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人吃蝗蟲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蝗災聽起來好似離我們現代生活有點遠,吃遍全球的吃貨們早就將蝗蟲作爲餐桌上的一味佳餚,由此還催生了蝗蟲養殖等副業。因此不少網友還調侃:南非蝗蟲要是敢來咱們祖國,14億人都能吃光它們。

玩歸玩,鬧歸鬧。提起蝗災,我們腦海裏怎麼也有個概念——農民要吃苦了。而在談不上科技的古代,對所有人來說,蝗災就是恐怖天災,是世界性的災變。

蝗災嚴重的時候,每平米都有數萬只,所到之處幾乎瞬間光禿禿。

明朝弘治年間蝗災是“日爲掩者三日”,崇禎年間“飛撲人面”:不僅秒殺農作物,人畜都要遭殃;而乾隆年間“人有不辨路徑爲蝗所食者”的慘狀也有發生。

《詩經》:“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第2張

我國曆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爲3.5年,元代爲1.6年,明、清兩代均爲2.8年,密集的蝗蟲過後,寸草不生,接踵而至的是大量的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其實古代人早已知曉蝗蟲不但能夠吃,也具有營養價值;可是在荒年靠吃蝗蟲活下來,確實是聞所未聞。

古代人爲什麼明明知道蝗蟲可以吃,卻寧願餓死也不吃它們呢?

迷信思想:認爲是老天爺的懲罰

我國古代,因爲迷信非常相信天道輪迴,因果循環,如果發生天災人禍就求神拜佛。比如發生了水災旱災,就會到龍王廟祭祀龍王爺,或者請神甚至以人祭祀。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第3張

面對蝗蟲的時候,還稱之爲“蝗神”。蝗災導致農民顆粒無收,百姓們就會潛意識認爲是不是平時哪裏惹怒了蝗神,纔會有這麼多的蝗蟲被派來懲罰人類,當發生蝗災時,人們會在田間設案給“蝗神”磕頭上香,祈求“蝗神”能給百姓留條活路。還有的地方還建立了“蝗神廟”來祈求原諒。

因爲覺得蝗蟲是蝗神的使者,心中充滿敬畏,自然而然就不敢吃了。

還有不少人覺得蝗蟲是魚蝦互相演變來的;

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

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爲魚蝦”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第4張

古代環境因素:觀念與捕捉技術落後

古代治理蝗災的相關技術的落後,對於蝗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旱災後就爆發蝗災是常見的“規律”,其實歷史上多次發生蝗災,僅僅是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有史記載的蝗災就有796次,幾乎每三年就發生一次。

面對觀念封建的百姓,爲了鼓勵他們捕捉蝗蟲,朝廷也是煞費苦心:

唐太宗時期,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蝗災。唐太宗不但下令開倉救災,還抓了幾隻蝗蟲,在大臣面前吃了,說:“賑災糧食不夠,就讓這些蝗蟲吃我的心吧,別去吃糧食了。”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第5張

影視中的唐太宗憂心蝗災

此話一出,深得民心,大家也踊躍對付蝗災。可惜的是,繁殖能力極強的蝗蟲,形成了龐大數量的時候,人們也會產生恐懼心理。躲起來都來不及哪還敢去捕殺蝗蟲?再加上蝗蟲過境速度很快,古代生產力還差,完全沒有足夠工具和時間去捕蝗蟲。

蝗災過後還有瘟疫隨之而來:在水裏淹死的蝗蟲會大面積污染水源,瘟疫由此產生;而嚴重的蝗災還會導致很多難民逃亡,同樣加快了瘟疫的傳播......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蝗災一旦發生,數百公里範圍內的莊稼被啃食一空,受災人數難以想象。就算捕食蝗蟲,也只能維持很短時間,靠吃蝗蟲是無法度過饑荒之年的。

烹飪技術不到位,口感不佳曾有位大廚專門研究過蝗蟲的菜譜,羅列了十道蝗蟲菜,還起了高雅的名字:天雞蝦排、滬上醉螞蚱、香辣螞蚱……儘管名字很好聽,但是味道一般人接受不了。

古人明明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 古人爲何寧願餓死都不吃 第6張

由於對未知事物懷着敬畏之心,古人一般不敢嘗試新東西。而且,蝗蟲的翅膀味道聞了令人難以下嚥,肉少質輕,實在是沒人願意花心思去烹飪成美味。

總結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在面對蝗災咱們也不用慌張了。什麼藥劑噴殺、培育蝗蟲天敵等等,但是目前我們人類也該反思,爲什麼現在的天災越來越多?如果用老一輩迷信的說法“上天的懲罰”那是這種懲罰似乎很合理,因爲我們沒有注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也算是一種“因果循環”。

比起亡羊補牢的急救措施,我們似乎忘記了原本這些事不必發生。在保護環境這件事上,我們人人有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