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誰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 功勞和忠誠度都比關羽強

誰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 功勞和忠誠度都比關羽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典故"身在曹營心在漢",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這個出自於《三國演義》的故事講的是棲身在曹操陣營中的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心裏卻是依然思念忠於劉備(或是漢朝)。

不過演義的真實性一直讓人懷疑,關於在曹操陣營中還是有點私人恩怨的。至少他有報答曹操之恩的想法。而事實上,在曹操的陣營中還真有一個人,一心想着匡復漢室。這人就是曹操身邊的大謀臣荀彧。

荀彧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人,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當然,這裏的“君”自然是指漢朝皇帝,史稱荀彧“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也正是由於有這樣一種希望重新振興漢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終選擇了棄紹從操。雖然袁紹“待彧以上賓之禮”,但荀彧以爲紹不以漢廷爲意,多有僭逆之舉,並“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故棄而不顧。曹操卻在反董鬥爭中表現出堅定的決心,讓荀彧頗爲讚許;加上荀彧認爲曹有雄略,有拯救漢室之力,所以他最終作出投靠曹操這一重要決擇。

誰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 功勞和忠誠度都比關羽強

網絡配圖

荀彧的道德與才具均高,高到了曹操認爲是他的張良。荀彧也的確給了曹操以極不可少的支持:勸曹操到洛陽迎漢獻帝的,是荀彧;呂布偷襲兗州之時,發動了夏侯惇、程昱等人,守住了鄄城、範縣、東阿三個城,是荀彧;袁紹率領大兵南下,給曹操“打氣”,指出袁紹的若干缺點以及袁紹謀臣的如何一個一個皆不成材,叫曹操不必害怕,儘管去和袁紹一拚的,也是荀彧;每一次,曹操在外邊打仗,替曹操坐鎮後方的,都是荀彧。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張良,也是曹操的蕭何。

在跟隨曹操以後,荀彧更是盡忠盡責,爲操出謀獻策,推薦人才。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敗羣雄,獲得勝利,就是爲漢天子掃除亂軍,平定天下。也就是說,助操乃是忠漢。但他這一想法錯了。曹操最初在討伐董之時是有匡佑漢室的想法,但隨着他對漢廷現狀的進一步瞭解,以及其實力的進一步增強,他的政治野心也就進一步膨脹,並不滿足於僅爲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稱王天下。可是荀彧的想法卻從未改變過。他認爲操興義兵是爲“匡朝寧國”,理應“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所以當董昭等人說曹操應進升爵位爲國公,賜予他象徵朝廷威儀的九錫時,這位忠實的漢臣便立即說出了“不宜如此”的話,最後被迫自殺。

誰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 功勞和忠誠度都比關羽強 第2張

網絡配圖

荀彧爲什麼不同意曹操稱“公”呢?

在漢朝的歷史上。貴族的封爵只有王與侯,沒有“公”。爲“公”的,僅有王莽一人。王莽於篡位以前,自封爲所謂“安漢公”。因此,當曹操自封爲“魏公”之時,天下的人都猜得出曹操的下一步是什麼:篡位!

其實荀彧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爲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說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觀點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議時,話語能夠委婉一點,態度能夠和藹一點,他或許還能倖免一死,或許不能繼續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寶貴的性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是最寶貴的,是應該珍惜的啊。

誰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 功勞和忠誠度都比關羽強 第3張

網絡配圖

再說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對漢室,二是對曹操。他既對已經不可挽救的漢室抱有恢復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說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夠得到延續和恢復。其實,這都要怪他太固執,或者他讀書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會的進步,漢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是不會因爲他一個人的聰明和努力能夠改變的。他太忠於他的漢室,假如他能放棄對漢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麼,那麼他的一生又將改寫,或許會是一帆風順的一生,令人羨慕的一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