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爲何還能被安祿山攻破?

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爲何還能被安祿山攻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哥舒翰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潼關是關中與中原之間的通道,極難攻克,失之則關中必危。而哥舒翰又是一代名將,他本來可以守住潼關,卻因爲政治鬥爭而敗給了安祿山,從此隕落。哥舒翰與安祿山等人的恩怨

哥舒翰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非常勵志的。他本是一位富二代,父親是安西副都使,母親是西域于闐國的公主,家世顯赫,所以哥舒翰從小過着富足的生活,不用爲生計發愁,每日只知道賭博喝酒,無所事事,不求上進,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40歲。

40歲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按規矩,他要在長安爲父親守喪。也正是在這裏,富二代哥舒翰終於體會到了什麼是人間冷暖,人到中年的他終於茅塞頓開,於是他開始發奮圖強,並投身軍營中。他一戰成名,威震三軍,從此人生便飛黃騰達了。

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爲何還能被安祿山攻破?

唐玄宗在位時,非常重視邊疆的安全,哥舒翰爲保衛唐朝邊境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唐玄宗非常賞識他,他也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長爲了一名郡王。大唐開國以來,只有他和安祿山這兩個異族人士獲得了這份殊榮。

也正因爲‬這樣‬,他和安祿山、安思順兄弟的關係非常不好,同樣與安祿山有矛盾的楊國忠便趁機拉攏,據《舊唐書》記載:時楊國忠有隙於祿山,頻奏其反狀,故厚賞翰以親結之。

在楊國忠的優待下,本就與安祿山有矛盾的哥舒翰更加反感安祿山了,反而與楊國忠更親近了。然而,古人有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哥舒翰與楊國忠的友誼維持了幾年後,便毀於安史之亂。甚至因爲楊國忠和安祿山,哥舒翰連命都搭上了。潼關有多重要

潼關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一樣,都非常難以攻克。東漢末年,經歷代多次營建,潼關終於在函谷關附近被建立了起來,著名的函谷關就被廢棄了。

其實早在東漢初期,隗囂想要割據隴西,部將王元便勸他封鎖函谷關,據《後漢書》記載,王元是這樣說的:元請以一丸泥爲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

哥舒翰鎮守潼關之前,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先行東征抵擋安祿山的叛軍。然而大唐的百姓享受了太久的富足生活,一旦到了戰場上全都是烏合之衆,他們根本抵不過久經沙場的叛軍。

封常清所在的洛陽失陷了,高仙芝所在的陝州(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被攻克了。就在高仙芝束手無策之時,封常清便建議他帶兵撤退到潼關,否則長安就危險了,據《舊唐書》記載:祿山陷東京,常清以餘衆奔陝州,謂仙芝曰:"累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狂寇奔突,則京師危矣。宜棄此守,急保潼關。"

封常清不愧爲一代名將,這個建議遏制住了叛軍,保護了長安城,也緩解了關中百姓的緊張情緒。

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爲何還能被安祿山攻破? 第2張

然而不幸的是,昏聵的李隆基聽信了監軍邊令誠的饞言,將高仙芝和封常清斬首於潼關中。

就這樣,兩人成爲了帝國的犧牲品,爲昏庸的李隆基背了黑鍋。很快,哥舒翰也要爲帝國的不幸來買單。生死潼關

高仙芝等人一死,哥舒翰便被派往潼關。此時的哥舒翰年事已高,功成名就的他只想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而且他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新唐書》記載:翰耆酒,極聲色,因風痹,體不仁。既疾廢,遂還京師,闔門不朝請。

在這種情況下,老將還是擔負起了保衛長安城的重任,並憑藉天險一次又一次地抵擋住了叛軍。

安祿山的叛軍連着進攻了好幾個月也沒攻下潼關,史思明在河北又敵不過郭子儀和李光弼,他又氣又急,甚至後悔謀反了。

眼下,只要哥舒翰好好守護潼關,等到遠在河北的郭子儀等人攻下安祿山的老巢後,大唐的危機就會化解。誰知在這麼重要的節骨眼上,他和楊國忠的關係惡化了。

當時楊國忠不得人心,他害怕手握重兵的哥舒翰會對他不利,於是他想了一個損招,據《資治通鑑》記載:國忠大懼,乃奏:“潼關大軍雖盛,而後無繼,萬一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於苑中訓練。”

楊國忠挑選了三千人來保護自己,然後又派自己的親信杜乾運親自指揮,藉此來防備哥舒翰。

遠在潼關的哥舒翰知道後氣壞了,本來他還挺喜歡楊國忠,畢竟以前楊國忠對他挺好的,這下他徹底憤怒了,自己辛苦地在前方工作,楊國忠卻在朝廷裏搞小動作。他便找了個理由把杜乾運召到了潼關,然後藉機殺掉了。從此哥舒翰與楊國忠徹底決裂。

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爲何還能被安祿山攻破? 第3張

楊國忠作爲大唐的宰相,卻絲毫沒有大局觀,他被哥舒翰惹惱後,便一心想着如何報復,全然不顧大唐的安危。爲了除掉哥舒翰,他只能借刀殺人了,於是沒過多久,有人向李隆基建議,讓哥舒翰帶兵收復陝郡和洛陽。

這一看就是楊國忠的陰謀,他知道安祿山的叛軍勢不可擋,哥舒翰一出潼關必死無疑。誰知李隆基竟然相信了饞言,非要讓哥舒翰出關。

哥舒翰果斷拒絕了,連遠在河北的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極力反對,據《新唐書》記載,兩人是這樣說的: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衆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

總之一句話,那就是隻要哥舒翰不出關,長安就沒危險。可是楊國忠卻勸說李隆基不可讓哥舒翰延誤戰機,糊塗的李隆基便下令‬讓哥舒翰必須出關。

君命不可違,即使哥舒翰知道他將會和高仙芝、封常清一個下場,他也只能放棄潼關。就這樣,他痛哭着帶着手下近20萬烏合之衆出關了。

走了三天,20萬人到達了河南靈寶的西原,這裏北有黃河之險,南有崤山阻擋,中間僅有一條狹窄的隘道,長達七十里,這樣的地形對大規模的部隊很不友好。

果不其然,哥舒翰的部隊大敗於叛軍,所有人死的死,跑的跑。公元756年6月8日,一個晚上的時間,20萬人就剩下了八千人。這一天,也成爲了哥舒翰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爲何還能被安祿山攻破? 第4張

當他跑回潼關後,叛軍也追來了,這時哥舒翰手下的一個叫火拔歸仁的藩將知道這八千人根本就守不住潼關。爲了活命,他聯合其他幾個貪生怕死的人將哥舒翰給綁住了,然後獻給了安祿山。

昔日仇人相見,安祿山分在眼紅,他大笑道:“你也有今天啊!”

此時的哥舒翰已沒有了往日的英雄氣概,他跪地求饒,據《資治通鑑》記載,他是這樣說的:臣肉眼不識聖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魯炅在南陽,陛下留臣,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

於是哥舒翰便寫信提安祿山招降其他將帥,誰知所有人都回信讓哥舒翰趕緊以死謝罪。

哥舒翰絕望了,安祿山認爲哥舒翰的做法毫無效果,就把他給囚禁了。後來安祿山被安慶緒殺害後,哥舒翰也被安慶緒殺害了。

一代名將,被俘後竟然如此軟弱,然而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會害怕,不是每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都能大義凌然,他不應該受到苛責,因爲李隆基、楊國忠還有安祿山纔是這場不義戰的罪魁禍首。潼關失守後的惡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