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宋朝存在時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兩宋不間斷的持續了319年,超過了以強盛著稱的唐朝(289年);另一個強大的王朝——兩漢雖然加起來達到了407年,但中間有17年的中斷期。所以從理論上而言,宋朝是中國大一統時期壽命最長的王朝,這完全違背了大多數人腦海裏“宋朝積弱”的印象。但凡事不能只看結果,跟前代王朝做些對比,就會發現其中原因。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歷代大一統王朝興衰的簡史

(篇幅及個人水平所限,只梳理大致脈絡)

秦朝

秦朝滅亡的原因不能簡單歸爲殘暴。秦朝的建立,結束了數百年的分封制,東方各國那些失去既有利益的貴族階層不忿、士大夫階層失落、普通民衆短期內難以適應,都爲王朝的不穩埋下了隱患;加上南征北伐、大興土木,更是嚴重加劇了社會負擔;而秦二世變本加厲,連關中老巢內部的穩定都被破壞,最終慘被基層公務員劉邦、各國復辟貴族聯手推翻。

西漢

“漢隨秦制”,西漢通過削藩、推恩令,歷時上百年終於徹底消滅了分封制,並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奠定了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制度與思想基礎;在軍事上,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役制也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空前拓寬了中原的生存空間;在經濟上,前期與民休息、無爲而治,中後期摻入了國家專賣制,有效遏制了民間資本的肆意擴張。到了注重吏治的漢宣帝時期,西漢王朝達到了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發展頂峯。

但從漢元帝時期起,土地兼併、外戚專權愈演愈烈,儒生王莽順利篡權;但他的改革,如恢復井田制、禁止買賣奴婢、降低藩屬國的級別等,雖然看起來很美,但本質上是脫離了現實的盲目復古,難以動搖既得利益階層的蛋糕,最終挨板子的還是那些底層老百姓。結果,“民窮,悉起爲盜賊”,官逼民反,綠林、赤眉軍蜂擁而起;而上百年全民皆兵的體系,使得農民起義軍具備強大的戰鬥力,在昆陽之戰後,王莽的新朝很快覆滅。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2張

東漢

劉秀的發家,也與綠林軍脫不了干係,所以他對於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感觸頗深。在建立東漢後,他雖然大體上繼承了西漢的各項制度,但也進行了若干改革,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有三項:其一,削弱三公的實權,將相應職能轉移給低級別的尚書檯,以“有位無權、有權無位”來杜絕大臣專權;其二,將對地方大員“刺史”的考覈權收歸皇帝之手(以前由三公負責);第三,罷免郡兵:

今國有衆軍,並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

即:中央軍已經夠強了,原各本郡縣定期徵集、訓練的義務兵就罷免了吧。這一命令的目的很明顯:削弱民間武力、維護政權穩定。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大量少數民族內遷,胡兵(匈奴等少數民族士兵)逐漸受重用,東漢末年的董卓正是以此起家。

隨着世家豪族勢力無限擴張,土地兼併,再加上外戚、宦官專權,政治極度腐敗。最終的結果是中央逐漸失權、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流離失所的百姓揭竿而起,堅持了195年的東漢就這麼結束。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3張

兩晉

跳過大家熟悉三國時期。與之前的王朝相比,司馬氏篡權的難度堪稱傻瓜級,不過覆亡的恥辱度也開創了新紀錄,而且可以稱得上是咎由自取:

經濟上,土地兼併達到了新水準,擔任吏部尚書、位列“竹林七賢”的山濤胃口大到吞併公田;權貴公然比富,甚至連皇帝也甘拜下風;整個社會視財如命,甚至誕生了揭露這一現象的《錢神論》。不過奢侈只是權貴的專享,原本就貧苦不堪的老百姓,面臨天災時大量淪爲流民、四處乞討求食;

政治上,爲了避免司馬氏政權也被權臣篡奪,司馬炎復活了早已消亡數百年的分封制。但他沒想到的是,爲了奪權,自家的子弟互砍起來比臣子更狠,八王之亂將晉王朝強大的軍隊消耗殆盡;而被中原視作打手、苦力的內遷少數民族則趁機起兵,司馬氏灰溜溜的逃到江南苟延殘喘。

東晉則步入了被世家門閥掌權的處境,但仍舊內耗不休:在面對北方的威脅時,王、謝、桓等豪族可以暫時拋棄成見、團結協作;但危機一過,立即開始狗咬狗,甚至還出現了王敦、桓玄等反叛行爲,祖逖、桓溫等人的北伐則因受內部掣肘、不了了之。直到出身北府兵的劉裕時期,才終結了兩晉155年的腐敗統治。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4張

南北朝

但是,劉裕也未能建立起能夠改革舊弊、適應現實需求的新制度,在他死後,其後代也步入了骨肉相殘、政治腐敗的死循環,最終被大將蕭道成篡奪;其後的南齊、南樑、南陳,大致也逃不過這樣的怪圈。

而在北方,終結各方亂斗的是鮮卑拓跋氏。他們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北魏政權後,以令人敬佩的勇氣開啓了全面漢化之路。但在晚期,隨着權貴的腐化墮落、普通百姓與邊軍日漸困頓,最終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並逐漸蔓及內地。在平亂的過程中,爾朱榮崛起;但他還沒來得及複製曹操的光輝業績,就慘死在女婿孝莊帝之手,其後北魏演化成東魏/北齊、西魏/北周,最終由周武帝宇文邕統一了北方。

沒不久,周宣帝宇文贇病死後,大權落入了岳父楊堅之手。楊堅挾外孫以令中外,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剷除異己、大刀闊斧加強集權,短短一年內就實現了改朝換代。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5張

隋朝

隋朝時最讓人唏噓的朝代。楊堅在位僅23年,卻創造了別的朝代幾代人都難以實現的壯舉;

“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推廣均田制、改革稅制,同時以身作則、厲行節約,短短20餘年,就讓隋王朝“衣食滋殖,倉庫盈溢”,人口更是實現了封建時代罕見的暴增:“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

政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中央機構設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祕書、內侍五省,初步實現權力制衡;將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爲州、縣兩級制,裁汰冗官、節約開支,加強行政效率;創立科舉制,選拔庶族人才進入統治階層,稀釋權貴勢力,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

軍事上,將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源自北周時期“兵民合一、兵農合一”制度。依靠着強大的軍力與外交手段,楊堅以極小代價分裂、降服突厥,並平定南陳,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雖然也有一些積極的政績,比如繼續落實均田制、科舉制,修建運河、修補長城、開拓西域等等,但由於過於冒進、好大喜功,加上不顧客觀規律、過於頻繁遠征高句麗,給民力帶來了巨大消耗。最終在各地農民起義爆發時,統治階級內部的李淵抓住機會起兵,並憑藉更加成熟的手腕笑到了最後。就這樣,強盛的隋王朝僅僅存在了38年,猶如曇花一現。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6張

唐朝

唐朝是我們最熟悉的封建王朝,也是令無數人魂牽夢縈的黃金年代。但按表現來說,唐朝被安史之亂分爲了截然相反的兩個階段:

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其間雖有波折,但總體上大唐呈積極向上之勢。踩着隋王朝楊氏父子的肩膀,李唐強化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權力的集中與制衡;大力推廣科舉制,擴大人才來源、稀釋豪族世家的影響力,極大穩固了政權的統治基礎。在軍事上,一改歷代有限進攻的策略,積極對外擴張,不僅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實際控制範圍甚至遠達中亞。在唐玄宗時期:

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然而擴張的背後隱藏着慘痛的代價,在李世民時期,以均田制爲基礎,府兵制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並且實現了有利於中央的優化組合,比如全國634個軍府中,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就佔了261個,實現了戰鬥力與控制力的完美結合。但隨着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崩潰,加上戰事頻繁、戰線過長導致的兵役繁重困境,府兵制難以爲繼。到了唐玄宗時期,開始實行募兵制;同時爲了積極拓邊,陸續在邊境設立軍鎮,將軍、財、政等大權集中於節度使之手,雖然緩解了中央財政壓力、極大提升了戰鬥力,但隨之而來的則是重外輕內、軍人權力過大的隱患。

此外,李林甫長期專權,吏治日漸敗壞;爲了便於控制邊鎮、避免內外勾結,李隆基大量起用在朝廷裏沒有裙帶關係的外族將領爲節度使,最終卻養虎爲患,造就了將唐朝打斷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已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大唐,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多元壓力下,唐朝一直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普通百姓更是沒了初唐時期生活富足、精神強大的生存狀態;王仙芝、黃巢起義,則是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平定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朱溫、李克用等大小軍閥逐漸各自爲政。公元907年,朱溫正式建樑,存在289年的唐王朝正式滅亡。

而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則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升級版,就像安重榮說的那樣:的“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爲之爾!”,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後周託孤大臣趙匡胤黃袍加身。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7張

宋朝建立的新秩序:擺平了內患,卻奈何不了外敵

從上文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在宋朝之前,沒有一個王朝是亡於外部敵對政權;只要內部沒有大問題,外部政權壓根沒有鳩佔鵲巢的能力。其中僅有兩個特殊案例:

其一是西晉,但其滅亡的本質是禍起蕭牆:首個稱帝的氐族李氏政權,祖上早已內附中原,他們的支持者大多是中原流民;而創立趙漢政權的劉淵,則是西晉王朝的體制內官員——“匈奴五部大都督”。所以嚴格來說,西晉不是亡於外敵。

其二是五代時期的後晉。起初石敬瑭以割地、稱臣爲代價,換來了契丹人的支持,並一舉滅亡後唐;而他的接班人石重貴很快與契丹翻臉,雙方互有勝負;但撐得住外敵、卻扛不住內賊,其後大將杜重威、張彥澤臨陣投敵,石氏亡於內外夾擊之下。

因此,對於宋朝之前歷代的覆滅,可用最精煉的幾個關鍵詞來總結:土地兼併、外戚專權、宦官參政、權臣奪位、武將篡權、農民起義,這些矛盾往往伴隨着天災集中爆發。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8張

所以宋朝建立後,統治者深深認識到:內憂是“腹心之患”、外敵是 “癬疥之疾”;在一定時期,外敵的存在,反而成了促進內部團結的積極因素。鑑於此,從趙匡胤開始,他們對政治、軍事、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扼殺上述導致王朝內部崩潰的因素:

官、職分離,對於宗室、外戚、勳舊,僅授予高官、厚祿,而不給實職,即養起來卻不賦予權力;

分權,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方權力不相上下、互相不受管轄,並且設置了參知政事來削弱、制衡宰相的權力;

重內輕外、重文輕武。爲了消除唐末、五代以來的軍閥割據現象,趙匡胤擴充禁軍、架空地方廂軍,同時以文官掌握地方行政、財政大權;而禁軍中,有一半駐紮在京城及周邊,剩下的一半則分散在各地;同時還創造了“更戍法”,各地禁軍每隔一兩年調換一次,實現“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這還不放心,每次對外用兵都以文官爲統帥,徹底扼殺武將作亂的能力。

在這樣的組合拳下,宋朝實現了朝廷壓制地方、文官駕馭武將,避免歷朝歷代武力衝擊政權的現象。

並且,爲了鼓勵人們從事文職,宋朝很是下了一番力氣:

大幅提高科舉名額,平均每年的進士錄取人數是唐代時的數倍;並且,一旦中進就能成爲公務人員,爲此不得不設置了多到令人髮指的閒職,以至於給財政帶來了極大困難;

爲了提高臣子們的忠君意識,宋朝的科舉考試將儒家傳統經典列爲主要內容,儒家從此徹底在社會思想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趙匡胤兄弟還傳下不殺大臣及言官的家訓......

相比較之下,軍人則薪酬微薄、臉上刺字,遭受物資與精神的雙重歧視。兩宋時期,大多數社會精英都棄武從文,這也是宋代的文化、科技空前繁榮的主要原因。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9張

僱傭兵制,削弱民間武力。兩宋時期,精銳的禁軍和地方的廂軍都是吃皇糧的專業軍人;在北宋時,出於現實的需要,西、北方沿邊部分地區也有部分民兵,他們的主要功能是輔助政府軍。除此之外,其他老百姓基本沒有系統接受軍事訓練的機會。所以,雖然兩宋期間共發生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400多場,卻沒有一場能夠像漢時的綠林、赤眉、黃巾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那樣對政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對土地兼併視而不見。晚唐及五代以來,各地尤其江南地區的土地兼併現象已經嚴重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失去土地的百姓只得依附土豪地主,跟農奴幾乎毫無區別(宋仁宗時才得以緩解)。而到了南宋時則更是變本加厲。宋理宗時期,孫夢觀進言:“邇來乘富貴之資力者,或奪人之田以爲己物,阡陌繩聯,彌望千里。”劉克莊則稱:

至於吞噬千家之膏腴,連亙數路之阡陌,歲入號百萬斛,爲“開闢以來未之有者”

加劇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是宋朝廷的橫徵暴斂:“小民百畝之田,頻年差充保役,官吏誅求百端,不得已則獻其產於巨室,以規免役。”宋朝的賦稅幾乎是唐時的6倍,老百姓竭其所有仍無法滿足朝廷的壓榨,不得不投靠豪官大族,由此導致弱肉強食的現象無限制的發展下去。

而宋朝之所以對土地兼併現象放任不管,主要有兩個考慮:首先,財富不管放在哪,都是朝廷的:“不抑兼併,富室連我阡陌,爲國守財爾......兼併之財,樂於輸納,皆我之物。”(宋人王明清語)。其二,通過放鬆土地交易限制,來實現促進市場競爭、資源優化、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同時,爲數龐大的失地農業人口,在客觀上也爲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資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與前代相比,宋朝的工商業空前發達,政府及統治階層的富庶程度也達到了新頂峯。

宋朝的軍事實力那麼弱 宋朝存在時間爲何比唐朝還久 第10張

結論

宋代統治者通過總結歷朝歷代的覆亡教訓,以制度的力量,將外戚專權、宦官參政、權臣奪位、武將篡權、農民起義等不安因素徹底扼殺,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據的種種因素,使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創造了史上最長的單一王朝不間斷執政記錄。

但萬事皆有利弊。一方面,重內憂遠超外患、重文輕武、重內輕外,不僅抽去了軍事人才的生存土壤,還使中原王朝失去了過去千餘年的尚武、進取精神。另一方面,之前的後晉主動將中原的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對方兼具了農耕與遊牧的雙重優勢,由此滋生了中原王朝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敵人。內外兩種因素交織之下,北宋雖然有遠遠超過後漢、後周數倍的國土與人口,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科技能力,卻一直未能向歷代那樣對西、北少數民族爭取保持強勢壓制,使外部不斷產生越來越強大的敵人,中原王朝在千百年來首次失去了地緣政治中的強勢地位。

一句話來總結:解決了內憂,卻放任了外患,也許這就是宋朝能持續319年,卻最終被北方民族一步步趕下大海的內在原因。

(以上均爲事後諸葛亮、無責任總結)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中國史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