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中國史上清代皇帝分葬東西二陵有何風水玄機?

中國史上清代皇帝分葬東西二陵有何風水玄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4年,明朝駐遼東總兵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致使清軍大舉入關,二十餘年內關內全境皆爲清朝天下。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的歷史就此展開。

清入關後,十個皇帝中除末代皇帝溥儀沒建成陵寢外,其餘九帝均在河北遵化縣馬蘭峪和易縣樑格莊分別建造了陵墓羣,按昭穆順次入葬,即爲清東陵和清西陵。

他們的皇后、嬪妃、公主等也隨葬在此,形成了規模宏大、建築體系完整的皇室陵寢。在清東陵和清西陵的選址與規劃設計中,更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

着力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匯於大自然之中,營造出崇高、偉大、永恆不朽的意象。

中國史上清代皇帝分葬東西二陵有何風水玄機?

網絡配圖

當然,對於清朝的衰落,也有人從陵寢的風水上作出了分析。據說,清東陵內咸豐皇帝的定陵,其金井就不在最佳穴點上。不知何故,也不知何人將其稍稍向北偏移,落入“虎口”。

致使大清皇位至此再難延續昌盛。歷史上咸豐的獨子同治夭折之後,由咸豐的侄子光緒繼承帝位,而光緒無後,又不得不由他的侄子溥儀繼位,大清王朝也至此走到了盡頭。這些傳說,也許包含着一定的道理。

清東陵和清西陵從規劃建制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

其佈局順序爲: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臺、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爲石平橋、月臺、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

中國史上清代皇帝分葬東西二陵有何風水玄機? 第2張

網絡配圖

皇帝、皇后、親王、公主、嬪妃的陵制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規則。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爲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

北達昌瑞山主峯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

孝陵之左爲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爲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爲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爲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顯了長者爲尊的倫理觀念。

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

中國史上清代皇帝分葬東西二陵有何風水玄機? 第3張

網絡配圖

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系,其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不息、國祚綿長、江山萬代的願望。

清西陵也嚴格遵守了長幼尊卑的等級制度,但同時又不拘泥於典制,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清西陵中的帝陵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合理、宮殿輝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

帝陵以及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

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寢宮工程由於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成爲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結束的見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