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城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說法我們並不陌生,北齊杜弼《檄樑文》記載道: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在古代,大多數的建築都是木製的,大門也是木製的,關係到一城安危的城門也是木製品,對於這種安全係數不高的木質城門,那麼在古代戰事發生時,豈不是一把火便能攻下一座城?那爲何古書中鮮少有放火燒城的記載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南北朝時期,東魏將軍侯景率十萬大軍來到河南,後來,他們背叛了東魏,向西魏投降,又向南方的樑朝投降。

梁武帝不聽大臣的勸告,封侯景爲河南國君,同年八月,蕭淵明奉梁武帝之命攻打東魏,九月,軍隊包圍了彭城,十一月,東魏派人營救彭城。

結果東魏活捉了蕭淵明,樑軍死傷數萬人逃走。勝利後,杜弼給樑朝寫了一篇挑釁性的演講,指責樑朝接受侯景投降,斷絕與鄰國的友好關係。果然,侯景發動叛亂,給樑朝帶來了多年的政治動盪。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還有個民間故事是說,在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都城的城門意外在夜裏着了火,火勢非常兇猛,人們和士兵都趕來滅火,將護城河的水用來滅火,因爲其他地方的水太遠了。

護城河是由人工挖掘,包圍整個城市、皇宮、主樓的殿戰壕,然後注入形成人造河流改道,城牆的壁壘,具有防禦作用,一方面,維護城市安全,或動物停止進攻的庇護而另一方面,這是古人的防禦用的水。

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火終於被撲滅了,由於救火,護城河裏的水乾涸了,河裏的魚也因缺水而死,現在用這個短語來比喻無辜的痛苦。

不過既然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頭做的,木能取火是小孩都知道的道理,爲什麼沒有人用火來攻打它呢?

火燒城門的難度很大

歷史上也有很多火燒城門的故事,一四六一年,楚國公爵的宦官曹吉祥與楚國公爵石亨聯手,在首都發動叛亂,企圖殺害明朝皇帝朱祁鎮。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第2張

由於造反一事的意外泄露,曹氏二人只好在夜裏驚慌失措。石亨攻打東門時,放火燒燬了東門,但令石亨沮喪的是,守在東門的守軍非但沒有撲滅大火,反而火上澆油,火勢越來越大,成功地阻止了叛軍的進入。

但是這種情況只出現在沒有其他退路的情況下,因爲一般情況下城門燃燒不起來,即使是燃燒,守軍會將石頭,磚塊,成堆的堵住城門,造成雙方無法通過的局面。

並且城門的頂部留下一個缺口,一旦遇到門外起火,守軍就可以通過缺口倒水,這樣就能迅速撲滅大火。

另一個環境因素是,一般城門都有護城河,此外,爲了加強對城門的保護,守軍對城門的保護非常徹底,敵人很難接近城門。

對於守軍來說,守住城門十分重要,城門的失守就等於城市的陷落。所以城門附近部署的兵最多,而且都是精銳兵。

在城門上有一座城門塔,上面全是士兵,他們指揮着,一眼就能看到敵人的一舉一動,射箭或扔石頭,倒水,扔火球等,給圍攻的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那些試圖燒燬城門的人都暴露在空曠的地方,顯然很難進攻。

與此相比,最好的方式不是火燒,而是用梯子爬過城牆,或者用牛車、建築牛車、石車等分散守軍的注意力,以便掩護他們的同伴,在當時這纔是衝入城門的利器。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第3張

最重要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燒掉大門。城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做城門的木材是經常到山上去砍削年前那些巨大的木材,而木材是堅硬的,一般使用的是棗木、榆木等木材,奢侈的以鐵樺木爲原料。

這木頭是防火的,一時燒不着它,而且這些門很厚,即使它們被燒掉了,也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燒穿。城門做好以後還會進行防火的處理,在門外用鐵包,穿着厚銅釘,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就算是在城門上覆蓋着稻草都不會燃燒。

即使燒了大門,也很難進去。明朝的皇帝朱棣,不僅加固了北京的城牆,還加固了城門的防禦,以防止攻城車、木材、火等對城門的攻擊。

在大門後面,他用鐵釘和鐵板搭起一把結實的木鎖,鐵鎖可以上下移動,利用滾動原理,隨時控制門鎖的落地。即使敵人燒了門,也不會燒了鎖,更不會把它砸了。這種結實的木鎖叫作千斤閘,可以說是保護城門的神器。

看似脆弱的城門,實則最爲危險

在古代,戰爭經常爆發,如果你想攻擊另一座城市,你必須突破它的城門,在攻城時,古人基本會選擇梯子或攻打城門。

在炸藥出現之前,大批軍隊必須穿過城門才能進入城市。後來,隨着火藥的發明,人們可以吹倒長城或用火轟擊它,讓大批軍隊進入城市,但簡而言之,通過城門是最方便的。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第4張

與堅硬厚實的磚瓦相比起來,城門是一城最脆弱的地方,畢竟,與厚牆相比,城門只是一塊木頭。

古代的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如弓弩、弩和火箭,把石柱扛在門上,以攻破城門。敵人用最多的攻城門樓是爬梯子,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最大的破壞,也是最愚蠢的。

因爲城門是古代戰鬥中最重要的火線,防禦方是最重要的,必須精心佈置。城門的上層會有重兵把守,守衛城門的士兵會用石頭、弓箭、甚至火和油來保護自己不受敵人的攻擊。它比牆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堅固。

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長期戰爭的攻城實踐,雙方的策略可能更比我們現代人想的多得多,畢竟,他們一直都在實踐,他們並沒有想到用火來攻擊城門,而是火攻城門的難度係數太大,不實用。

對於古人來說,由於技術的不發達,低端的條件創造了他們的防禦模式。但是古人並不愚蠢,他們非常聰明,對於城市防禦,他們充分利用一切,保持最好和最穩定的防禦模式。

例如,古城門也有一個特點,就是門是推着開的,而現在我們每個家庭使用的防盜門是反方向的。這種開門的方式也是爲了更好地抵禦外敵入侵。

想象一下,如果門向外推,所有的防禦都會暴露出來,現在農村的許多城門,都還保留着古城門推開這一點的防禦優勢。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第5張

一般來說,主城門是一座城市防禦的重點,守城方會嚴格把守主城門。在真正的戰爭中,圍城部隊很難靠近大門,更不用說放火燒大門了。

大多數城門都是用鐵覆蓋的,或者是用鐵覆蓋的,因此無法焚燒,甚至無法點燃一塊木板,有些門甚至有好幾個門,即使一扇門燒燬了,還有另一扇門。

從外面闖入大門就意味着闖入這座城市,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從外面破門而入往往更危險。

由於古代人們在修築長城時,考慮到城門被攻破後的後果,所以他們經常在城門後修建一個甕城,專門用來對付敵人攻破城門的情況。

古城牆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設計理念。古人在修築城牆的時候,有時會故意把城門設計成薄弱環節,引誘敵人從城門進攻,那些進入大門的人以爲他們已經突破了大門,但實際上他們處於更大的危險之中。

“甕中捉鱉”用來形容被困在甕城中的敵人。

在清朝,當田靜在保衛戰中,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攻打太平天國的田靜。爲什麼他們寧願花時間和精力挖掘隧道,而不是攻擊城門?恐懼是甕城的力量。如果敵人一旦進入城門,在鎖上後,敵人真的變成了甕中之鱉,除了投降別無他法。

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古人攻城的時候爲什麼不放火燒城門 第6張

因此,作爲進攻方的古代士兵,並不是不願意燒燬城門,而是害怕燒燬城門。因爲破門而入,也意味着進入更危險的甕城。然而,只有在從前落後的時代,甕城才能體現出力量。

結語

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結合了時代和人民的需要,古時候是冷兵器時代,不只是現代人會考慮可能性和性價比,攻城軍能想到的進攻方式防禦軍也能想到。

城門作爲一城最重要的關口,它的設計也十分講究,除了木材是考究結實的材質以外,還會在城門上進行精密的保護,覆蓋打造上更結實堅硬的皮包鐵。況且城門的重要性誰都知道,防守方會抱着必死的決心也要守護好一城之門,在戰爭中會採取各種隨機應變的防禦方式將城門封死。

這在當時的社會,如此的防禦程度已經綽綽有餘,最初以爲的薄弱環節城門,隨着越來越的加強,已經不是進攻的重點,攻城也不會再用火燒這種雞肋的方式。

參考文獻:

《檄樑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