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 秦始皇陵不被挖掘的4大理由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 秦始皇陵不被挖掘的4大理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秦始皇陵不被挖掘的4大理由?秦始皇陵自從1974年被發現到現在,考古工作一直沒有停止也不斷有新的發現。最近,編號爲“K9801”,面積13000多平米的一個陪葬坑正在試發掘,種種跡象表明,這個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的一座大型軍備庫。

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認爲是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17日記者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最近,編號爲K9801、面積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進行試挖掘。而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個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軍備庫”。

 製作一件石甲需花費一年時間

K9801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米,平面爲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爲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 秦始皇陵不被挖掘的4大理由

網絡配圖

專家分析,石甲冑的製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石料的開片及製作甲片的粗坯;細緻打磨基本形成的片體;鑽孔與拋光;編綴成形。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也就是說,製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用到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其所費勞動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規模也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的馬繮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有關專家認爲,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爲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秦軍管理嚴謹戰服設計十分先進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據考古工作者介紹,裙甲不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一別具匠心的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加靈活,從而使勇士身着鎧甲行軍作戰不受拘束。

石質頭盔頂部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爲30釐米,直披肩膀,對頸部和肩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使整個頭盔顯得更加完美。甲衣和頭盔的設計,充分說明秦時我國的軍隊戰服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注重了外觀的美,更注重了實戰的需要。

考古專家根據出土盔甲整齊疊壓的狀況判斷:秦軍的管理十分嚴謹,不僅隊伍排列整齊分明,而且物資擺放也高度集中統一,井然有序。

從出土的文物看,兵馬俑的質地與鎧甲的質地完全不同,顯然鎧甲的石料加工工藝,比兵馬俑的泥土燒製工藝要考究得多,精細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斷,當時秦軍有着嚴明的等級和待遇區分。

軍官穿魚鱗甲連戰馬也配石鎧甲

我國古代甲冑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皮革爲原材料。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 秦始皇陵不被挖掘的4大理由 第2張

網絡配圖

據介紹,此次出土的甲冑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並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甲片未被疊壓的邊上有一道抹棱修飾甲片,未被疊壓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疊壓更加互相貼合。這些甲冑形態精美,製作工藝高超,但並不是實戰裝備,而是根據“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爲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象徵地下“軍備庫”。

這些石鎧甲雖然打磨工藝類似,但形態上卻各不相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張衛星介紹,“像魚鱗甲,我們看到它打磨得非常精緻,除了邊緣的打磨和表面的拋光以外,還有很多穿孔,有圓孔,有方孔。”專家介紹,魚鱗甲此前一直被認爲出現在漢代,由級別較高的軍官穿着,此次在K9801中發現魚鱗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而除了鎧甲、頭盔,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披在戰馬身上的馬甲以及和車馬配備的青銅零部件等。這些跡象都表明K9801陪葬坑的功能類似於一個大型的“軍備庫”。

秦始皇帝陵出土兩千年前軍備庫鑽探曾已證實地宮位置,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帝王陵墓的寶藏可以與秦始皇陵相比,秦始皇陵也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個未知數。目前的鑽探已證實地宮就在封土下,因爲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

至於何時發掘秦始皇帝陵,從目前來看,是遙遠的將來了,有的說50年內是不可能發掘,有的說100年內不可能發掘。這是爲什麼?

其一,貫徹文物保護政策的需要。現在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帝王陵一般不主動去發掘。此項文物保護政策是從國內外的教訓中吸取的。當今世界各國的文物考古機構,對於保存狀況較好的大型遺址和墓葬,都制訂政策,儘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生環境,一般不進行主動發掘。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 秦始皇陵不被挖掘的4大理由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二,世界遺產保護的特殊要求。發掘秦陵費工費時費財,在沒有十分必要的時候,應該不予考慮,加之秦始皇帝陵已經成爲世界遺產名單中的一員,因此更要慎而又慎。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文物,氧化、腐敗只是下葬後的最初幾年,後來微量的氧化,現在相當隱定了。若冒然打開,文物受到溼度、溫度、風、光以及外界震動的影響,隨即發生變化。

其三,發掘秦陵確有難度。發掘秦陵必須是“大揭頂”的,要取掉封土,才能發掘,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揭開封土以後,地宮面積20多萬平方米,又不是短期內可以發掘得完的,如何保證在發掘中地宮的遺蹟及文物不受風、雨、日光等自然因素的破壞?揭開封土發掘完後,封土如何再覆蓋上去,保持原來的面貌?發掘出來的文物又怎樣保護?等等,這些都是實際問題。

其四,從民族尊重祖先的道德取向來說,也是不允許隨意挖掘祖墳的。舊社會那種挖墳鞭屍之爲是一種仇恨發泄。秦始皇是暴君,畢竟是祖先。應該說,秦始皇功大於過,“過”也是從“功”中導致出來的。人都有一種好奇心,希望挖開來看個究竟,這可理解,但更要從尊祖道德上來考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