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生物進化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萬物是如何來的,特別是生命是如何出現,並且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那般多姿多彩?這既是一個哲學課題,也幾乎是所有文明從誕生起就不斷努力探索的課題。

《聖經》中有創世紀,認爲是神創造了天地萬物;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裏有盤古開天闢地,又以自己的肉身化爲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萬物的故事。

對於人類的起源,《聖經》說是上帝耶和華仿造自己創造了男人,又用男人的肋骨創造了女人;中國的神話傳說則說是女媧娘娘用黃土、黃河水攪拌成泥巴,捏出了第一批人類。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不同的文明體系,以不同的猜想和神話解釋着生命的起源,這些不同的解釋又衍生出了流派衆多、豐富多彩、個性鮮明哲學、文學藝術,甚至是自然科學。

人類探求生命奧祕的腳步從未停歇,但均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達爾文出版發行了自己的著作《物種起源》,系統闡述了生物進化論思想。生物進化論的誕生,幾乎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徹底推翻了此前人們所做的種種設想,改寫了生物學、生理學、生物考古學等學術框架。儘管今天有一些學者對生物進化論提出了與之相左的某些論點或者證據,但由生物進化論所統攝的生命科學體系卻依然是堅固而龐大的。

但如果仔細研究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就會發現類似或者非常接近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思想的智慧火花,早已經在老子、列子、莊子、墨子等思想家的言論中璀璨閃耀了。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第2張

在《道德經》第四十章,老子就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今天的人們看到這句話要麼會感覺到玄虛,要麼會感覺到平淡。感覺玄虛是因爲老子口中的“道”“有”“無”等均是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似乎很難讓人真正領悟其中的奧祕。感覺到平淡則因爲今天的人們已經普遍接受和理解了生物進化論,早已熟悉所有生命從無到有、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生成、演化規則。

但在兩千多年前,老子能夠說出這樣的言語卻是極爲難能可貴的。因爲從這句話裏就可以看出,老子早已經摒棄了“神造說”“天生說”,否定了具有人格的超自然力量或者具有自主意識的“天”的存在,展露出了萬物均是從無到有而出現的唯物主義認識。因爲不論是“神造說”還是“天生說”,都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在萬物出現之前,就已經有某個具有“框範”意義的存在出現了。從邏輯的角度說,那麼這個早於萬物的“框範”又是從何而來的?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爲,所有生物之所以會進化,其根本動力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老子的這種“有生於無”,否定超自然力量的思想就完全契合。在列子這裏,這種推崇自然力而否定對“天”“神”等先天的、絕對存在的、超自然的主宰力量的傾向就更爲明顯了。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第3張

列子認爲:萬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所謂的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其關鍵就是一個“自”字。“神造說”強調的是外來的力量,也就是“他”;而列子的“自生說”,則更強調萬物的本來屬性與自我驅動。這種“他”與“自”的關係就相當於哲學中的外因與內因。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這是基本的哲學論斷。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爲,生物生存的外界環境在不斷變遷,生物之間存在生存競爭,這些都是誘發生物基因變異的外部條件。而生物進化的內因就是,生物具有因爲環境變化而基因變異,並將這種變異積累起來的屬性。生物倘若沒有基因變異的屬性,那麼所有的物種就不可能延續和進化,這是進化並且形成繁複衆多、數量龐大的生物羣體的基礎。而基因變異的結果倘若偏離了環境變化和競爭需要,則這種變異會被淘汰,這個物種也就滅絕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列子對“自”的強調是不是就非常具有進化論的科學思維了。

佛教在這個方面很聰明,饒過了起源問題。對於世界的出現,佛教解釋爲“萬法由心,三界唯識”;對於生物的種類,佛教劃分爲六道;對生命的生死以及生物的延續,佛教解釋爲業力驅使。按照佛教的思想,既然生命乃至萬物都是由“心”或者“識”來化現的,那麼最初的“心識”又是從何而來的?佛教對此的解釋是,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既然沒有“始”,當然就不用去解釋起源問題了。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第4張

如果說老子的“有生於無”的思想過於粗略,類似但並未真正接近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那麼到了道家的另一個思想莊周這裏,生物進化論的味道就愈加濃郁了。《莊子·寓言篇》裏有一句話非常精煉:“萬物皆種也,以其不同形而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莊子認爲,所有的生物在最早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也就是所有生物都是由一顆種子萌發出來的。用今天的研究成果來看莊子這句話,就相當於所有生物都是由無機物在一個偶然機會生成大分子有機物,然後由低級到高級,有大分子進而形成具有生命特徵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以至於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所有的生物形態不同,但其起源的“種”是一致的。

《莊子·秋水篇》裏又說:“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不見邱山,言殊性也。”意思是說,雖然所有的生物形態不同、能力各異,但它們的不同又使他們能夠符合環境條件和生存需要,這種思想是不是非常類似生物進化論“適者生存”法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裏,並不是最強者才能生存,而是最適合者才能生存。莊子所說的馬善於奔跑,貓頭鷹善於夜視,這都是爲了生存需要而“自生”出來的技能。

莊子可以說是在整個先秦時期對於萬物由來和生物進化思考、論述最多也最爲深刻的思想家了,他活躍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如果我們將莊子的這些思想認定爲生物進化論思想的話,那麼這些具有“穿越”意味的言語就比英國的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早了兩千多年。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要思想是什麼?其實中國兩千年前就有此觀點! 第5張

遺憾的是,老子、莊子、列子等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們雖然萌芽了生物進化的思想,但受思想認識、科研條件的限制,並未從形態學、分類學、解剖學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研究、紮實論證,使之成爲完備、系統、嚴密的學術系統。與以上學者大體在同一時代的墨子是非常具有現代科學思維特點和研究方法的另一個思想家,他也曾經探索過物種起源、生物進化的問題,例如《墨經》就有“龜化爲鶉”的說法,惠施、公孫龍這兩個名家的哲學論述裏也有“卵有毛”、“犬可以爲羊”、“丁子有尾”等提法,但可惜都是片段化的,並沒有深入探究烏龜如何變爲鵪鶉(爬行綱進化爲鳥綱)、雞蛋爲什麼潛藏羽毛的屬性、狗憑什麼能成爲羊,等等問題,以至於生物進化論的智慧火花雖然已經在先秦時期閃現了,但卻未因此而燃起科學進步的熊熊大火。這不能不說是先秦諸子留給歷史的重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