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戰國四公子,首先讓人才想到的就是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所衍生出的政治活動家。不僅對於後代影響深遠,同樣在那個時期也是勇氣與智商並存的。但是我們都知道,通常這樣的軍事家最終的歸期可能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隆重,甚至有的可能到最後都找不見遺體。那麼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他們都有着什麼故事呢?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中國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爲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一般是國家君王的後代,注:春申君不是),四個人集賢、才、富貴於一身,後人稱之爲戰國四君子。戰國四公子簡介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網絡配圖

信陵君魏無忌(?-前243年),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小兒子,魏安嫠王的異母之弟。因魏無忌的威名,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不敢舉兵侵犯魏國。他爲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因魏無忌的威名,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不敢舉兵侵犯魏國。設計偷竊兵符假託皇命救助趙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英雄佳話。

魏昭王去世之後,他的哥哥魏圉繼承王位,是爲魏安釐王,把他封於信,因而稱爲信陵君。有一次,信陵君正跟魏王下棋,而北邊邊境傳來警報,說是趙國發兵進犯,將進入邊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魏無忌勸阻魏王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彷彿無事一般。可是魏王驚恐,全無心思下棋。又過了一會兒,又從北邊傳來消息說:“是趙王打獵,不是進犯邊境。”

《史記信陵君列傳》記載:公子與魏王博,人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欲召大臣謀。公子止曰:“趙王田獵耳,非爲寇也。”復博如故。居頃,復從傳言曰:“趙王獵耳”。魏王大驚:“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臣以此知之。”從此以後,魏王因害怕魏無忌賢能,不敢任用其處理國事。

有一句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見古今都對士的作用很認同。信陵君深諳此道,不僅禮賢下士,而且識人很準,他養的門客,在日後都爲他立了大功。如果非要給戰國四公子排個名的話,那麼信陵君是當之無愧的四大公子之首,比他善辯的,比不上他的愛國,比他愛國的,比不上他會打仗,是四個人中綜合實力最強的。

戰國四公子:平原君趙勝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2張

網絡配圖

平原君(約前308年-前251年),趙勝,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據說有一次,有個跛子經過平原樓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來。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請求殺了這個小妾。平原君答應之後,卻認爲這個要求太過分而沒有理會,他的門客因此走了一半。

經過查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門客們認爲平原君重女色,輕士人,於是平原君殺了這個小妾,親自登門向跛子道歉,門客才陸陸續續的回來。公元前265年,當時秦昭襄王任用範睢爲相,範睢在魏國時曾受當時宰相魏齊之辱,於是威脅魏國要殺了魏齊。魏齊於是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之處。

秦昭襄王得知後,修書邀平原君宴飲,平原君不敢不從。到了秦國之後,昭讓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卻回答:“在富貴時結交的朋友,都是爲了貧賤時所預備的;魏齊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會交出來,何況他現在不在我那裏。”拒絕了秦王的請求。

秦王於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脅趙孝成王交出魏齊,趙王於是緊急發兵包圍平原君的宅第。魏齊趁夜逃出,拜訪虞卿,虞卿認爲趙王無法說服,帶着魏齊逃奔魏國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開始不願意見他們,魏齊得知此事後,自剄身亡;趙王於是取魏齊頭送到秦國,平原君才得以回國。儘管如此,平原君卻是四公子中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他的後代和趙國一起覆滅。

戰國四公子:春申君黃歇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3張

網絡配圖

春申君,名黃歇(前314-前238年),是戰國四公子中唯一一個非貴族出身的人。就辯才是四人中最好的,以辯才揚名。楚考烈王元年,封他爲相,是爲春申君。春申君年輕的時候曾四處拜師遊學,見識廣博,以辯才出衆深得楚頃襄王的賞識。秦國大舉出兵攻打楚國的時候,頃襄王派黃歇出使秦國。

黃歇對楚王說,秦楚兩國是當今的大國,兩國交戰會讓雙方造成損失,而讓他國得了漁翁之利。《史記》中記載,黃歇上書秦昭王說:天下莫彊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秦昭王被春申君成功說服,春申君和太子熊完做爲人質去到秦國,秦昭王將他們扣留了十年。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重,秦國卻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國,春申君認爲如果熊完這個時候不回去,那一旦楚頃襄王病逝,那陽文君必然會成爲楚王,不如現在從秦國逃回去。而他願意留在秦國,以死當之。幸虧後來范雎爲他求情,他才免於一死。楚國頃襄王死後,太子完登位,就拜黃歇爲國相,封爲春申君。從此黃歇輔國持權二十五年,說一不二,榮寵不衰。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田文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4張

網絡配圖

孟嘗君(?-前279年),嬀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君子之一。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幺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田嬰死後,孟嘗君繼位於薛。曹操曾經唯纔是舉,不管其道德如何,孟嘗君在曹操之前就這樣做了,在當時他算得上是黑白兩道通吃。他的賓客有些都是犯罪逃亡的人,他孟嘗君寧肯捨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貴賤貧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禮待之,因此使天下賢志之士無不傾心向往。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嘗君舍業厚遇之。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臱,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秦涇陽君與孟嘗君要好,獻策說:“昭襄王寵愛燕姬,只有賄賂於她,讓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

孟嘗君找秦昭襄王寵妾燕姬求情,寵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這件袍子已送了給秦昭王,幸好孟嘗君有一位下等門客,深夜裏潛入庫房,學狗叫騙過守庫門吏,把袍子偷了出來,獻給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孟嘗君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孟嘗君一行來到秦國邊境函谷關,關口規定要雞鳴才放人,由於時辰未到不肯開關。

幸好下等門客中有人學雞鳴逼真,帶動其他雞一起叫了起來,孟嘗君及時地過了邊關。這就是雞鳴狗盜的故事。孟嘗君感嘆“明珠彈雀,不如泥丸;細流納海,累塵成岡”,正是兩位不知名的下等門客救了他,於是,他把這兩位門客提爲上等客。從此,中立於諸侯國之間。

《史記》戰國四公子傳探析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5張

網絡配圖

戰國晚期,諸侯各國爲問鼎互相爭鋒,君相爲名利爾虞我詐,政治局勢日益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會在野蠻中夾雜着發展,文化在愚昧中蘊含着文明,一切都預示着天下要大變。戰國四公子皆大貴族出身,想要參與政治,趨利避害,就興起好客養士之風以爲己用。

而這些所謂的賓客並沒有深刻的國家概念,他們是直接隸屬於養士之人的,以其辯說、才能,甚至生命爲報。司馬遷以特有的謀篇佈局絕妙敘事,以自己鮮明的愛憎觀將歷史敘述散文化,看似平靜的言辭背後卻飽含熱烈的個人情感。戰國四公子結局大都是相當悲慘的,其時世風、士風、文風的巨大變化,也可見社會大勢使然。

晉朝張華《遊俠篇》有云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6張

網絡配圖

翩翩四公子,濁世稱賢名。龍虎相交爭,七國並抗衡。食客三千餘,門下多豪英。遊說朝夕至,辯士自縱橫。此詩言談之中,可見張華對戰國四公子的讚賞,張華乃晉朝士人領軍人物,當是晉一代普遍看法,後代以來也都是對戰國四公子稱頌有加。但是,以現時的角度來看,司馬遷在《史記》戰國四公子傳中塑造了多性惡乏善、重權術心機、偏江湖義氣的戰國四公子及賓客士人羣體人物形象。

《史記·孟嘗君》:“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爲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雖然孟嘗君爲貴族,當時等級分化極大差距,但由此可見,孟嘗君心狠手辣之實,“賤命”性命真如草芥一般。又如平原君本不願爲者殺美人,後竟爲養士增氣而斬笑者美人頭,在這種如此隨意的選擇之下,便將一無罪之人殺掉。

這不得不說貴族階層的性惡乏善之盛。無論孟嘗君的勸其父厚待賓客,還是其本人的獻遺客之親戚,都不是因爲其爲人真誠,而是處處充滿了權謀計策。政治向來如此,是建立在謊言基礎上的高級社會關係的產物,戰國四公子參與紛亂的政治鬥爭,必然如此重權術心機。有一點,《史記·魏公子傳》中侯嬴三看公子,將人物形象之態刻畫得十分逼真。後文有侯生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爲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衆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人皆以嬴爲小人,而以公子爲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酒,侯生遂爲上客。”司馬遷的敘事的確讓人有如身臨其境,而從侯嬴爲上客的結果看,侯生之語是爲狡辯,不可掩蓋其“小人”之實。《史記·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

其一,亡人有罪者爲逃脫罪罰勢必尋找孟嘗君做依靠,爲了感恩收留更甚至爲孟嘗君以性命相托,但他們做事情卻會不擇手段。其二,這裏所說的“士”並不是傳統意義上講的士大夫,也與漢代所確定的士人性質不同。又有《史記·孟嘗君》:“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雞鳴狗盜之徒因救孟嘗君於秦難中而得到賓客重視,可見這個“士”還沒有一種士人精神,類似於遊俠罷了。又有《史記·孟嘗君》:“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請以身爲盟,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7張

網絡配圖

魏子簡簡單單的就爲孟嘗君死了。又有《史記·魏公子傳》中侯生自殺以送魏公子。然而,他們所謂的輕死重義,只不過是江湖義氣式的回報。司馬遷對戰國四公子的整體態度是贊其好客、批其智昏、嘆其得失、有所仁愛。《史記·孟嘗君傳》:“文卒,諡爲孟嘗君。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孟嘗君有此結局,雖不是他能左右的,但也是其所代表的貴族階層的必然結局。

《史記·孟嘗君傳》:“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衆,邯鄲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爲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可見司馬遷對平原君是一種批判的態度,因爲他的“利令智昏”使趙國幾近滅亡。

《史記·春申君傳》中司馬遷說:“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製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司馬遷還是相當讚賞春申君的,又批評春申君的失智失明。更有《史記·魏公子傳》:“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其一,司馬遷親訪夷門,直言魏公子名不虛傳。其二,借漢高祖的話稱讚魏公子,更見欣賞。司馬遷是更看重魏公子的,正文既着墨甚多展現公子風采,傳文開始即說“公子爲人仁而下士”,突出魏公子的是一個“仁”字,隨後的魏公子救趙也是爲了仁。《史記·魏公子傳》公子曰“晉鄙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將魏公子的仁愛形象鮮明地塑造出來。司馬遷對戰國四公子的態度既體現了司馬遷史事的精神,又飽含了他的愛憎觀。

李耆卿《文章精義》雲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8張

網絡配圖

《論語》氣平,《孟子》氣激,《莊子》氣樂,《楚辭》氣悲,《史記》氣勇,《漢書》氣怯。氣爲情志表達在行文中體現的氣韻,《史記》氣勇甚是精當。《史記》氣勇首先體現在敘事氣深上,司馬遷在敘述事件過程中總是以大量篇幅較深刻地刻畫人物形象,又以人物帶故事情節往前推進。

《史記》氣勇還體現在表情氣淺,文字排列布局有法無情,這樣的表述方式是先積蓄情感以在緊要處噴涌而出,更見氣勇,令讀者心思神情難定有蕩,或氣、或喜、或悲、或嘆。《史記》作爲史傳文章,有一種將史傳文學敘事散文化的傾向,其在謀篇佈局、結構章法上的絕妙構思編排更突出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撰史心志。

《史記·孟嘗君傳》在孟嘗君死後本應結束,但是司馬遷卻用大量篇幅寫馮爲孟嘗君謀利計身、化危爲安的故事,這樣一來,似乎與整篇傳記行文不相符,緣何如此?這就要說到司馬遷寫作的絕妙之處了。《史記·孟嘗君傳》:“自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後召而復之,馮迎之。未到,孟嘗君太息嘆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

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其一,孟嘗君被毀廢之時,賓客皆去,可見上文所說賓客所謂之士確乎沒有一種精神信念,徒有好利和江湖義氣罷了。其二,司馬遷寫到的馮,雖僅一人,足以振孟嘗君失客之恥。其三,孟嘗君說要“唾其面而大辱之”,可見其人非真正重義氣,也是好利之徒而已。

又《史記·平原君》傳後列虞卿以襯平原君“利令智昏”,又《史記·魏公子傳》後列漢高祖祠魏公子以襯公子名,又《史記·春申君傳》後列亂秦而呂不韋被廢之事以諷春申君引禍上身。這樣的寫法,既是保證前文的敘事流暢,又對前文進行補充,增添了人物的歷史屬性,豐富了歷史人物形象。

《史記》的傳記安排很有特點,有單獨列傳,有的是合傳,司馬遷這樣安排既是沿着時間線索排列,又注意到相同或相關人物之間的聯繫。在戰國四公子傳當中,孟嘗君、平原君虞卿、魏公子、春申君並列,而平原君和虞卿放在了一起,在具體的敘述當中就可以看到司馬遷的記事風格詳略得當,互文相照。

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司馬遷以平原君的故事爲主線,輔以虞卿和其他一些賓客,而虞卿的所佔比例是相當大的,在最後的太史公評論中,也是對虞卿作了點評,可見平原君的地位並不是非常的高。司馬遷這樣的敘事結構,既能夠保證主要人物的故事完整性,又能夠附帶論述相關重要人物,而且從傳文及評語的篇幅和評價上也能夠看出傳記人物在當時的地位。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9張

網絡配圖

戰國四公子傳中所展現的社會風氣由來已久。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這樣的評論是可以用在戰國四公子傳當中的,總的來說,司馬遷以其精準的歷史眼光看到了天下之亂,從天子至庶人都是利的緣故,只不過戰國時期四公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司馬遷在這裏道出了戰國時期趨利至怨的社會風氣,其中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說明趨利是違背聖賢教誨的。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說:“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於道’便已規定了士是基本價值的維護者;曾參發揮師教,說得更爲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戰國之士並未受儒家思想統治,其士風重名利,輕國家,更鄙棄大道。

另外,戰國四公子傳中還塑造了一些生動形象的女性,如舉子文母、貪狐白裘幸姬、笑美人、盜兵符,她們形象、品行、善惡不一,雖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卻爲敘事的流暢生動,爲突出戰國四公子及賓客士人起着重要的襯托作用。在戰國四公子傳中我們也能看到當時社會階級極度不平等,《史記·平原君傳》有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谷,餘樑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可見階級分化的嚴重程度,司馬遷並沒有評論,卻把它放在傳文正文當中以平原君賓客之口說出,更見真實。

戰國四公子傳中最突顯的世風之一是重禁忌。《史記·孟嘗君傳》:“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嬰曰:‘子休矣。’”索隱引《風俗通》雲:“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首先,孟嘗君信禁忌是整個社會風氣的折射,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命”與“戶”的差異所反映出來的天命正統思想還未統一,這在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真正嵌入人們的思想。這樣的禁忌之風是在不斷髮展演進當中的,至兩漢之際,社會風氣更加禁忌讖緯化,在東漢初年王充的《論衡》當中隨處可見對於先秦以來社會風俗的禁忌之盛,而到了魏晉時期就又轉型,似乎魏晉風流都不要禁忌了,其實是脫離政治的一種異化表現。

戰國四公子傳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風氣是養士之風,這對於後來我們理解士人的演變很有幫助,在西漢、東漢時代,還有戰國養客的一些影子,而三國時期更是盛行,不能忽視某些文化因子的傳承影響。《史記·春申君傳》中春申君上秦昭王書可算作是戰國時期貴族文辭的代表。此篇文章有幾個特點,其一,開篇點題,主旨明確。文章開始即說明秦、楚兩國的重要性,以及秦欲伐楚的消息,緊接着要求改伐楚爲善楚的上書目的。其二,對稱之美。

文章豐富的字句相等作對,有段段之間相對,更有事例正反相對,這樣所營造的對稱之美既豐富了文章氣勢,又達到了簡潔明瞭之效。其三,巧於論辯。文章作爲上書言事,必然要明理通達,而春申君所說正是以謹嚴精密的邏輯力量取勝。不唯有春申君,戰國四公子傳體現的就是戰爭背景下養客之風,賓客爲了迅速得到主人的賞識就會說一些異於常規的話,而在權謀論辯當中就必然是以論說爲本,通過邏輯嚴謹、排比渲染、言辭精當的話展開爭鋒,所以這就形成了這個時代特有的語言風格。

《史記》戰國四公子傳真實生動地塑造了四公子及賓客羣體形象多性惡乏善、重權術心機、偏江湖義氣的羣體形象,司馬遷因人而異直言或贊或批。《史記》戰國四公子傳看似平靜的語言背後都是熱烈的情感,只有在太史公曰中才會直抒胸臆,司馬遷採取的敘事風格,既有利於歷史敘述的散文化,又能將表情達意深刻化。《史記》戰國四公子也描繪了當時的世風、士風,包括風俗,這能激發《史記》帶給我們的史鑑意義。

戰國四公子現象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10張

網絡配圖

戰國七雄中,無所謂“公子”的,只有秦、燕、韓三國。燕、韓國力尤爲弱小,似乎不具備產生此現象的條件,而秦國爲什麼沒有“某君”呢?所謂的公子,無非是由於國君碌碌無爲,代替國君執政而已。齊國自湣王后國力每況愈下,退化成一個二流強國;趙國僅在趙武靈王時有所崛起,趙惠文王是一個平庸之輩,而趙孝成王就是趙國滅亡的掘墓人,此時具有雄獅之心的平原君應聲而出,這是再合適不過了。

而楚國的楚懷王、頃襄王、考烈王極似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二世三人,一個比一個昏庸,楚國成爲六國第一個因戰火而遷都的人。在這種嚴峻的時代背景下,若再無一兩個極有魄力的人力挽狂瀾,那麼秦之統一也太輕鬆了。反觀秦國,戰國後期的國君更容易爲讀者記住。何者?

秦國的戰國國君大都個性鮮明,建樹獨特。國君一人就能使國家機器有效運轉,還需要什麼“君”幹什麼呢?或許有些人認爲這些公子影響了國家的前途,其實不然。他們做的僅僅是使社會不退步的工作罷了。然而就這個也鮮有人能做到,或者是根本沒有。趙國的平原君是趙國滅亡的溯源。

衆所周知的長平之戰竟是以秦韓之間的交戰爲開端,平原君缺乏政治遠見和戰略眼光,貪圖韓國的土地,卻使趙國精銳盡失。誠然,敗仗是趙括打的,然而即使是廉頗參戰,在前期作戰中也損失了5萬士兵,被迫採取防守措施。如果再相持下去,不善於打野戰的趙軍只會失敗。平原君的這個措施實在荒唐。

那些君子們只會收養門客,卻缺乏把他們合理分配在各個崗位的能力、觀念,更別提在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了。這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怪圈:國君聽君子的,君子聽門客的,每個人都在培養自己的勢力,缺乏自上而下的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統,遠非秦國敵手。

如果上述還缺乏說服力的話,試比較韓趙兩國。韓國起初連與趙國相比的資格都沒有,領土、士兵只及趙國一半,而趙卻因平原君的一着不慎,喪失了與秦相比的可能性,於韓滅亡兩年之後滅亡。這是怎樣一種滑稽而可怕的現象。戰國四公子們若看到自己傾注心血的國家數十年後淪落到這樣一個地步,不知做何感想。看來選對治國的方法至關重要啊!

成語裏的“戰國四公子”

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其他諸侯國爲了對付秦國,竭力網羅人才,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後人稱他們爲“戰國四公子”。他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有不少成語都是從有關他們的故事中演化而來的。

狡兔三窟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11張

網絡配圖

狡猾的兔子準備了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有個叫馮諼的人投奔了孟嘗君,他住了很長時間,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熱情招待着馮諼。終於有一次,馮諼主動要求替孟嘗君到他的封地薛地去討債。但是,馮諼到薛地後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券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爲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裏充滿感激。

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了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這才知道馮諼的才能。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說話的馮諼纔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你現在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我願意再爲你安排兩個安全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又用自己的智慧爲孟嘗君做了兩件大事。之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你有三個安身之地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安心睡大覺了。”

雞鳴狗盜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12張

網絡配圖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爲。一次,孟嘗君率領衆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想讓他留下當相國。可秦國的大臣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齊國王族,怎麼會真心爲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下令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關起來,想找個藉口殺掉。孟嘗君得知後,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寵妃。寵妃要孟嘗君將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給她做報酬。

可孟嘗君已經把那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便將狐白裘偷出來送給了寵妃。於是,寵妃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送他回齊國。孟嘗君可不敢再等,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逃走了。到了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纔開門。

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外的雄雞都開始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人追趕。可孟嘗君早已到達齊國的地界了。

毛遂自薦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13張

網絡配圖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去做某項工作。秦軍在長平大勝趙軍,幷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了平原君一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又明白,爲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

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於楚國的道理做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幾天後,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就撤退了。

天下無雙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14張

網絡配圖

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長平一戰後,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信陵君的姐姐是趙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向魏國求救,可魏王卻持觀望的態度,讓軍隊停留在鄴城安營。於是,信陵君設法從魏王那裏偷出了調兵的虎符,挑選精兵八萬,進攻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信陵君竊符救趙後,怕魏王追究,便留在了趙國。他終日尋訪和結交有才華的賢士,有時,甚至去酒肆和賭場去結識一些能人。平原君知道後,說:“以前聽說信陵君爲人天下無雙,今天看來他行爲荒唐,徒有虛名!”

信陵君說:“平原君原來不是真心禮賢下士的人啊!我親自去那些地方請賢士,尚且怕他們不肯見我,而平原君卻認爲這是羞恥的事。看來,我該離開這兒了。”於是,投奔信陵君的賢士更多了。後來,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齊、魏等六國兵將,大破秦軍。他威震天下,被譽爲“天下無雙”。

戰國四公子中誰結局最好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誰 集賢才富於一身 第15張

網絡配圖

趙勝乃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弟而趙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孝成王七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使平原君請救於楚,賴客毛遂之力而定趙楚合縱。平原君返趙,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聽李同之勸,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軍至,邯鄲圍解。

趙勝雖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實。史書所言其“喜賓客”,其實“徒豪舉爾,不求士也”。爲一美人而寒賓客之心,毛遂處其門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過爾爾。後信陵君留邯鄲,從賢者毛公、薛公遊,平原君聞之,笑信陵君妄從博徒漿者遊,致門下士“半去平原君而歸公子”。可見平原君徒好虛名以自喜耳。平原君雖爲趙相,其實才具平庸,目光短淺。孝成王四年,秦攻韓上黨,旦夕且下。

上黨守將馮亭乃使使者告趙王:“韓不能守上黨。吏民皆安爲趙,不欲爲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趙王大喜,召平陽君趙豹相商,趙豹以爲不可,“聖人甚禍無故之利”。趙王向無自知之明,臉皮又極厚,居然說:“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復召平原君問之。平原君同樣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禍之計,也未考慮後果。

利令智昏之下勸趙王道:“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趙王乃使趙勝受地。秦以傾國之力攻韓而趙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趙。趙遂有長平之禍、邯鄲之圍。平原君雖不識大體,但所謂庸人有庸福。孟嘗君滅族,春申君滅族,信陵君纔不得用抑鬱而死。獨平原君歷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無大難。死後,“子孫代,竟與趙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結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虛也。

戰國四公子中誰死得最慘

秦國大舉出兵攻打楚國的時候,頃襄王派黃歇出使秦國。黃歇對楚王說,秦楚兩國是當今的大國,兩國交戰會讓雙方造成損失,而讓他國得了漁翁之利。《史記》中記載,黃歇上書秦昭王說:天下莫彊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秦昭王被春申君成功說服,春申君和太子熊完做爲人質去到秦國,秦昭王將他們扣留了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重,秦國卻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國,春申君認爲如果熊完這個時候不回去,那一旦楚頃襄王病逝,那陽文君必然會成爲楚王,不如現在從秦國逃回去。

而他願意留在秦國,以死當之。幸虧後來范雎爲他求情,他才免於一死。公元前260年,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前去楚國請求救援,楚考烈王棄秦楚兩國的盟約不顧,派遣春申君領兵救援趙國。與此同時,魏國也派出信陵君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春申君向北征伐魯國,次年滅掉魯國,通過援趙滅魯,春申君的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國重新興盛強大。春申君黃歇在對外窮兵黷武的同時,對內則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競相禮賢下士,招引門客,最高峯時黃歇有門客3000多人,其數量在“戰國四公子”中居於首位。

黃歇的門客多逞強好鬥,奢侈浮華。有一次,趙國的平原君派門客拜訪春申君,春申君把他們安排在上等的客館住下。平原君的門客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有,他們特意在頭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裝飾着珍珠寶玉的劍鞘,前去拜見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門客都穿着寶珠做的鞋子,讓平原君的門客自慚形穢。

據《史記》中記載: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爲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爲這件事發愁,他的侍從李園有個妹妹,長相很出衆。

春申君寵幸了她之後,她就懷了身孕,李園便慫恿黃歇說:如今我妹妹懷孕了,不如趁此機會將她送給楚王,這樣她生下的孩子就成了楚王,誰還敢隨隨便便給您治罪呢?《史記》中記載,李園趁機進言: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爲王也,楚國儘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李園完全抓住了春申君貪戀富貴的心態,當自己的孩子當了楚王,那誰還能撼動他的地位?於是春申君就把她進獻給了考烈王,他的孩子後來被立爲太子。李園一直擔心春申君走漏了風聲,就暗中豢養了刺客。打算殺死春申君來滅口,這件事在國都有些人知道。

他的門客朱英提醒他,他卻不相信。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並在棘門埋伏下刺客。春申君進入棘門,刺客從兩側夾住刺殺了春申君,斬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邊。同時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滿門抄斬。春申君是四人中死的最爲慘烈的一個。太史公曰: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結語:其實不管歷史怎麼改變,畢竟還是歷史,過好當下才是真的,時勢造英雄,實時也造英雄,在那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的時代,他們應運而生。同時也造就了以士爲尊,以有才者居上的時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