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維利·勃蘭特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維利·勃蘭特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維利·勃蘭特(亦作威利·勃蘭特 Willy Brandt,1913年-1992年),德國政治家,1969年-1974年任西德總理,以和蘇聯集團和解的新東方政策打開外交僵局,尤其以1970年在華沙的華沙之跪引起全球矚目。

爲此他在1971年成爲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1974年5月6日他因爲東德間諜入侵事件曝光被迫下臺,下臺後更被報料就任總理時的性醜聞。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臺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勃蘭特名列第5位。

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維利·勃蘭特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原名赫伯特·恩斯特·卡爾·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出生在波羅的海海濱城市呂貝克的一個貧困工人家庭,是一位19歲售貨員的私生子。因而他只能姓母親的姓,後來母親嫁人,幼年的勃蘭特寄養在別人家裏,直到外祖父從沙場解甲歸裏後,才享受到一點家庭的溫暖與樂趣。外祖父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信徒,母親也常常參加社會主義的活動。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很早就對政治發生了興趣,15歲時,就加入了社民黨的青年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學生時代的勃蘭特經常向盧卑克社民黨機關報《人民信使報》投稿。

1930年,不到17歲的勃蘭特被社民黨破例吸收爲黨員。一年後,因與黨的領導人發生了意見分歧,轉而參加從社民黨分裂出來的社會主義工人黨,並擔任該黨青年組織的領導人。

1933年2月27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國會縱火案,希特勒利用這一事件宣佈納粹黨是唯一合法的政黨,禁止其他一切政黨活動。面對希特勒法西斯統治,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活動部分轉入地下,部分轉向國外發展。"維利·勃蘭特"是他在1933年爲躲避祕密警察的檢查而起的化名,但自那以後他就一直沿用下來。

1933年4月初,勃蘭特被派往挪威。挪威工人黨安排他負責政治流亡者協會的工作。稍後,又吸收他爲黨員,挪威工人黨機關報《工人報》則特闢專欄,由他撰稿揭露希特勒統治下德國的真相,而稿酬則成爲他的主要生活來源。很快他又從丹麥轉到了挪威,在異國他鄉堅持反法西斯鬥爭。

1937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在馬德里保衛戰中採訪報道。1940年德國入侵挪威,勃蘭特又輾轉逃亡到瑞典併入了瑞典籍。在瑞典,他成了一名記者,積極報道了德國對挪威的入侵。

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維利·勃蘭特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第2張

1969年55歲的勃蘭特當選爲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面對國內外的一系列棘手問題,雖說並無治國妙方,但也敢大膽探索。在內政方面,他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爲改變國內經濟的困難局面提供了推動力,使聯邦德國從困境中走了出來,繼續朝着繁榮、發展之路邁進。與治理內政的成就相比,使勃蘭特個人形象大放異彩的自然要算他的外交活動了。評價他的執政政績在於大力推行與蘇聯、東歐國家"緩和"和"合作"的新東方政策,爲東西方關係的緩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61年作爲西柏林市長的勃蘭特,從柏林牆事件中逐漸領悟到,兩個德國的分裂已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因素。光喊"讓牆滾蛋"的口號,牆是推不倒的。聯邦德國只能寄希望於"漸變",他信奉的哲學是"歷史是運動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都在變。"1966年底,他在庫爾特·喬治·基辛格內閣擔任聯邦副總理兼外長時,就及時地把握時機,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互設了貿易代表機構,與羅馬尼亞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和南斯拉夫恢復了外交關係。這一系列外交行動,使聯邦德國與東歐國家的關係有了突破性進展。

1971 年,勃蘭特作爲聯邦總理首次出訪蘇聯。這次訪問的重大成果是,雙方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結束了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長期戰爭狀態。同時,他還同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宣佈雙方"對誰都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提出領土要求。"實際上承認了德波間的奧得尼斯河邊界。不知是出自真情,還是一種手段,勃蘭特在波蘭訪問期間,當來到猶太人紀念碑前時,他突然雙膝下跪,在場的幾百人無不爲之驚呆。

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維利·勃蘭特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第3張

1971年,勃蘭特獲得了當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同年美國《時代》週刊把他評爲"1971年新聞人物"。勃蘭特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峯。

與東德改善和發展關係,是勃蘭特東方政策的另一個重大突破。1972年12月21日,兩德經過艱難的談判,終於簽署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係的基本條約》,從而使兩國關係解凍,爲各自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1973年12月,他到布拉格簽署了《德捷關係正常化條約》。與此同時,在勃蘭特的力促下,美、蘇、英、法四國達成協議並簽訂了《四國柏林協定》,進而確認了柏林的地位。

新東方政策,顯示了勃蘭特爭取現實主義的政治勇氣,緩和了二戰後的歐洲緊張局勢,也提高了德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聲望。這位總理因此被西方人士稱讚爲製造緩和氣候的先驅,在人們中被看成是一個偉大的和平締造者。爲表彰他爲此作出的貢獻,1971 年挪威議會決定授予勃蘭特諾貝爾和平獎。作爲聯邦德國的勃蘭特,爲了德國人民的利益,向昔日的敵人伸出了和解之手。他熱誠地爲歐洲的和平奔波,在奠定歐洲和平事業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找到了修復東西歐之間關係的橋樑---緩和政策。

對於德國的統一,勃蘭特是極其關注的,併爲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他推行的新東方政策,就爲兩德之間建立相互信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還到東部講演,創造緩和氣氛。他主張東西德兩部分應逐漸融合," 不要操之過急"。

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維利·勃蘭特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第4張

辭職後的勃蘭特並沒有銷聲匿跡,仍舊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他先後擔任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名譽主席等職。1976年他又被選爲社會黨國際主席。他上任後對社會黨國際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會黨國際章程。爲社會黨國際規定了三大新任務:爲爭取緩和與裁軍而鬥爭,爲在南北關係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經濟秩序而鬥爭,以及爲人權而鬥爭。勃蘭特還經常以社會黨主席和社會黨國際主席的身份訪問世界各國,足跡遍及歐、美、亞、非。輿論稱他爲一位"和平使者"。

無論是作爲總理,還是作爲黨魁,勃蘭特的權威是巨大的。然而,他並未因此成爲濫用權力的專斷者。1992 年10 月8 日,德國國家電視臺向全國播發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 聯邦德國前總理、社會黨國際前主席維利·勃蘭特,因患癌症醫治無效,在家中逝世,享年79 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