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是怎樣的?爲何會逐漸呈現城鄉一體化?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是怎樣的?爲何會逐漸呈現城鄉一體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歐洲中世紀的城鄉一體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對立關係,在政治上,表現爲到處都是農村榨取城市……在經濟上,則是城市通過它的獨佔價格…它的直接的商業騙術和它的高利貸剝削着農村。”

隨着經濟的發展,原先落後的農村經濟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而城市憑藉高度集中的優勢資源吸引着大量的農村人口,所以在歷史上形成了不可逆的“鄉村城市化”進程,“城鄉一體化”態勢明顯。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是怎樣的?爲何會逐漸呈現城鄉一體化?

反觀中世紀的歐洲也正是如此,當時歐洲各個鄉村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推動之下,農村的實力逐漸積累並逐步將發展定位到城市,因此也就有了“農村榨取城市”一語,農村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蛻變。這也正是中世紀的歐洲城鄉關係的體現,只是其中或許還有比這更加複雜的社會因素。

一、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工商業興起,構建起以貨幣爲媒介的經濟體系,農村在封建經濟模式的制約之下,看到城市的發展前景,便產生了“農村榨取城市”的初步構想,鄉村開始蛻變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面臨着深刻的挑戰,那便是傳統的封建主義生產關係和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貨幣關係。而城市作爲集中了各大優勢資源的中心地帶,自然在這一挑戰中備受爭議。

除此之外,城市的經濟偏向也會對農村的經濟提供借鑑。從實際的經濟活動看來,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經濟似乎對工商業更加偏好。

工商業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關鍵領域,因爲它能夠在短時間內集聚大量的優勢資源進程生產,並且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在此過程中,建立商品和貨幣的關係鏈尤爲重要,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構建更加龐大的消費市場。

而農村的經濟,在城市的新型發展態勢之下,看到了以貨幣爲媒介的重要性,所以農村的經濟改革就此展開。中世紀的歐洲農村實行的是農奴制和封建主義莊園制。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是怎樣的?爲何會逐漸呈現城鄉一體化? 第2張

這種封閉式的農村經濟根本無法適應於城市的經濟模式,但是爲了謀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封建的莊園主們開始將自己的土地外包給農奴,這一做法出乎意料的加速了中世紀農奴制的覆滅。

中世紀歐洲城鄉關係表現爲“農村榨取城市”,按理說,經濟實力更強大的城市應該完成對農村經濟的管控,爲何結果卻差強人意呢?“城市中的公共土地同大量的莊園肩並肩地連在一起,當農民們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負擔,而附近的土地上的鄰居已獲得自由,怎麼能阻止農民們發牢騷呢?”

其實這裏所說的“農村榨取城市”並不是經濟層面上的,更多的是人文方面的因素。因爲城市磅礴的發展態勢,不僅僅是經濟上領先於農村,思想文化、法律條文等完整的社會體系更是農村無法企及的。

加上城市所宣傳的自由民主的思想,更加刺激了農村尤其是農奴們對城市生活的嚮往,所以也就出現了上述的情景。簡而言之,“農村榨取城市”不過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對建設城市的初步構想,在之後的發展中就能夠看出,在經濟上,城市還是當仁不讓的。

二、中世紀的歐洲農村在向城市經濟靠攏的同時,積極開拓自身的發展優勢,形成了“鄉村城市化”的新特徵,城鄉之間的貿易越發密切,逐步具備城鄉一體化的態勢

如果將中世紀歐洲的農村和城市生活進行對比分析的話,就能發現城市的經濟對農村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原先的農村是農耕經濟,其生產力和生產水平都相對落後於城市,加之農奴制度的限制,其生產的大部分農產品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也就不具備商品貨幣的體系。

但是隨着城市的興起,大量的人口從農村轉向城市,根深蒂固的農耕經濟一時間缺少了勞動力,所以農村的經濟不得不向城市轉型。最開始發生轉變的就是英國和法國的莊園主們,他們通過土地變賣和食物交換的方式,從城市換取貨幣,同時開始了收租的新形勢取代“以勞動抵債”的農奴制。

除此之外,農村的少數貴族們開起了“移民”的先河,即搬離農村轉而城市的生活。但是他們的遷移並不僅是搬遷住址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和過去的封建性質的勞動生產關係劃清界限。所以在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中,城市對農村的掌控是逐漸深化的。

農村在這一過程中也有着自身的發展優勢,因爲城市的土地價格較高,而農作物的生產和畜牧業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從獲利角度考慮,農村則更具有優勢。可是,在城市商品貨幣的經濟規律之下,原本爲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農耕活動,也有了“金錢”的價值導向。

顧名思義,城市居民需要什麼,種什麼農作物能夠換取更多的錢,農村的生產者們就會生產什麼。例如,中世紀的英國一大批莊園主看到了羊毛製品在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流行,所以擴大自己牧場羊的比例,事實證明那些最早發現商機的人們,成功的站在了早期新興資產階級的隊伍中。

中世紀歐洲農村的種植會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換言之就是完成了“市場導向”的生產形勢。農村也以後來者居上的身份,加快了向城市跟進的步伐,“鄉村城市化”應運而生,城鄉一體化態勢加劇。

“經濟變革的動力不僅僅源於城市的積極性,而且也來自於農村和城市的互動中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內部變革。”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是怎樣的?爲何會逐漸呈現城鄉一體化? 第3張

任何的變革都需要雙方的共同作用,就像俗語所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歐洲中世紀的農村除了向城市提供生活物資之外,還完成了對城市的勞動輸出和資本積累。因爲城市需要發展工商業,所以只好放棄傳統的農業生產,而農村的人口向城市遷移後,也爲城市帶去了新興貴族和其他的人才。

城市在這一過程中也有着別樣的作用,雖然農村能夠爲城市提供農產品,但是其生產力依舊停留在農耕經濟的殘骸之下。而城市發達的手工業,反過來能夠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需要,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所以,中世紀的歐洲城市和農村是相互補充、互爲裨益的,也能夠反映出現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

三、中世紀歐洲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以經濟爲基礎,商人藉助城市先進的生產經驗,反作用於農村的生產模式,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加速了歐洲城市化的進程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恰如其分的“城鄉一體化”。其實當時城市和農村之間還是存在矛盾的,首當其衝的便是生產的矛盾問題。因爲城市的規模隨着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擴大,甚至要侵佔農村的土地,而農村此時就面臨着“被城市化”和“邊緣農村化”的取捨。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農村做出何種選擇,城鄉之間的聯繫都不會斷裂,這一切也都要歸功於經濟。簡而言之,不論居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的居民,都會爲了選擇利益而放棄原有的生活環境,這也是歐洲能夠發展起資本主義的原因。

雖說城鄉的一體化是互爲表裏、相互促進的,但如果再細緻一點的話,就能夠發現城市還是佔據着主導地位的。例如,16世紀的英國,亨利八世尤爲看重國內的羊毛紡織,因爲整個歐洲市場普遍缺乏羊毛製品,同時市場對它的需求量也蔚然可觀,所以英國國內的大舉毛紡織行業,使得英國成功走在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前沿。

而意大利也正是如此,抓住了市場和生產的關係,成功斂財。因而有了最早的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解放人們的思想。“土地是商人資本安全穩健的投資對象,商業資本轉化爲地產, 可以規避商業經營風險,而且田產收益相對穩定,轉化爲田產的財富不易貶值和流散”

當然,中世紀歐洲城市化進程之所以要領先其他地區,與城市對農村的“幫扶”密不可分。因爲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其盈利的空間和機遇就會被壓縮,所以商人們將目光放在了具有城市特性的“新城鎮”中。

中世紀歐洲的城鄉關係是怎樣的?爲何會逐漸呈現城鄉一體化? 第4張

他們通過購置田地,掌握了農村的生產規模;除此之外還將城市工商業的先進生產經驗帶回農村,帶動了歐洲鄉村工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還拉近了歐洲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距離,緩解了城鄉因發展不平衡而產生的矛盾,加速了歐洲的城市化進程。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歐洲城市化的進程也正是如此。不論是早期的“農村榨取城市”還是後來在城市的助推下,形成的“鄉村城市化”,最後初具“城鄉一體化”態勢,其實是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經 濟發展帶來的結果。城鄉關係如同硬幣的兩面,偏其一面就會導致另一面被蓋住,所以正確的處理好城鄉之間的關係,纔是促進社會整體前進的核心動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