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西漢初期由於歷經惠帝至景帝58年的“無爲而治”,所以到了武帝登基後整個西漢的社會經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帝王世紀》曰“自孝惠至文、景,與民休息,六十餘歲,民衆大增,是以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可以說此時的西漢社會早已擺脫了秦末那窮苦不堪的生活,百姓的生活水平較之西漢初年已經有了質的提高,正所謂“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而這一切的繁榮都來自於西漢皇帝所實施的“無爲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但是自建元六年武帝執掌朝中大權後,曾經西漢皇帝一直都遵循的“無爲而治”的國策開始慢慢被拋棄,取而代之的就是武帝奉行的“武力擴張”的政策。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公元前133年武帝採納大行令王恢力主對匈奴採取主動進攻的建議,派遣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韓安國五位將軍率30萬漢軍在馬邑附近埋伏匈奴,但因被匈奴軍臣單于覺察到有埋伏,此次行動無功而返。此戰漢朝雖未與匈奴的軍隊進行面對面的交鋒,但是卻引發了兩國長達14年的戰爭,最終在漢朝接連獲得河南之戰、河西之戰二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並在漠北之戰給予了匈奴最爲沉重的打擊,並促使匈奴的大本營漠南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後,最終匈奴無力在對大漢造成任何的威脅,長達數百年的匈奴之患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第2張

而之後隨着武帝基本解決了北方匈奴的威脅後,西漢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對外征戰,在長達40餘年的征戰中,漢朝先後征服了西域、朝鮮、閩越、西南夷等地,自此“強漢”之名隨之遠播中外,一時周邊各國無一不臣服於大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成爲大漢強盛的見證。但是在大漢獲得了“強漢”的威名時,由於武帝連年的對外征戰,導致民力被嚴重透支,而晚年的武帝又好大喜功,又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利用巨資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豪華宮廷,再加上此時的黃河水患二十年不絕,各地的旱災蝗災澇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又時常發生。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第3張

最終曾經繁榮無比的西漢開始變的日益貧困,經濟那是急轉直下,直至武帝末年都出現了“天下虛耗,人復相食”這樣的人間慘劇,要知道此時離那個“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的西漢盛世才過了不到50年的時間,可想而知武帝的窮兵黷武對西漢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不過好在晚年的武帝在最後還是悔悟了,在武帝最後的數年時間裏他重拾漢初的“無爲而知,與民休息”的國策,並下詔“方今之務,在於力農。”開始全面實施重農的政策。就在這樣的國策下,“代田法”應運而生。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第4張

“代田法”是武帝末年任命的搜粟都尉趙過所提出的一種耕作方法,《漢書·志·食貨志》載“過能爲代田,一畮(畝)三甽(壟溝)。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即把耕地分爲甽(小溝)和壠,甽壠相間,一畝可容讓三圳三壠,然後第一年可將種子播種在甽底,第二年就將原來的甽改爲壠,壠改爲甽,然後繼續在甽底播種,就這樣每年都輪換,所以叫“代田”。

“代田”的播種方法據《漢書·志·食貨志》所記載“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壯,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與風旱”,簡單的說就是將種子播種在小溝的底部,以此可確保種子在小溝中不受風吹雨打的威脅,並可確保水分充足茁壯的成長,然後等到種子長成幼苗後,就可以將壠上的土和雜草給鋤到小溝裏,以此可以讓幼苗的根部更好的發育。之後等到夏天的時候,壠上的土差不多已經被鋤乾淨,也就意味着壠和小溝差不多已經是一樣高的位置,這樣也就意味着農作物的根已經扎得得很深,藉此農作物即可抗風、抗旱,亦可保護農作物不會倒。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第5張

而這樣的種植方法的確讓農作物的產量取得了極大的增長。據《漢書·志·食貨志》記載當年的趙過曾經在推廣這個種植方法之前在武帝的行宮進行了生產實驗,而得到了結果就是“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也就是說在當時實施這個種植方法的土地得到的糧食要比實施一般種植方法的田地每畝的產量要高出一石以上。而它之所以能得到比常田每畝至少多出一石的產量的原因主要是得益於“春季實行低作,有利於防風抗旱,夏季實行高作,有利於排水防澇”的優勢,也正是因爲如此“代田法”的效果纔會如此之大。

當然“代田法”不但能讓農作物的產量得到質的提升,而且還能起到“土地輪番利用與休閒”的效果,其壟溝互換,輪番利用的特點得以讓土地得到很好的溫養,不至於因爲地力使用過度而出現土敝的情況,正如《史記·樂書》所說“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育”。也就是因爲如此“代田法”當時在北方黃河流域旱農地區大力推廣的時候,還間接的讓北方乾旱的土地的地力到恢復,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北方地區因爲雨量少多風的原因而導致糧食產能低的問題,由於“代田法”是將種子播種在溝下,所以可以很好的鎖住一些溫度和水分,同時可以有效地減少幼苗本身的水分蒸發,再加上“代田法”的最大優點就是可耐風、旱和抗倒伏,所以在北方“代田法”也能讓糧食的產量出現“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的效果。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第6張

如此自“代田法”在三輔地區、河東、弘農和西北邊郡等地推廣後,整個大漢不但糧食產量開始逐步的提高,而且墾田也逐漸的增多。而隨着糧食的增加,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好,這對於武帝晚年以後的社會經濟的恢復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畢竟有了糧食,百姓才能吃飽飯,只有吃飽飯才能幹更多的事,纔不至於出現動亂。而就是如此,最終武帝晚年曾出現的“人復相食”的情況幾乎再也沒有出現。

當然趙過實施的“代田法”最大的功績不是促使糧食的提高。而是在實施“代田法”的過程中,趙過爲此發明的耦犁(《中國通史》載“用二牛挽二犁 ,二人各執一犁 ,一人牽引二牛 ,共二牛三人”)和耬車(《正論》載“耬車由三隻耬腳組成,就是三腳耬。三腳耬,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着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等新農具讓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邁向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代田法”是什麼制度?“代田法”是怎麼產生的? 第7張

據《正論》記載,在當時使用耬車這種工具的時候,百姓一天可播種667公畝。而耦犁也可在三個人控制下在一個季節中完成345畝田地翻耕任務。此外,也正是因趙過實施“代田法”的需要才間接促成了牛耕在黃河流域的普及,並也促成了黃河流域的糧食產量得到穩步的提升。可以說就是因爲趙過的“代田法”,及爲此而發明和推廣的這些效率極高的新農具和牛耕的幫助下,西漢纔在武帝之後最終迎來了“孝宣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