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爲何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原來是這樣

爲何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原來是這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丈夫已逝的女子被稱做“寡婦”(西方叫“未亡人”)。“寡婦門前是非多”中的“是非”,指的是發生的口舌或糾紛;這句俗語是指寡婦的特定身份,既容易招惹屑小的圖謀,也更容易招人猜疑。

爲何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原來是這樣

網絡配圖

在古代,封建禮教首先是要求寡婦遵守“從一而終”的婦道,即所謂的“烈女不嫁二夫”,在感情失落中過着孤寂的生活。

烈女不嫁二夫

其次要有意迴避人前身後,免得招來閒言碎語。如果與別的男人有所往來,即使是正常的交往,也會遭到非議或指責,產生所謂的“是非”;她還不能分辯與抗爭,只能飲恨過着煎熬般的艱難日子。

爲何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原來是這樣 第2張

網絡配圖

封建的倫理道德,壓在她頭上的神權、夫權、族權,就像一條打不開的精神枷鎖,桎梏着寡婦的思想和感情,永遠不能得到解脫。

傳說古代有一個女子,成親不過兩年,丈夫就患風寒死去。成了寡婦後,婆家對她看管很嚴。有一次,家裏的長工不小心把水灑在她的身上,兩人說了幾句話,就被婆婆說成是不守婦道,到處都是關於她的風言風語,連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後來她只好在深夜裏跳井自殺了。

現實生活中的“寡婦”有權利尋得生活幸福和感情的歸宿

爲何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原來是這樣 第3張

網絡配圖

如今,現實生活中的“寡婦”已今非昔比,完全能擡起頭來走路,更有權利尋得生活幸福和感情的歸宿。即使禮教的餘毒,有時還作祟於人,但畢竟已成爲陽光下的冰雪,漸漸地消融在人們公允的願望之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