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祕清朝衰落的原因 清朝爲什麼在道光之後衰落的如此迅速

揭祕清朝衰落的原因 清朝爲什麼在道光之後衰落的如此迅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清朝衰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對於近代清王朝衰落緣由的探討,可以說是社會大衆最爲熱心的近代史話題之一。然而,無論是封建制度的衰落,還是傳統社會形態的桎梏,亦或是思想文化上的閉塞,都不失爲清王朝中道衰落的一種解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數十年前,大清軍隊還曾經橫掃準噶爾、平定大小金川乃至於入藏翻越喜馬拉雅平定廓爾喀叛亂。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在前,道光之後的清朝爲什麼衰落的如此迅速?

揭祕清朝衰落的原因 清朝爲什麼在道光之後衰落的如此迅速

圖/清朝平廓爾喀之役圖

01 需求的恐怖增長

清朝國家的形成過程有其內在的動力。尤其就入關之後來說,源自內地各省的自身財力,決定並制約了其邊疆的形成和穩定程度乃至於整體國策國力。

清王朝在財政需求側在“康乾盛世”後段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優勢:其一,國力遠勝於周邊任何國家,邊患基本不復存在,地緣戰略安全有保障;其二,清朝統治正統地位的確立和內地人口的同質性,降低了維持社會秩序的代價,政府在軍事和行政方面的花費有限,基本穩定在3000萬兩-4000萬兩,所以長期保持了較好的財政狀況。

嘉慶初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是清朝財政需求側的轉折點。這場戰事持續9年(1796—1804),波及中原和西北5個省份。爲了平亂,清政府共耗費1.5億兩,年均1666萬兩,戶部的盈餘從亂前的近7000萬兩持續下滑,到了1801年已不足1700萬兩。即使跟上個世紀相比,也是很低的水平,相當於財政庫存當量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可以說一場內地的白蓮教起義幾乎挖空了康乾盛世積攢下來的家底。

02 供給側失衡

在供給側方面,也就是財政收入方面,清朝財政資源的可獲得程度較爲單一,也就是單純的田賦。按傳統視角來說,以中國數千年傳統延續下來的小農經濟生產率低,產生的經濟剩餘很有限。

揭祕清朝衰落的原因 清朝爲什麼在道光之後衰落的如此迅速 第2張

圖/小農經濟

但是,清王朝的盛世滋生人口以及恐怖的開墾田地數(附加明末傳來的新糧食作物種植),在清王朝清晰的“攤丁入畝”政策的刺激下,逆向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經濟能量,其龐大的數目足以應付政府的常規需求。

在18世紀和19世紀前期,全國每年的田賦收入大約爲3000萬兩白銀。同時,由於間接稅(鹽課、關稅等)的增加,清朝國庫的總收入從1700年前後約3500萬兩白銀,增加到18世紀後半期的4000多萬兩。由此來看,清王朝正常情況下都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乃至於盈餘。

然而,財政供給層面的要求同樣嚴格,即要求繳稅羣體穩定且有錢,而一旦人口的增長達到一個臨界點,耗竭了國家經濟剩餘,納稅人便很難照舊繳稅,國庫入不敷出,盈餘日漸枯竭,甚至產生虧空。清朝後期的人地矛盾無法調和,導致了清朝即使不增加單位土地賦稅,但是人均土地擁有量的減少就會相對增加賦稅的負擔。

另外,乾隆後期開始的鴉片流入,逐漸導致中國從明朝開始的白銀盈餘轉向大量外流,銀錢比較一路上揚,從而也變相增加了清王朝的賦稅強度。於是,清王朝的穩定稅基逐漸瓦解,供給側開始走向崩潰。

揭祕清朝衰落的原因 清朝爲什麼在道光之後衰落的如此迅速 第3張

圖/鴉片侵入中國

03 亡於供給需求失衡的大清

上文所述的清王朝財政供給與需求明顯存在着暫時性與不穩定性,很容易受到社會發展瓶頸與內外部環境的影響。這種清朝財政構造中的低度均衡機制,邊說明其邊陲用兵的可能性和有限性。

當這一機制處在持續盈餘的過程與節點上時,就塑就了中國在18世紀所展現的前所未有的強盛國力,然而當這一均衡在遭遇國家發展加速度失衡時,又爲日後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筆。到19世紀初時,大清國庫已經入不敷出,而外患卻不斷加劇,內部人地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又無法調和。多重作用下,大清不亡也是不行的。

揭祕清朝衰落的原因 清朝爲什麼在道光之後衰落的如此迅速 第4張

圖/鴉片戰爭

參考文獻:1. 全球視野下清朝國家的形成及性質問題———以地緣戰略和財政構造爲中心

2. 中國全史百卷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