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賑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如何賑濟災荒,對於古代官府而言,有極爲重要的意義。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民變,釀成動亂。放眼整個中國歷史,災荒的歷史又是極爲漫長的。所以,歷朝歷代都提出了自己賑濟災荒的辦法,並不斷加以完善。

到南宋時,出現了中國第一本較爲全面、系統講解救荒的《救荒活民書》。這本書總結了過往朝代的經驗。之後的朝代,仍在完善。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清朝時,中國的賑濟災荒措施達到一個大成階段。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充分繼承過去朝代的救荒政策,並且有一些新的措施。

在過去,如果發生災荒,情節較輕的,一般由地方官吏自行處理。情節嚴重的,會上報朝廷,由皇帝親自督辦。過去採取的賑災方式較多,糧食賑災是一個常用辦法。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2張

這跟中國環境有關。中國提倡以農爲本,重視農業,糧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爲了保護農業,古代官府還經常抑制商人的活動。以糧食賑災,自然需要足夠充足的糧食供應。賑災的糧食,主要來自倉儲。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3張

倉儲有常平倉、義倉和社倉。常平倉跟義倉都由官府創辦,兩者的不同在於,常平倉由官府出錢買糧,義倉有官府徵收糧食。

而社倉則由民間百姓自行籌建。它們都是爲了賑濟災荒設立的。這三種倉儲的賑災效果,常平倉跟義倉主要集中在城邑中,雖有官府支撐,但覆蓋範圍極爲有限。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4張

而社倉由百姓自行設立,且朝廷規定,地方官員不得趁機斂財搜刮,所以發揮作用較大。社倉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更好爲受災百姓送糧。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5張

清代的劉大櫆在《知上猶縣方君傳》上就曾說過:“建社倉以備荒年,創書院以興文教。“

《節約備荒》這本書裏也曾說過:”庫裏有糧,心裏不慌。年年有儲存,荒年不慌人。“可見倉儲備荒,糧食賑災,對於過去的中國而言,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6張

但是,一些地方如果不方便用糧食賑災,或者短期內無法籌集糧食運達,朝廷還可能會直接爲災民發錢,讓他們得以度過災年。

跟發放糧食相比,發錢並非最佳選擇。因爲有些災荒地方本身就已經斷糧,即便有錢,也不容易買到糧食。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7張

不過,對於一些緊急情況,發錢賑災會比發糧賑災,更直接有效。這筆錢的支出,一般由國庫籌集,或者交由地方府庫發出。

乾隆二十二年,河南災荒,朝廷分六次調撥三百萬兩白銀救濟。也有民間富戶主動籌集捐款,在過去歷史中,這也是發錢賑災的一項來源。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8張

要是遇到災荒地點出現疫情,朝廷會根據實際情況,爲災民提供相應幫助。如果當地出現非常嚴重的病情,就會提供相應的醫療扶助。

明、清時期,太醫院日常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扶災民。一般來說,他們會製作一些常用藥物,發放給災民。遇到情況危急,朝廷還會派出醫生到外面診治。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9張

《明崇禎實錄》就記載了,當時京城發生嚴重疫病,百姓沒錢看病,皇帝讓太醫院一批精銳骨幹到民間義診。

(”京城內外疫病盛行,小民無錢可備醫藥者“”命選太醫院精醫,分撥五城地方診治給藥“。)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10張

但是,無論發錢、糧食,或者選派醫生,都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措施,仍是如何保障災民在災荒過後的生活。

這是救災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再次引起動亂。這時仍有一些其他處理辦法。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11張

如果遇到情況嚴重,朝廷還會爲災民發放土地和房屋。土地的發放,選擇的方式,也有不同。

可能直接爲災民劃定土地,也可能是鼓勵他們開墾更多荒地,開墾的荒地,可以歸災民所有。康熙年間,朝廷在四川推行”湖廣填四川“,便是允許流民自行開墾荒地。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12張

房屋的話,過去也沒有辦法由朝廷蓋大規模空房。一般來說,會鼓勵乃至帶有強制措施的辦法,讓有空閒房屋的人,租賃接納災民。或者由朝廷設立專門安置流民貧民的地方,讓他們有一個安身之所。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13張

朝廷往往也會推出一些安民政策,如減免賦稅,緩解受災百姓負擔。災民有了土地和安身之所,就不容易成爲流民。

對朝廷而言,可以有效保證社會的穩定,不至於引起動亂。不過,在過去的賑災辦法中,最值得稱道的便是以工代賑的辦法。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14張

朝廷興修水利等工程,僱傭平民,給他們一份新的工作。水利工程對於農業國家來說,本身有非常大的價值。災民如果有機會得到新工作,有穩定收入,便不至於有後顧之憂。

一般來說,朝廷推行這一賑災策略,還是會考慮到不會耽誤農時,影響農業。否則,賑災反而成了誤民。

古代賑災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變 古人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第15張

當然,無論以何種方式賑災,都需要朝廷內部上下一心,實心用事,纔有可能不至於反生禍端。中國歷史上因爲賑災不力,引起造反的事情,不可勝數。

所以,康熙皇帝纔會感嘆:”賑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實心奉行,往往生事。蓋因聚飢寒之人於一鄉,勢必爭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