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安祿山和大唐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唐朝三百多年曆史中,“安史之亂”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他不僅打殘了整個大唐,還對其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那麼,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僅僅手握八萬多精兵的安祿山,他是怎麼樣用這麼點兵力打的大唐毫無還手之力的呢?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實際上,並不是當時安祿山的精兵到底有多強,而是他的對手大唐,在數十年間的腐化墮落中早已變得腐敗不堪了。政治腐敗、社會階級矛盾嚴重,尤其是土地兼併嚴重,地主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此時,大唐天下已然將傾。

年老昏聵唐明皇:遠賢臣,親小人,驕奢淫逸,大唐將傾。

當然,如果要追究責任,“安史之亂”的第一責任人,必然是唐明皇李隆基。實際上,唐明皇李隆基早期還是一個很好的皇帝的,政治清明,任用賢能,朝政一片欣欣向榮。此時,這位年輕有爲的唐明皇,頗有千古一帝之氣象。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2張

但正可能就是因爲對他來說早期一切都太順利了,所以李隆基開始變了。看着眼前這盛世大唐,李隆基開始蔑視天下所有君王,相信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大家都看到了,李隆基被大家稱之爲“聖人”,這種稱號有多高呢?我就不多說了。但至少從這裏邊,我們就很能看出來問題:李隆基老了,他已經不是年輕時候的那個他了。

晚期的唐明皇,寵信楊貴妃,生活極度奢侈。在朝廷中,他再也不願意聽賢臣們一些良藥苦口之言了,轉而親近重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此時的大唐看似治隆盛世,可是底子早就亂了,腐朽的大唐已然將傾。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3張

交代了當時的背景,大家應該明白了,與其說大唐是被安祿山八萬精兵打殘的,還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爲什麼我要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導致“安史之亂”發生的,唐明皇李隆基寵信的幾位權臣。

口蜜腹劍李林甫:爲鞏固相位,打擊文人,並積極向李隆基推薦重用胡人。

李林甫這個人本身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其私心太重。原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宰相作爲國之重器更應該是有賢能者居之。然而,李林甫當了宰相,嚐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絕對權利的甜頭後,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爲了長久的把持朝政,他想了兩個方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4張

一是積極打擊文人士子。按照朝廷慣例,宰相一職多出自文人士子之流,爲了防止朝廷內部有比自己更厲害的文人士子出現,李林甫決定要從源頭上去遏制這件事情的發生。每當有比較厲害的文人士子出現,都會受到李林甫毀滅性的打擊。李林甫的這一做法確實鞏固了自己的相位,但是卻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手下不少文人士子都是因爲曾經受到了李林甫的打擊而轉投安祿山的,這批人洞悉大唐的一切,反叛之後,處處都能擊中大唐的要害部位,成了安祿山手中一柄攻擊大唐的利器

二是提出藩鎮制度,並重用胡人。歷史中不乏有唐朝之亡,亡於李隆基之手的說法。大家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就是因爲他施行的藩鎮制度最終演變成了軍閥割據,而唐朝正是滅亡于軍閥朱溫之手。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5張

實際上,這個廣受詬病的“藩鎮制度”正是出自於奸相李林甫之手。在李林甫提出藩鎮制度後,開始向李隆基大肆推薦任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爲什麼要推薦胡人擔任節度使呢,主要就是因爲大唐是以漢人爲主體的王朝,胡人在朝中沒有根基,難以威脅到自己的相位。安祿山也是這個時候由李林甫推薦給李隆基的,當然安祿山也是個很精明的人,不久後就直接和楊貴妃打成了一片,“擲卦傷乳”一詞就來自與安祿山與楊貴妃之間的親密關係。

不得不說,奸相李林甫確實是大唐的頭一號罪人,爲了一己私利,一生都在努力地爲大唐掘墓。

愚蠢無知楊國忠:排除異己,成功逼反安祿山。

李林甫雖然是一介小人,但是至少護佑了大唐幾十年的周全。但完全是憑着自己妹妹上位的楊國忠,則實在是一個沒有大智慧的人。他上任伊始就開始排除異己,鞏固相位,在這一方面,和李林甫有的一比。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6張

此外,作爲新貴,楊國忠也算是有一點爲國之心,他多次勸誡李隆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但李隆基都沒有當回事,只是以爲是將相失和而已。這令楊國忠極度羞惱,此後,更是竭心盡力地去攻擊排擠安祿山,甚至不惜挑撥藩鎮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在這裏我爲什麼要說楊國忠愚蠢,主要就是因爲他看不到國家大勢。此時,藩鎮勢力依然成事,他的爲國之心成功逼反了安祿山。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7張

“安史之亂”後,在馬嵬驛這個地方,士兵譁變,唐明皇李隆基不得已將楊國忠、楊貴妃兄妹二人賜死。

盛世李唐王朝:失去民心,大唐大廈傾覆。

其實,除了皇帝不作爲,權臣一心爲己之外,唐明皇后期社會矛盾也已經極度尖銳,尤其是地主階級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已然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查閱歷史資料可知,唐明皇晚年,大唐各地土地兼併嚴重,很多老百姓都失去了土地從而成爲了奴隸,所以在盛唐氣象之下的大唐老百姓其實早已民不聊生。因此,當安祿山反叛時,絕望的沒落文人及成了奴隸的農民紛紛站隊了安祿山,成爲了安祿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8張

最後再多說一句,很多人以爲安祿山之亂是胡人作亂,殊不知真相併非如此,安史叛軍中除了個別首領是胡人外,基本上從頭領到士兵都是清一色的漢人,所以“安史之亂”被定義爲是唐朝內部爲了爭奪統治權而發生的一次內戰。

安祿山手中只有八萬多精兵 爲何這麼點兵力還能將大唐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第9張

唐太宗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惜唐明皇並沒有聽進去老祖宗之言吶,大唐與其說亡於安祿山八萬精兵,不如說是亡於大唐失去了民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