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人過春節嗎?從什麼時代開始過春節的?春節都做些什麼事?下面且聽本站小編爲你一一道來。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古代人怎麼過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古代人是怎麼吃年夜飯的?往下接着看。

古代人吃年夜飯嗎?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第2張

年前準備。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陰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到了準備過年的時候了,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特別是臘月二十三要祭竈,“臘月二十三,竈王老爺上西天。”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竈,人們供竈王已經供了2000多年,傳說竈君老爺是原始社會管理火種的人,也有的說是炎帝、神農、蘇吉利、張子郭等。給竈王爺上供的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竈用的就是關東糖。有一種說法是:關東糖是粘的,粘住竈君的嘴,上了天就什麼也不說了。或者說他只說好話,甜話了。除糖以外,祭竈的時候還要預備清水、草糧,這是給竈王的馬吃的。過去祭竈的時候不準婦女參加。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古代人開聯歡晚會嗎?古代人過春節有哪些活動?

古代人開聯歡晚會嗎?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第3張

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再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等。此外,俗傳正月初一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初一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續。比如,正月初二這天(北方地區爲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北方在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着這一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古人春節習俗有哪些?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第4張

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祭竈天、寫對聯、做豆腐、割年肉、磕頭、耍球、跳猴等活動。當代許多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在除夕晚看春節聯歡晚會,其實古代也有春節聯歡晚會,只不過沒有電視直播。古代,在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當戲曲逐漸佔據人們主要的娛樂領域後,春節看戲就成了那場鬆散的“春晚”最熱鬧最受人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有的地方稱其爲“演春”。至於古代有錢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戲了,他們會在自己家裏搭戲臺、邀請戲班子開鑼。

古代春節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真正結束了。而元宵佳節,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賞燈之會,猜燈謎、百戲雜陳,普天同慶。這些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風俗,爲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古人春節有哪些民族過?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道出了,古人過年的愉快心情;而清代詩人黃景仁的“千家笑語漏遲遲”說明春節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歡的日子。

總之,古代人雖然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可他們一樣也得坐着馬車、走着路、騎着驢兒回家過年、走親訪友,這其實也是一場小規模的春運。從中可以看到,古人過春節的熱情。我國古人從臘月準備開始,等到正月十五鬧了花燈,年纔算過完。在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中,人們獲得了身心的愉悅,重溫着家庭的親情,協調着人際關係,不正是祥和歡樂的體現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