他同時感受到了超乎種族、文化等方面的真理,也因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偏激思想,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之後,他有種自由的感覺,這使他得以輕裝上陣,在一個新的起點,真正去實現印度的民族解放大業。

《戈拉》:印度詩人泰戈爾編寫的思想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第2張

創作背景

這部批判現實主義的重要作品以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爲背景,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梵教徒和新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以及印度近代先進人物摸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艱苦歷程。

英國殖民主義者在鎮壓了一八五七年的印度民族起義之後,鞏固了它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但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新興的階級也開始出現並逐漸成長。

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趨尖銳,被壓榨得走投無路的農民紛紛地自發起義,人數衆多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處已形成,其中不少人已經認識到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災難,於是民族解放的要求愈來愈強烈。

在他們當中,思想化主要分爲兩派。一派主張改革印度教,吸收歐洲文化,爭取較大的政治權利。參加這一派活動的有梵社。但到了六十年代,這個團體的部分教徒,過多地吸收了基督教的觀點,輕視本國文化。

一八六五年它分裂爲兩派,一派是印度梵社,一派是元始梵社。泰戈爾在《戈拉》裏沒有涉及元始梵社的活動,提到的是印度梵社,並且恰如其分地批判了它輕視本國文化的缺點。在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代表知識分子另一種思潮的是新印度敎。

這一派主張發展民族文化,恢復民族自尊心,反對崇洋媚外,反對殖民主義者對印度人民的殘酷壓迫。但他們認爲要恢復民族自尊心就得嚴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傳統,甚至是腐朽的傳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