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代大軍,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唐代到底多強?看完大軍裝備就懂了,“火力”太強大?

隋末天下羣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代。唐代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其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

並且,大唐之所以爲後世所稱道,是因爲這個王朝不論經濟、軍事、外交發展,均處於兩千年封建史上的巔峯。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還有便是:大唐的軍事是最值得驕傲的。在大唐王朝數百年基業中,能征善戰的將領不勝枚舉。從唐初的李靖、秦叔寶,稍晚的蘇定方、薛仁貴,盛唐的李光弼、郭子儀,乃至晚唐的李晟父子,每個唐代大將,都曾爲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然而,帶兵打仗雖然是門技術活,但是,“軍事”是一個更龐大的概念。想要打勝仗,將軍的韜略固然重要,但是,大軍的士氣、後勤的補給、士兵的裝備、兵團的配合以及軍令的服從度,在此提到的每一個條件都能影響到戰局,而且這些都是最能反映出戰爭真實面目的因素。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關於士兵的裝備,小說家們描寫的側重點多不在此,就算寫了,也缺乏可信度。就拿《隋唐演義》來舉例,其中,每個有名有姓的大將手裏拿着什麼兵器、穿的什麼盔甲,讀者都耳熟能詳。小說家在大將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英姿上耗費了大量筆墨,至於,士兵們吃的是窩頭還是湯餅,穿得是皮甲還是鐵甲,拿的又是什麼武器,演義裏鮮有提及。

《說唐演義全傳》算是一本“奇葩”小說,演義的內容開始涉及到大軍的馬前卒,對於士兵裝備的描寫也清晰了不少。例如:薛仁貴,小說中便從他在大軍中擔任火頭兵講起。惋惜的是,薛仁貴畢竟是書中的主線人物,每天揹着行軍的鍋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上陣殺敵。至於薛仁貴每天會煮多少大鍋飯,士兵們的伙食又是什麼,小說中卻也不甚明確。

沒辦法,歷史畢竟是細碎的,我們只能通過蛛絲馬跡尋求真相。

野史小說雖然生動,但畢竟真實性較低,沒有參考價值,想要知道真相還得查閱史料。我們且來看看《新唐書》,其中,的“兵志”部分就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唐初朝廷實行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被徵調的老百姓閒時爲民,戰時爲兵。這種民兵結合的機制,大幅節約了朝廷的軍費開銷,但卻變相的增加了士兵的負擔。由於,府兵全都是“臨時工”,所以,朝廷並不會配發制式裝備,士兵打仗需要的一切裝備均需自掏腰包。

那麼,具體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呢?

《新唐書》中的記載非常清楚:一張硬弓,一個叫胡祿的箭壺,以及三十支箭;唐橫刀一把,這種武器有點像是倭刀,但有些工藝與倭刀有差別。武器準備好了,還得準備吃穿用度,所以,每個士兵都得準備一塊磨刀石,還有禦寒的氈帽、氈衣,一個行李箱。

當然,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士兵準備九斗大麥飯,兩鬥生米,一統上交集中發放。這些支出還不算多,朝廷還要求每個府兵必須穿戴明光鎧,騎兵還得有手甲和腿甲,這些披掛均需自己出錢購置。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第2張

那麼,這麼多的軍備,士兵們都要配置在身上嗎?

並非如此,根據史料記載:在非行軍時期所有士兵要將裝備一統交納到折衝府的府庫中,需要上戰場時再按需領取。行軍過程中,後勤部隊會配備馱馬,士兵們只需將後勤物資放在馱馬上即可。不過,不論何時,府兵們的唐橫刀和弓矢從不離身,以備不時之需。

相比於隋朝,唐代的士兵已經非常幸福了。隋朝大軍並不配備糧車和馱馬,士兵們必須將所有裝備配置在身上,每個人還得背上十幾天的糧食,行軍速度和戰鬥力大打折扣。爲知道決負重問題,許多士兵甘願冒着被殺頭和空肚子的風險,偷偷將食物埋藏在地下,輕裝上陣。

除了個人裝備外,府兵們還得湊錢購買“集體裝備”。

唐初府兵以十人爲一個基本單位“火”,五個“火”組成一個“隊”,六個隊組成一個“團”。一個“火”的府兵們每人交一定數量的錢,購買一個基本單位的軍備。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第3張

軍備都包括什麼呢?

首先是六匹馱馬,一“火”士兵的物資營帳全都放在馱馬上。如果這一“火”的十個兄弟都很窮,那麼,就退而求其次,買些腳力健壯的驢子。除此之外,小集體還需採購帳篷、鐵鏟、鑿子、斧子、鉗子、行軍牀、行軍鍋、繮繩、馬盂等集體工具。

“馬盂”是什麼工具呢?

根據《太白陰經》所載:馬盂是一種餐具,跟現在的大盆差不多,不過有保溫的作用,將食物放在裏面“冬月可以暖食”。

還有些不必要的裝備,朝廷並未硬性規定每個基本單位必備這些工具。

首先,就是“碓”,因爲,有些士兵在上戰場前準備的糧食都是未脫皮的,所以,在做飯時還得臨時舂米,這就必須用到“碓”這種工具。

還有“火鑽”,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種工具似乎是引火用的,實則不然。“火鑽”更像是一種投擲武器,在打仗的時候士兵們會在火鑽中注滿油,隨後,將其點燃丟進敵人堆裏,對敵人造成大面積殺傷。由此看來,“火鑽”更像是一種“原始手榴彈”。

除了以上這些軍備,朝廷會給每個士兵配備一把小錘,據說,這錘子是純象牙打造的,非常合用。士兵們可以用小錘開箱撬鎖,在當時的戰場上象牙小錘的作用絲毫不弱於瑞士軍刀。

總的來說,這些裝備都是老百姓負擔得起的,像戰馬這種奢侈品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買得起的,所以,這部分開銷由朝廷承擔。唐廷也沒有充足的戰馬,不過,他們會將購買戰馬的錢補貼給騎兵,讓騎兵們自行採購戰馬。戰馬補貼並不會隨着市價變動,而是固定的兩萬五千錢。

這筆錢在市場上買匹好馬倒是綽綽有餘,不過一旦戰馬過了服役年齡,無法繼續上戰場,騎兵就得自行賣掉老馬,自己在添一筆錢購買新馬。顯然,一匹年輕力壯的戰馬和垂暮老馬的價格相差過大,其中,“折舊費”的部分均需騎兵自掏腰包。

隨着唐代發展,府兵制逐漸無法滿足軍事需求,拓邊戰爭頻發,府兵的數量明顯不夠用。爲了擴軍,朝廷只能將“府兵制”改爲“募兵制”。

既然是募兵,就得從民間挑選身強力壯的大好男兒。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第4張

朝廷募兵有一套嚴格的標準,首先是年齡必須在二十歲以上,其次身高必須在五尺七寸以上。當然,有時國家缺乏兵源,也會降低標準,比如:年齡調整到十八歲,或身高要求降低到五尺。爲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行伍,朝廷還規定入伍的男子均享受免稅政策。

如果,士兵想要擔任大軍中的射手,那麼,還需經過一番考試;如果想擔任角弓手,那麼,必須在二百步外四發三中;想要擔任單弓手,就得在一百六十步外四發二中。當然,如果士兵積極上進,想要操作重武器,也得經過一番考試。伏遠弩的“及格線”是三百步外四發兩中;擘張弩則是二百三十步外四發兩中。

如果,士兵在這些考試中的成績都不合格,那就會被安排成爲一名光榮的“肉盾”,頂在陣前與敵人拼刀子。

那麼,有多少士兵能夠通過考試成爲射手呢?

我們且來看《李衛公兵法》中的事例:每個大將能帶的兵力是有限的,通常一員大將會配給士兵兩萬,根據戰爭情況酌情增減。至於戰鬥人員與後勤人員的比例,大約在7:3左右。中軍之中,通常有兩千八百名戰鬥人員,其中,有八百人是射手,並且,根據所持武器不同又被分爲:弓手和弩手。

每年的冬季,唐代和敵國通常會不約而同地“休養生息”,畢竟,冬季行軍太過危險,冬天打仗的戰損太大。既然,冬天不會打仗,那麼,大軍會做什麼呢?進行訓練。按照“折衝都尉府”爲單位,分別由一左一右兩名都尉率領二十支步兵隊、兩支騎兵隊。兩名都尉分別帶領一半士兵沿着校場的兩個方向列陣,相對而立。

都尉吹起第一輪號角,指揮官們立即集合士兵,讓大軍按照步兵在後騎兵靠前的方陣列隊;

都尉吹響第二輪號角後,舉旗的士兵將將旗放下,士兵們收起武器,做最後的修整;

都尉吹響第三輪號角時,舉旗的士兵立即揚起軍旗,士兵們拿出武器,進入戰鬥狀態;

緊接着,校場上響徹擂鼓聲,兩支大軍向着對方衝殺過去

... ...

當然,這只是一場演習,士兵們按照章法捉對廝殺,雖拳拳到肉卻並不見紅。廝殺片刻,兩名校尉下令鳴金收兵,雙方互換場地,再吹三輪號角,進行第二次演習。在第二場演習結束後,校尉們又是三輪號角,宣佈演習結束。

都說唐朝是當初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 第5張

演習進行了一天後,校尉會命令士兵們解散,在校場附近的山林自由狩獵,自行分配獵物。“是日夜,因縱獵,獲各入其人”。從表面上看,訓練了一天的士兵們,此時正在打獵休息,實際上,狩獵也是一種訓練士兵的方式,只不過,比演習更加輕鬆罷了。

參考資料:

【《隋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新唐書·兵志》、《太白陰經》、《李衛公兵法》、《“府兵制”與“募兵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