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西方人評中國皇帝 爲什麼認爲千古一帝是他?

西方人評中國皇帝 爲什麼認爲千古一帝是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方人在評價中國皇帝時,認爲這位皇帝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其影響力甚至超過秦始皇。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隋朝我們都瞭解,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對於中國人來說隋文帝楊堅甚至還不如他兒子隋煬帝有名,然而楊堅卻被西方人稱爲千古一帝,最具影響力的君王。先說我的結論。前段時間在看梁啓超《李鴻章傳》中看到一句話“李鴻章乃是時勢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時勢之英雄”。這句話就讓我想到了這個事情,西方人之所以推崇楊堅,就在於兩個字——創制。

西方人評中國皇帝 爲什麼認爲千古一帝是他?

網絡配圖

漢末以來,中國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時期,諸國林立,征戰頻繁。而隋文帝楊堅讓中國再次大一統,在他統治的短短23年間,中國人口發展到700多萬戶,政治安定,民生富庶,其統治時期被稱爲“開皇之治”。而他的兩個創造性改革,讓西方人將他奉爲了中國的千古一帝。

科舉制

在魏晉時期,中國的選官制度一直採取的是九品中正制,他將人分爲九品,根據你的家世、道德、才能評級,來選定官位。這種制度其實是在漢末魏初的門閥背景下誕生,是曹魏政權與世家大族共享利益的政策。高官永遠被門閥大族所掌控,還寒族子弟只能擔任小官,無法施展抱負。而且這項制度使得權閥勢力的誕生,如南方的琅琊王氏,一門俱是高官,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從東晉到南朝陳,琅琊王氏一直位居高位。

而科舉制的出現改變了門閥與權閥霸佔高位的局面,所有的官位都需要憑藉真才實學去取得,無法再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取得,那門閥大族也就逐漸衰弱了。而一批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得以進入社會上層,獲得了施展才智的機會。科舉制的意義在於打通了朝廷與社會中下層的溝通,一批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以施展才智,他們來自民間,瞭解民間,這十分有利於隋朝的統治與發展。以科舉選拔人才這也讓社會風氣得以改善,讀書的風氣盛行。

西方人評中國皇帝 爲什麼認爲千古一帝是他? 第2張

網絡配圖

16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就對科舉制度大加讚賞,還將科舉制度的內容以及形式寫成書籍,在西方廣泛流傳。在1570年-1870年這300年間,西方用英文出版的關於中國的文官制度的書籍就高達70多種。而在當時仍然是貴族政治的西方,科舉制度這種打破貴族專權,“學而優則仕”的制度,簡直是民主政治的代表。無怪乎,法國啓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衙門任職,人們全然不可能謾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

三省六部制

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中國封建社會有兩大矛盾,其中之一就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自秦漢以來,丞相一直擁有極大的權力,他負責管理軍事大計或其他要務,並輔佐皇上處理國家大事。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諮詢,丞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度。漢末最著名的幾個丞相,董卓、曹操、諸葛亮都具有極大的權力。董卓與曹操更是大權獨攬,與皇帝無異。

而隋代設三省六部制,三省即爲尚書、門下、內史省。內史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覈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尚書省下分六部,作爲具體落實政令的部門。三省互不從屬,互相監督。三省六部制下,宰相變爲了一種虛銜,而真正掌握宰相權力的是內史省(唐代改名中書省)長官,卻沒有相對應的品級,只是一種臨時性的職務。符合了皇權增加的趨勢,也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西方人評中國皇帝 爲什麼認爲千古一帝是他? 第3張

網絡配圖

不同於中國的是,西方經歷了中世紀之後,國王的權力逐漸強大,國王與宗教牢牢控制着國家,推行文化與政治上的專制。啓蒙運動的出現就是爲了打破宗教愚昧,反對君主專制,其中孟德斯鳩更是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希望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雖然三權分立與三省六部制目的不同,一個是爲了增強皇權,一個是抑制皇權。但是其中分權制衡的理念卻是共通的。

科舉制與三省六部制這兩項劃時代的政策,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而其中的民主政治精神被西方人看上,將隋文帝推上千古一帝也就不足爲奇了。

題外話,個人認爲秦始皇與隋文帝都能稱得上千古一帝,這兩人都是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君主,乃是造時勢的英雄。有人說康熙是千古一帝,我不贊同。康熙鞏固國家一統,創盛世,是一個好帝王,但是他並沒有開創一個新時代,只能稱得上一個時勢所造之英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