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北宋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發達?

北宋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發達?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國土小於漢、唐,但人口則多於漢唐,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分佈密度都高於漢唐,這是宋代農業生產遠遠超過漢唐的一個重要條件。由於北方勞動人民大批南遷,和南方農民共同辛勤勞動,使南宋的農業生產,較快地得到恢復和發展。宋時農具製作不但數量大、質量好,而且品種多。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宋真宗時推廣到江南、兩浙以及淮南諸路。南方各地普遍栽種茶樹。川蜀、兩廣、兩浙、福建是著名的甘蔗種植區。宋代的紡織纖維生產仍以絲和麻爲主,而棉花的栽培區逐漸擴大,產量逐漸提高。宋代採礦冶煉業的發展爲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已大量開採石炭(煤)。宋代在軍事和醫藥上都已利用石油。北宋時,兩浙、川蜀地區的絲織業最爲發達。

北宋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發達?

網絡配圖

   麻布產量比唐代增加很多。棉織品在全部紡織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隨着雕版印刷業的興盛,紙張的需要量激增,促使民間造紙業迅速發展。宋代造紙技術比前代大有提高。宋代制瓷窯戶幾乎遍佈全國各地。定州(今屬河北)定窯、汝州(今河南臨汝)汝窯、潁昌府陽翟(今河南禹州)的鈞瓷、饒州(今江西波陽)景德鎮窯各有特色。

宋代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前代,大城市和小市鎮興旺發達,紙幣出現並廣泛使用,海外貿易盛況空前。宋代擁有一批人口在10萬以上的大城市。開封是北宋最大的城市。大城市逐漸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工商與居民雜處。臨安府、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成都府城和泉州都是重要的商業城市。北宋貨幣以銅錢爲主,鐵錢爲輔。紙幣逐漸成爲主要的貨幣。宋與遼、西夏、金在某些交界地點設置榷場,進行官方許可的貿易。民間的走私貿易,不論在陸地和沿海,都相當興盛。宋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國。宋時有從廣州和泉州通往越南、印尼乃至阿拉伯、東北非洲等地的海上交通線,還有從明州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麗,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或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州)通往高麗的海上交通線。宋朝與印度支那半島、南洋羣島、阿拉伯半島以至東北非洲等幾十個國家都有貿易關係。北宋在主要港口廣州、明州、杭州、泉州、密州、秀州(今浙江嘉興)、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等地相繼設立市舶司,主管舶商進出手續,並徵收舶稅。兩浙、江西、荊湖、陝西等地,都已成爲造船業的中心。造船業的發達,促使遠洋航行技術不斷進步。

宋代交通運輸業也相當發達。內河運輸以大江(長江)、汴河和運河爲主動脈。宋代除廣泛的海外貿易外,國內沿海運輸業也有較大規模,兩者都以民間運輸爲主。宋時的通信系統是遍佈各地的驛站網,除官府文書外,還可郵寄私人信件。

北宋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發達? 第2張

網絡配圖

採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採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採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採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爲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採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漕運造船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隻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爲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爲例,真宗時,年產量達2900多艘。北宋船隻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爲“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爲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指南針已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時,舟師在航行中,夜觀星,晝觀日,遇陰晦天,則看指南針。

農業發展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製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藥”。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係,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北宋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發達? 第3張

網絡配圖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置斗門,引澱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清明上河圖局部1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爲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裏,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爲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佈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北宋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發達? 第4張

網絡配圖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爲“千峯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爲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