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打仗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中,有盛世自然有亂世,有亂世必然有亂象,而亂世中最大的亂象莫過於戰爭。

在人們的印象中,戰爭總是與慘烈、殘酷相關聯,而最能體現戰爭的殘酷性的就是屠城。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古代戰爭中殘酷又普遍的現象

“屠城”這一殘酷手段的歷史很悠久,殷商時期盛行人祭,祭品就是戰敗的俘虜。在勝者眼中,俘虜就是奴隸,是物品,即便將其殺死作爲祭品也是十分正常的事兒。這樣的意識爲今後頻繁的屠城行爲埋下了種子。

屠城,屠的不僅是敵方軍隊,還有城中無辜的百姓。

就如明·洪武元年,明朝開國將領楊璟在進攻靖江時,派遣手下張彬從南關攻入,結果遭到對方頑強抵抗,南關守城者對張彬破口大罵,張彬大怒揚言要屠殺城中百姓,還好被及時趕到的楊璟制止,城中無辜的百姓才躲過一劫。

先是張彬攻南關,爲守城者所詬,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明史·楊璟傳》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2張

但淮安城百姓就沒那麼幸運了。元末,朱元璋與元軍作戰,元軍將領張明鑑在奪取揚州一年後彈盡糧絕,企圖擁戴鎮南王作亂,但鎮南王在淮安去世,於是張明鑑順勢佔據淮安,屠殺居民以爲食。

“逾年,食盡,謀擁王作亂。王走,死淮安。明鑑遂據城,屠居民以食。”《明史·繆大亨傳》

這種不顧及無辜,肆意殺戮的現象並不只存在於明朝,類似的情況在其他朝代更是數不勝數,就如楚霸王項羽,不僅殺降,還要將“男子十五歲以上”盡殺之,在攻打襄城時,“所過之處無不殘滅”,殺的全城“男女幾無孑遺”。

屠城不僅大量屠殺無辜百姓,而且手段還極其殘忍,“誅殺其人,如屠六畜”,場面極其血腥。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3張

就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屠城已經從不分目標的亂殺,演變成有組織有計劃的虐殺。南朝宋時期的沈慶之、宗愨、劉道隆在屠廣陵時,已經不單單是殺人搶劫,而是有意識地虐殺城中百姓。

“城內男女道俗、梟斬靡遺,將軍宗愨偏用虐刑,先刳腸決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創,然後方加以刀鋸”《宋書·卷二十六》

魏晉南北朝的十部正史中共記載了47次慘絕人寰的屠城事件,慘遭屠殺的城池有70多座,殺人之後還要搶掠財物,焚燒房屋,一座城池就此化爲廢墟。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4張

打仗歸打仗,爲什麼要屠城呢?尤其在古代,人口決定生產力,攻下一座城池後,屠盡城中百姓,無人可統治拿什麼發展?況且屠城易失民心,尤其是殺降,往往會造成敵方拼死抵抗。

既然如此,中國古代戰爭中爲什麼又頻繁發生屠城事件呢?

爲什麼要屠城?

“屠城”並不只是性格殘暴的將領和軍隊纔會做的事兒,任何將領在進行戰爭時,都會把屠城作爲一種不可缺少的軍事手段加以利用。

屠城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1.恐嚇對方,使他們不敢抵抗或者放棄抵抗。

要想屠城得先將城攻打下來,但屠城不是目的,攻城纔是。如果能順順利利地讓守城一方投降,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再好不過,所以屠城就成了一種威脅手段。

我們在電視劇也曾看過類似的對話:守城軍聽着,城破是遲早的事兒,只要你們現在乖乖投降,我保證不殺城中百姓,如若不然,休怪我不客氣。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再次派遣將軍李廣利出征大宛,因輪臺國拒不投降,遂“攻數日,屠之”。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5張

2.打擊地方,充實自己

打仗無非爲了利益,城打下來後,不獎賞士兵是不可能的,打到最後大家都很疲憊,爲了使己方人員快速順暢地掠奪財物,屠城便成了最低成本的方案。

並且,屠城是對敵方國家最直接的打擊。在古代,人口就是一個國家的實力,想要打仗得先有人才行。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四十多萬趙軍,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小兵回去通報消息,趙國上下一片震驚,從此一蹶不振,人都沒了,還拿什麼跟強大的秦國對抗?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6張

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

屠城畢竟屠的是敵方百姓,首先,不可能將城中百姓全變成俘虜,其次派兵看守管理又浪費兵力,最後不管不顧百姓又有可能集結成新的軍隊對付自己,行軍打仗最怕後院起火,所以乾脆都殺了吧,簡單粗暴。

3.報復及泄憤心理

屠城不爲別的,單純爲了體驗虐殺快感者不佔少數,就如前文所提張彬,張明鑑,還有因爲報復心理,爲了復仇而屠城者比如項羽。

幼時的項羽心中就已經裝滿了家仇國恨,特殊的家庭背景,楚文化的哺育薰陶,加上叔叔項梁對其的引導,使項羽深深地仇恨着秦王朝,所以在佔領秦都咸陽後,“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7張

再者,攻打一座城池,守城方是優勢,攻城方是劣勢,城池久攻不下,看着戰友一批接着一批地在自己眼前倒下,必然激起攻城方將士的憤怒,在城池攻克後而引發屠城。

就如安慶之戰,太平軍抗擊湘軍,鏖戰一年之久,湘軍採用各種手段攻打守護安慶城的太平軍,炸城牆,挖地道,打到最後,太平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營壘被攻破,駐守壁壘的八千守軍向湘軍投降但卻被全部被斬首,城內的太平軍拼死抵抗,激戰幾個晝夜,安慶城破,全城兩萬多將士全部壯烈犧牲,湘軍爲發泄長期攻城之苦,殺降屠城泄憤,一時間安慶城內外屍橫遍野。

古代打仗敵方都已經投降了 古人爲什麼還要屠城 第8張

總結

雖然古代戰爭中屠城現象普遍,但這並不意味着人們能忍受這種殘忍的行爲。與屠城行爲同時存在的是對屠城行爲強烈的道德譴責。

但對待殘忍的行徑光靠道德譴責遠遠不夠,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不斷進步,到了20世紀,人類已經達成共識,禁止在戰爭中屠城及屠殺戰俘,並形成了明確的國際公約,殘暴的屠城行爲終成爲歷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