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17世紀的明朝軍隊在其他國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17世紀的明朝軍隊在其他國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他們的典籍和文書記載,中國人的戰爭技藝和軍事知識是很古老的,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征服了許多着名國家。一般人相信,他們從前征服過錫蘭,在該地附近的納加帕坦城,今天仍看得見一座樓.即建築.他們叫做中國塔,據當地居民的傳說,它是中國人修建的。有人說它不能和中國的建築相比,這樣說也不一定正確。他們的書籍中絲毫沒有提到它,但這完全不是充分否定上述傳說的理由,因爲他們的書裏也沒有關於古基督教的任何記載,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是有過基督教的,並且也有過傳教活動。不管怎麼說,他們曾有114個藩國,但在今天他們只剩下幾個不多的鄰國,即使這幾個,有的還拒絕向他們納貢,有的則是中國人自己放棄的,認爲最好平安地迴歸本土,不要再爲征服或佔領其他國家而進行戰爭和自討麻煩。

17世紀的明朝軍隊在其他國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除了對異邦進行征服和戰爭外,他們有許多年也在打內仗,所以有很多記載這些戰爭的專門着述。此外還有一部10卷的史書,只記那時的戰事、他們的將官、戰陣方式、軍旅、凱旋,及其他的事,其中有許多值得一讀的東西。這清楚表明,他們從前是英勇好戰的民族,儘管在今天這樣的人已是很少的了。爲什麼他們變得如此之少,其原因甚多,我將在以下予以說明。

在今天,中國表現武力的地方,僅在於大量的人數,因爲除設置在中國邊境,及在海口和大河口船舶上的軍士外,每一省,以及在國內的每一城鎮,都有自己的武裝,由當地支付費用,各有自己的將官;如菜省需要軍隊,他們就使用本城鎮的武裝,總督一道命令,很容易集中一處。而如在邊境或國家其他地方有所需要,皇帝或他的兵部馬上從一省或幾省.按當時的需要和各省的能力,抽調軍隊;各省都不能保有相同的軍隊人數。

這些軍隊一直作好準備,如有缺少或死亡,即使城鎮很小,仍然有足夠的入立即申請參軍,於是位置很快得到補充。

在南京城,他們說有4萬兵卒,在北京城有8萬,在全國(如在中國住了許多年,對它有充分認識的利瑪竇神父所估計)超過100萬。同時駱入祿(JohnRodri8uez)神父在中國常作旅行,有機會拜訪它的主要地區,並且十分留心,他表示說,他從對他們的書籍中所作的認真研究中,發現在中國本土,及其城鎮,有594000兵卒,而在與韃靼邊境的長城,有682888兵卒,這還未把護岸服隊的士兵數包括在內。如果我們看到,中國除人多外,其面積超過酉班牙、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和大英國及屬於它的島嶼,那麼這個數字就不算多了。

17世紀的明朝軍隊在其他國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在這衆多的人中,如果我們談談守衛邊疆的守兵,那無疑地可以發現他們的勇氣和士氣。他們有時英勇抗擊韃靼人,而在1595年,日本人通過朝鮮國境,未遇抵抗,企圖進入中國,進行征服,中國英勇抗擊,他們損失慘重,不得不卷甲而去.一無所得返回本國;同樣,艦隊的士兵也打過些仗,取得勝利。但如我們談到駐在國內城鎮的士兵,他們就缺乏士氣和勇氣了。不過必須知道,他們不僅是士兵,也有其他的職業,因爲他們是當地的居民和土着,同時是裁縫、鞋匠等等。他們一直準備奉皇帝之命出征,一有情況就離家去打仗。他們還必須在春季三個月和秋季三個月集合受訓和操練,在大城市每天都要進行,而在村鎮,全體每天都須到場。

他們組織軍隊的方式如下。所有的軍隊,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編成隊,如有缺員,有人補充,而在所用的隊伍相等級,他們幾乎一直不變,那就是很少提升。我說幾乎一直不變,是因爲在邊境,如有士兵立下戰功,他們有時任他爲隊長,不用考試升到這一位於,但這是很罕見的事。

至於當尉官、校官和將宮測要通過考試。其中授與兩個等級,(爲更明白起見)我們可稱之爲武碩士和武博士。第一種考試在省城舉行,考生在那裏彙集,(就在生員考試的同一學院即學宮內)進行考試,出一道題目,即論題,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他們用筆作答,爲此寫一篇文章和論述。理論考試結束,他們再作實際考試。

他們必須安穩站立在奔馳的馬上,向一個大靶子,射9支箭,從射箭及作文成績優異者中選擇一些人,授與第一等學位,也有其標記和服縮。第二等學位同年在宮廷授與,取得第一等學位的人在宮裏全集,和以前一樣進行考試,只是有關軍事的題目比以前更難作。他們的標記和文學博土的相同,當國家處於和平時期,他們留在城市,到了戰爭期間,或軍事活動時,他們充任軍人.並有作爲將官的特殊標記和服裝。畢業生當年任尉官的職務,這樣逐步上升,直到可以擔任將官,儘管沒有戰爭。那些僅取得第一等的,則在戰時擔任低級的一般職位,但他們總是作某種指揮。

17世紀的明朝軍隊在其他國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第3張

至於武器,我首先要說,中國很早已使用火藥,他們擅長製造煙火,一年消耗的火藥,比現在五年用於軍火的還要多。看起來在古代他們更多地把火藥用於戰爭。因爲甚至到今天,在南京城門及城的兩測,還看得見銅製大臼炮,即大炮,雖然炮身短,製作卻很精良,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它們過去曾被使用過。但現在他們不知道怎樣使用炮,僅僅把炮當作擺設。不過他們仍使用臼炮.即spmsards,但只有少量的,而且製作低劣。他們也有兩掌長的滑膛槍簡的手槍,他們把3支,有時4支裝在一起,同時發射。他們在戰船上裝炮,但是炮很小,他們也不知道怎樣把炮對準目標。但現在,中國官員找葡萄牙人在澳門製造許多火器,滑膛槍開始進入戶園.不過他們使用的一膠武器是弓箭、矛和彎刀。

1621年澳門城送給皇帝三草大炮作禮物,還有隨行的炮手,向他介紹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北京作表演,使許多必須到場參觀發射的曼達林大爲驚恐。當時,發生了一次不幸的意外,其中一門炮猛烈反彈.打死一名葡人及三、四名中國人,還有多人受驚。這些炮極受重視,被運往邊境去打韃靼人,韃靼人不識這種新武器,很多人密集相處,遭受鐵炮的殺傷,他們立即潰逃,以後更加小心翼冀。

至於防護武器,他們使用圓扣帶、盔或育,以及一些三指寬的鐵片,重疊…起,用作前後胸甲,但它們沒有甚麼作用,只能抵禦弓矢。

17世紀的明朝軍隊在其他國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總之他們的武器和兵士在今天已無意義。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自從國家沒有戰爭以來,他們已安逸舒適地生活了許多年。其次是,他們重文輕武,以致個小文官也敢和—員武將抗爭,毫不看重他。第三是他們用考試選擇武官,如我們以上所述,他們都是生手,不懂戰爭。第四是,因爲一切軍人,要麼天生勇氣,要麼以領導他們的貴人爲榜樣,激發鬥志,要麼受他們將官的教育,爲紀律所鼓舞,但中國的兵士缺乏所有這些條件。總的說他們沒有甚麼士氣,毫無英勇氣慨,教育極差,因爲他們可以爲細故鞭撻一名士兵,好像他是上學的孩子。第五,因爲在他們軍中,在尉官和將軍之上,有一位一直身穿長袍的大元帥,這個人始終留在主軍內,常常離戰場有一天的旅程,在很遠處發號施令,在有危險情況時他已作好逃跑準備。第六是,兵部(他們有兩個,一在南京朝廷,另一在北京朝廷,各有一位主管,兩個副手、八個或九個部員)裏沒有一個軍人或將官,或者任何見過戰爭的人,而全國的軍事仍由他們,特別是北京的兵部指揮。

現在再談談中國人在每年春三月和秋三月進行的軍事訓練方法,那不能沒有一些收穫,他們練習用箭射靶子,而且也射得準,但他們的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可笑的。因爲他們把人馬分成兩隊,一隊是中國人,另一隊裝扮成敵人(有如我們在葡萄牙,孩子把自己分成摩爾人和基督徒),可說是相互分開處於戰爭狀態,然後他們派出探子,把情報送給坐在不遠處絲制華蓋即帳篷下的曼達林,向他們報告說他們自己在何處,敵人又在何處,於是中國人派出軍隊去打敵人,他們彼此用刀矛交鋒,正像舞臺上的演出,他們操練的就是這樣,或者略有增添。

注其地在印度南境,沿海東岸。或即汪大淵《島夷志略》記的土塔,俗稱爲中國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