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墨家爲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墨家爲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墨家學說是當時公認的“顯學”之一。由於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紀律嚴明,時常被認爲是對抗暴政的力量。因而在當前不少的影視作品和動漫小說的描繪中,墨家子弟儼然成爲俠客組織,甚至經常出現墨家與暴秦對抗,或是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堅持幫助六國遺民實現復國大計的情節。很可惜的是,這一設定與歷史事實不太符合。衆所周知,自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始終堅持以法家思想爲治國根基,獎勵耕戰,最終憑藉持續改革帶來的國力紅利統一六國。但是,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墨家的相里氏一派也與秦國君主密切配合,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墨家學說概述

說起墨家,大家並不陌生。韓非說:“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是春秋後期戰國時期的天下“顯學”。關於墨家的起源,《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說: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而不知別親疏。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墨家出自清廟之守,即巫祝,巫祝是管理廟宇,掌管祭祀禮儀的人。但從墨家創始人墨翟的實際情況看,墨家主要來源於當時的社會中下層階層人物,代表了“農與工肄之人”的利益。墨翟本人早年學習儒家學說,後來個人理念與當時的儒家學說格格不入,轉而脫離儒家學派創立墨家學派。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

墨家不僅是一個思想學派,還是一個有着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民間團體。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爲“巨(鉅)子”。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去職。另外,從政爲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

墨家尤重艱苦實踐,以自苦勵志。“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 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 “以裘褐爲衣,以跂(草鞋)爲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爲極”,生活清苦是墨家的真實寫照。

墨家崇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墨子教授弟子時,讓學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因而形成了墨子弟子中“談辯”“說書”“從事”三大派別。

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墨家爲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墨家爲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第2張

《莊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爲聖人,皆願爲之屍,冀得爲其後世,至今不決。”

《莊子》中的這段話,可以說是爲墨子死後的墨家狀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記載。根據其中的記載,在墨子去世後的莊子時代,墨家已經分裂爲“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三派,相里氏近於秦,是西方之墨,即秦墨,多爲“從事”之徒;“五侯之徒”當在伍子胥之後,居齊,爲東方之墨,即齊墨,多授徒講學之人;鄧陵子等無疑是南方之墨,即楚墨,重於“墨俠”身份。並且這三派相互攻訐,認爲對方是“別墨”。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爲八,墨離爲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墨家一派在秦國得到重用的原因分析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在爭相傳播自家主張的同時,往往傾向於吸引各國君主的認可,進而在該國實施自家的主張。在互相征伐、禮崩樂壞的諸侯爭霸時代,能夠實現這一願望的學派寥寥無幾,法家學派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最終的勝出者。但這並不意味着墨家學派就無所作爲。事實上,結合史料分析,墨家學說早在秦獻公(秦獻公是重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的父親)時期,就已得到秦國君主的認可,開始在秦國的大發展,並對秦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有哪些史料可以證實墨家與秦國君主之間的關係密切?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是秦獻公即位後實行廢棄殉葬和擴大商業活動的改革,與墨家學說相契合。秦獻公早年被作爲質子送往魏國,三十歲才被擁立回國即位。他即位後積極推行改革,先是廢止從死(殉葬)制度,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又宣佈“初行爲市”即擴大商業活動,這兩項改革的背後都有墨家的影子,分別符合墨家“節葬”和“交相禮”的觀點。

二是墨家鉅子腹長期居住在秦國,且秦惠王不惜違背嚴酷的秦律保全鉅子的兒子。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黃享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黃享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爲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

這段史料記載了秦墨鉅子腹與秦惠王之間的故事。秦墨鉅子居住在秦國,兒子殺人,秦惠王說,“先生年老,只有一子,我已赦免他的死罪。”鉅子說,“墨家有定法,殺人者處死,傷人者處刑,爲的禁止人殺傷人。大王雖有好意,我不可不行墨子的定法。”腹不聽秦王的勸說,把兒子殺死。這段史料透露出兩大信息:一是秦墨鉅子住在秦國;二是秦墨鉅子與秦惠王關係密切,以至於崇尚法家思想的秦惠王甘願爲鉅子違背秦律的規定。

那麼,墨家學說又是如何得到秦國的重用呢?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衆所周知,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與崇尚軍功戰爭的秦國似乎格格不入,墨家學說要想在秦國生根壯大,產生深遠影響,不僅需要獲得秦國君主的認可,更需要秦國的實際情況在某種程度上與墨家教義相契合。

一是地處邊陲的秦國有招募外來人才的傳統,再加上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求賢若渴,這與墨家“尚賢”的理論相契合。秦國由於地處邊陲,長期與狄戎雜居,人才向來匱乏,因此秦國有招募外來人才的傳統。如秦穆公時期重用來自其他國家的百里奚、由余、邳豹、蹇叔等名臣,稱霸一時,商鞅在秦國變法後,更是廢除世族世祿制,講究以功勞獎勵爵位,這與墨家主張的“尚賢”理論不謀而合。

二是墨家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團體,三派之間主張不一致,願意爲秦國效力主要是秦墨。前面已經提及,墨翟去世後,由於對墨家學說理念理解的不同,墨家學派迅速分化爲三派,即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也就是後世常說的秦墨、齊墨和楚墨。鄧陵氏一派,更注重以俠客的身份行俠仗義,他們反對各國之間的戰爭,認爲這些戰爭都是不義之舉,不利於貧民百姓。相夫氏一派以學術辯論爲主,他們遊歷各國,宣傳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反對用暴力解決問題,主張用和平手段加以解決。相里氏一派則更加務實,注重實際器械的研究。秦墨之所以選擇在秦國紮根,並支持秦國統一戰爭,主要是因爲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以法家思想爲治國根基,講究以嚴酷的制度治國,注重法制,獎勵創新和耕戰,因此,相里氏一派願意爲秦國效力。

三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政治制度對具有準軍事性質的墨家來說頗有吸引力。實行商鞅變法後,秦國獎勵耕戰,以軍功授爵和土地,整個國家被有效地整合起來,這與講究嚴密組織的墨家頗爲類似。

四是墨家擅長城防,擅長攻守器械的研發,有利於幫助秦國防禦國土,爲對外戰爭製造器械。在古代社會,墨家向來以高超的軍事器械技術著稱,再加上軍事力量強悍,《呂氏春秋·上德篇》中記載:“孟勝爲墨者鉅子,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爲符,約曰符合聽之。”,《墨子·公輸》還曾記載墨子幫助楚國建造攻城器械攻打宋國的故事,如果可以得到墨家的軍事技術幫助,這對地處邊陲、軍事技術較爲落後的秦國無疑是大有裨益。

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墨家爲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第3張
秦國的統一墨家起到了什麼作用?墨家爲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第4張

墨家學說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深遠影響

墨家學說內容繁多,但可以用“墨子十論”概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可以說,秦國之所以得以統一天下,不全是法家思想的勝利,墨家學說也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尚賢思想對秦國大政方針的影響。墨家學說認爲,國家要想得到有效的治理,必須重用賢人,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衆也”,而賢人的標準只取決於是否具備相應的才能,不能侷限於出身情況。前面已經提及,秦國因地域劣勢,長期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傳統,墨家主張的“尚賢”理論很容易得到秦國君主的認可,進而爲日後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並最終以法令的形式成爲一項制度。

二是尚同思想爲秦國實施商鞅變法和統一天下提供了理論依據。一方面,尚同思想爲秦國強化連坐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墨子爲了實現他“尚同”的期望,提出了一項原則:“上同而不下比”、“ 不下比”,一首詩是說下面的百姓不準結黨爲奸,隱瞞當地實情。換句話說,只有把全國人民都當作自己的耳目,高高在上的天子纔能有效地賞善罰惡,治理好國家。

是以數千萬裏之外有爲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裏之外有爲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爲淫暴,曰:天子之視聽也神。——《墨子·尚同·中》

這些主張無形之中爲秦國實行的連坐制進行了理論背書,從制度層面增強了連坐制的合理性和正統性。

另一方面,墨子政治理論的核心是“尚同”,實際就是《孫子兵法》中“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巧妙的簡化,意思是思想要統一,全國老百姓和國君的想法要一致。這話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爲奇,卻蘊含着糾正春秋時代“政出多門”——國家權力分散,中央領導軟弱——這一長期弊端的深層意思。爲適應戰國初期各國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墨子就把這句名言引伸發揮,爲建立君主制中央集權政體理論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三是墨家的非攻思想讚賞“義戰”,爲秦國對外發動戰爭提供了思想借鑑。墨家最初強調非攻,反對戰爭,但只是反對“強凌弱、衆暴寡”的不義戰爭,這就使得戰國後期的秦國頻頻發動戰爭,但時常要爲自己的出兵尋求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試圖做到師出有名。

四是墨家的軍事貢獻對秦國強大幫助甚大。墨家擅長製造軍事器械和守城技術,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釐,曾請教墨子防守和攻城的十二種辦法:“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墨子·備城門》中說:“城上四隅……四尉舍焉。”“百步一亭……亭一尉,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秦國君主積極吸納秦墨弟子爲己效力,充分利用墨家子弟在軍事工程和武器製造方面的專長,軍事實力不斷強大。墨家軍事思想也對秦國律法制度影響很深,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

結語

總的來說,秦國之所以能夠從偏居一偶的弱國,逐漸強大起來,最終逐一消滅關東諸國,主要依靠的是法家思想治國,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秦墨也在助推秦國強大的過程中,得到了秦國君主的重用,其尚賢、尚同、非攻、軍事思想和技術都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秦墨之所以積極參與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並非徹底忘記墨家學說的要義,秦國開疆拓土、統一天下的過程,也是墨家主張被應用到政治、軍事實踐並取得成效的過程。但是,由於墨家學說理念與逐漸膨脹的秦國漸行漸遠,墨家思想過於理想化,再加上秦國在戰國後期逐漸成爲窮兵黷武的軍事強國,這一切都是信奉兼愛非攻思想的墨家子弟難以接受的,而講究軍事集權的秦國也難以接受內部存在墨家這樣一個紀律嚴明、具有準軍事性質的強大組織,秦國更傾向於利用墨家子弟的軍事技能,逐漸將其邊緣化,待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墨家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反而成爲了中央集權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雖然限於史料的缺乏,我們不知道墨家最終隕落消亡的具體過程,但是,墨家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