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歡迎閱讀哦~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造反;公元757年1月,安祿山被刺身亡。

按照擒賊擒王的邏輯,這時候安祿山的叛亂應該結束了。因爲始作俑者安祿山被殺,叛軍羣龍無首,所以要麼主動投降、要麼灰飛煙滅。但是,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之久,到最後也沒徹底平定。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安祿山有繼任者,所以叛軍並未遭遇斬首困局。

安祿山被刺身亡,安慶緒順利繼位;安慶緒被殺身亡,史思明總攬全局;史思明再遭刺殺,史朝義繼續造反。史朝義兵敗自殺後,叛軍確實沒了總攬全局的領袖,但卻演化成了一條四頭蛇。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四名安史舊將,分領所部、繼續分庭抗禮。面對這條四頭蛇,大唐朝廷一個頭也消滅不掉。最後,只能以一種妥協綏靖的方式,結束了這場耗時八年的大叛亂。

所謂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死不重要、史思明死無所謂,這到底還是不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被叛軍尊爲聖人。聖人稱雄、叛軍彪悍無前,但聖人斃命、叛軍依舊造反不止。這兩個聖人,對於這支叛軍、對於這起叛亂,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安史之亂,只是被冠之以安史。大唐朝廷,所面對的絕非只是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梟雄。而安史之亂,也絕非僅是這兩個梟雄的野心囂張和力量爆發。

安史之亂,大唐的真正敵人是已經結成利益集團的十幾萬大唐邊軍,安祿山和史思明只是旗號。所以,安史之亂不是野心和力量支撐下的地方叛亂,而是利益支撐下的舉國戰爭。

01.安史之亂不是七王之亂而是六鎮起義

西漢七王之亂,勢力蔓延於今天的浙江、江蘇、山東與河北等地。但是,公元前154年正月開始、公元前154年三月平定,僅持續三個月的時間。大漢朝廷便以完勝的姿態、徹底平定了七王之亂。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2張

唐朝安史之亂,策源於河北三鎮,范陽、平盧、河東三鎮,即今天的遼寧南部、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區。但是,公元755年底開始、公元763年初結束,持續八年時間,大唐朝廷勉強以妥協的方式、結束了安史之亂。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3張

一個策源規模如此之大、一個策源規模如此之小,但前者僅僅持續三個月而後者卻持續八年之久。所以,唐朝安史之亂和西漢七王之亂,根本就無法類比。西漢七王之亂僅是地方局部叛亂,而大唐安史之亂則是舉國全局戰爭。

那麼,安史之亂,可以跟誰類比?

北魏六鎮起義,公元524年爆發,公元525年階段性平定,公元525年8月引發河北民變,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因引爆了關中變亂。從河北到山西、再到陝西和甘肅,戰火肆虐了幾乎整個北魏山河。直到公元529年9月,爾朱榮徹底平定葛榮餘黨、收復河北,六鎮起義纔算結束。

但是,北魏從此便一蹶不振,先是山西軍閥爾朱榮稱雄,再是河北軍閥高歡和關中軍閥宇文泰爭霸。於是,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而後魏祚壽終,北齊北周登上歷史舞臺。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4張

如果認爲歷史是在慾望和力量的支配下演化,那麼慾望和力量也要進行精細劃分。我們必須得問:是誰的慾望、是誰的力量。

西漢七王之亂是野心和力量支撐下的局部叛亂。慾望是七王的野心、力量則是七王的軍隊。所以,大漢朝廷三個月就能平定。

北魏六鎮起義是利益和不滿支撐下的全國戰爭。慾望是六鎮軍民的集體不滿、力量是六鎮軍民的死戰不休。

大唐安史之亂,當然有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力量。

安祿山建國大燕、自稱大燕皇帝,他肯定有野心。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清河糧倉號稱“天下北庫”,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肯定也有力量。

但如果僅是野心和力量,那麼安祿山被刺身亡,野心消滅、力量瓦解,安史之亂就該結束。如果只是因爲還有後繼之人,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之後,安史之亂也該徹底平定。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5張

但是,安史叛軍面對大唐舉國精銳,足足抗衡八年之久。血流不止、死戰不休,叛軍戰力彪悍,叛軍的造反意志更是堅韌頑強。所以,野心和力量解釋不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不是西漢七王之亂,而是北魏六鎮起義。除了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力量,還有十幾萬大唐邊軍的慾望和利益。

02.造反不是隻有安祿山一個人的野心

與其說是安祿山造反,不如說是安祿山集團造反。在安祿山集團裏,力量最強者,自是安祿山手中的八千假子戰士。但是,從來都是勞心者治人而勞力者治於人。所以,真正主導此次叛亂的,只能在決策層。分析安祿山的決策層,才能發現真正的幕後推手。

嚴莊,滄州人,曾幫助楊國忠清算李林甫餘黨。後來,成爲安祿山首席軍師。

高尚,幽州人,不顧老母年邁乞討而周遊求仕。後來,輾轉成爲平盧掌書記。

這兩個人與突厥人阿史那承慶,一同密謀了安祿山的叛亂。在密謀的過程中中,嚴莊和高尚是造反的主要鼓動者。

汝元向我道萬全,必無所畏。今四邊若此,賴鄭、汴數州尚存,向西至關,一步不通,河北並已無矣,萬全何在?更不須見我。

安祿山打到潼關打不動了。哥舒翰據守潼關、顏氏兄弟勤王河北,安祿山腹背受敵。於是,他開始埋怨高尚等人:你們跟我說造反萬無一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但是現在呢?關中一步不通、河北退無可退,僅靠鄭、汴數州勉強維持。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6張

田乾真,契丹人,文武雙全,是安祿山的重要將領。在安祿山抱怨高尚、心生悲觀之時,田乾真及時趕到,極力開解安祿山:

自古帝王,皆有勝敗,然後成大事,豈有一舉而得之者乎!今四邊兵馬雖多,皆非精銳,豈我之比。縱事不成,收取數萬衆,橫行天下,爲一盜跖,亦十年五歲矣,豈有人能制我耶!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安祿山自范陽起兵到潼關挫折,不僅曾經猶豫過要不要造反,而且還在猶豫造反要不要繼續下去。所以,安祿山雖然有野心、雖有力量,但是在造反這件事上,他並不最主動、也不最積極。

而造反之所以能夠成爲現實,主要是因爲高尚、嚴壯等人的積極鼓動;而造反之所以能堅定地走下去,主要是因爲田乾真等一衆強將不僅跟隨而且積極支持。

所以,造反不是隻有安祿山一個人的決定,也不是隻有他的八千假子戰士的跟隨。而是,整個三鎮上層精英及武將的集體決定,他們不僅跟隨安祿山造反,而且積極支持和鼓動安祿山造反。即便造反遇到挫折,這些人表現出來的造反意志,比他們的領袖安祿山更要頑強。

03.三鎮安史叛軍戰心滿滿、堅不可摧

西漢七王之亂,只持續了三個月,而這三個月的主要內容就是睢陽之戰。

吳楚大軍猛攻樑國睢陽,樑王劉武拼死堅守;太尉周亞夫舍睢陽不救,而切斷吳楚叛軍的泗水糧道。糧道斷絕、叛軍斷糧,前有樑王劉武的睢陽堅城、後有太尉周亞夫的漢軍主力,於是叛軍潰逃大敗。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7張

安祿山潼關危局,也是如此。前有哥舒翰拒守潼關、後有顏氏兄弟勤王河北。同時,郭子儀所部兵出太行山,擊退史思明。當此之時,安祿山所部遠離幽州,而陷於中原。安祿山的遭遇,與七王之亂的吳楚叛軍,是一樣的遭遇。

但是,安祿山與田乾真會面後,整個叛軍高層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面對哥舒翰的二十萬平叛大軍,安史叛軍不僅死戰不退,而且打得極有章法。20萬大唐軍隊,僅有八千逃回關中,其餘全部做了叛軍的刀下鬼。

唐玄宗和楊國忠的廟堂決策,確實出現了問題,他們急於求戰而正中叛軍下懷。但是,久經沙場的哥舒翰,竟能一戰報銷大唐的全部有生力量,也是一件非常弔詭的事情。廟堂失策、唐軍疲弱、哥舒翰帶病出徵,這是從唐軍的角度分析戰敗的原因。但是,切換一下視角,也可以從叛軍的角度分析戰勝的原因。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8張

叛軍也面臨窘境,如安祿山所言:賴鄭、汴數州尚存,向西至關,一步不通,河北並已無矣。安祿山的叛軍已經被阻潼關數月之久,不僅面臨腹背受敵的危局,而且早該沒了戰心意志。但是,甫一交戰,叛軍卻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一戰報銷了大唐的全部有生力量。叛軍能夠取得潼關大捷,就是因爲他們並非一盤散沙、他們具有極強的戰鬥意志。而且,安史叛軍的這種意志,一直強於唐朝的平叛軍隊。

北魏六鎮起義,北魏朝廷無力平叛,於是引柔然十萬騎兵幫助平叛。爲平六鎮起義,北魏求援於草原勢力。北魏如此,大唐也是如此。大唐求助回紇騎兵參與平叛。公元756年、757年和762年,回紇騎兵三次入境,幫助平叛。

河西、隴右、朔方甚至西域和劍閣等西部節度使的強大武力,江淮和四川地區的強大財富能力,再加上回紇騎兵這一草原力量,一起壓向了三鎮安史叛軍。而結果呢?結果就是大唐最後打不動了。

史朝義死後,叛軍主要掌握在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這四個人手中。叛軍雖然無頭,面臨斬首困境,但是叛軍仍然在吶喊:我還能戰。大唐朝廷以舉國之力打了八年之久,卻只是與三鎮的叛軍打了個平手,不僅不能以完勝的姿態消滅叛軍,而且還不能解除叛軍武裝,甚至不得不承認叛軍對河北三鎮的割據。

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三鎮安史叛軍戰心滿滿,他們堅不可摧。大唐皇帝和大唐朝廷,只能在這夥人面前低下了高昂的頭,委曲求全地結束了這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大叛亂。

04.不滿的邊鎮精英和結成利益集團的三鎮邊軍

慾望很重要,人類之所以總做蠢事、歷史之所以總是弔詭,就是因爲歷史往往爲慾望所驅動而非全由理性。

以安祿山一個人的野心,支撐不起這麼大的叛亂。儘管楊國忠的咄咄逼人、儘管自己有種種不得已,但安祿山也不會說反就反。因爲造反的風險太高。

但是,如果加上嚴莊的野心、高尚的野心,再加上田乾真的野心,甚至還要加上一衆叛軍將領的野心,那麼造反這件事可以支撐起來。因爲三鎮邊軍的統治集團,已經上下一心。

這些人的野心,構成了一個極大的慾望,他們完全可以利用三鎮十幾萬大唐邊軍做出一篇堪爲爭霸的大文章。

三鎮叛軍,也是大唐邊軍。但是,他們對草原的武功卓著,沒人記住;而他們對大唐的燒殺搶掠,卻罄竹難書。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9張

我們用一個“野心”,就能給安祿山和史思明打上標籤。但是,我們又該給安史叛軍一個什麼標籤呢?

安史之亂不是七國之亂而是六鎮起義。如果精確一點兒,應該是大唐的三鎮起義。那麼北魏的六鎮軍民,是一個什麼標籤?這個標籤是不滿,曾經是國之肺腑、如今卻是國之雞肋。於是,北魏六鎮一直醞釀着不滿情緒,最後成了一個火藥桶。但凡一點兒火星,這個火藥桶就會炸遍整個北魏山河。

河北三鎮這十幾萬大唐邊軍,能不能用“不滿”來標籤呢?

與其用不滿這個情緒標籤,不如用利益集團這個理性一些的標籤。三鎮大唐邊軍已經結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或者說結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利益集團。

05.楊國忠的錯誤,因爲安史叛軍的成分不簡單

祿山遣副將何千年奏表陳事,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以代漢將。遣中使袁思蓺宣付中書門下,即日進畫,便寫告身付千年。

除了安祿山的八千假子戰士,還有在造反前佈局的蕃將幹部隊伍。蕃將不是簡單的一個人,每一個蕃將手下都是一支部落軍隊。蕃將、部落兵,構成了安史叛軍的核心力量。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10張

如果僅僅是蕃將胡兵,再加上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胡人領袖,那麼安史之亂應該是一場華夷之戰,或者說是中原和草原的矛盾爆發。

但是,蕃將胡兵,只是安史叛軍的核心部分。擔當的主力的則是幽州、薊州、營州、平洲、嬀州和檀州等地的邊軍主力。幽薊將士,在安祿山時期是重要主力;而在史思明時期,甚至逐漸超越蕃將部落兵、進入核心。

甲戌,子奇以歸(嬀)、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趣睢陽。

睢陽攻堅戰,尹子奇所率的主力部隊,就是從嬀州和檀州徵調而來的邊州士兵。這些人主要是玄宗朝以來的軍鎮部隊。

大唐的河北防務,第一層是邊州的軍鎮部隊,主要是長征健兒組成的職業軍人;第二層則是河北南部地區的團結兵,主要是地方部隊。但是,團結兵這類地方部隊,在安祿山強勢橫掃之時則成爲叛軍,而在安祿山兵鋒消退之時則會成爲勤王部隊。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11張

楊國忠預估形勢:

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

如果安祿山的軍隊主要以燕南團結軍爲構成,那麼確實是“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於是平叛可以“不過旬日”。

但是,安祿山叛軍的構成,卻是:蕃將所率的胡人部落兵爲核心,邊州將士所率的軍鎮部隊爲主力。這些人就不能說是“將士皆不欲”了,他們造反的慾望很強。

他們的慾望就是利益,蕃將胡兵和邊州軍鎮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利益集團,而他們的利益只能在戰爭中實現。

06.爲利益而戰打三鎮安史叛軍

公元751年高仙芝怛羅斯之戰敗於大食、安祿山六萬大軍敗於契丹、鮮于仲通八萬大軍敗於南詔。至安史之亂前,除平叛阿布思外,大唐開疆鮮有武功。

這裏面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特別是楊國忠喪師20萬於南詔之後。這個問題就是大唐的開疆拓土,即將結束,因爲打不動了,所以接下來就要實施國策調整。國策調整勢必引發局勢變化,局勢變化的結果就是開疆戰爭停止,緣邊節度使上升無望而邊鎮職業軍人也不會獲得利益。

公元754年,東北邊鎮領袖安祿山爲其部下請賞、西北邊鎮領袖哥舒翰也爲其部下請功。然而,這期間,大唐除了損兵南詔外,真得沒有什麼可供封賞的武功。但是,玄宗和朝廷還得封賞,因爲幾十萬大唐邊軍的利益就在朝廷封賞。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12張

之後,安祿山的東北邊軍雖然說是吊打契丹,但這種吊打多是安祿山自伐其功,具體的殺傷數字難以考證,開疆拓土也是沒有的事情。高宗時期,大唐在東北的統治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東胡地區。但是,玄宗朝三鎮雄兵集結北疆,卻沒有實現高宗朝的武功。所以,安祿山及其前任節度使,在東北開疆拓土並不成功。在公元751年之後,安祿山及平盧、范陽、河東三鎮邊軍,基本就處於只要封賞而難有戰功的局面。

沒有戰功就沒有封賞,而沒有封賞自然就沒有利益。安祿山的部落兵和邊鎮兵,卻一直需要在戰爭中實現利益。所以,在安祿山造反這件事上,這些人可能感情上不支持,但利益上很支持。三鎮大唐邊軍,沒有爲安祿山贏得帝位的意志,但一定會有在叛亂中實現利益的要求。

潼關受阻的安史叛軍,爆發了強大的戰鬥意志,抓住大唐朝廷的一個錯誤就能夠實現逆風翻盤,乾死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洛陽稱帝的安祿山與橫掃大唐的三鎮叛軍,大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徹底改朝換代之勢。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13張

但是,攻入長安帝都、趕走大唐朝廷之後呢?安史叛軍立即就不打了,而且還搞起了內亂。阿史那從禮及其五千騎兵,帶着搶來的戰利品,直接跑路了。

甲戌,其酋長阿史那從禮帥五千騎,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謀邀結諸胡,盜據邊地。

蕃將及其部落兵,雖然很核心,但是安祿山也很難控制他們。在造反這件事上,他們很忠誠,但是利益實現後就會顯露本色。

胡人如此,邊州軍鎮的士兵呢?

他們也是由各自將軍率領下的獨立單元,造反可以實現利益,所以能夠擔當主力。而一旦有更大的利益,比如朝廷招降、比如皇帝開出更有誘惑的價碼,即便是史思明,也會選擇投降。

所以,三鎮邊軍的目的,不是大唐的江山而是大唐的財富,甚至說是自己的利益。

史朝義殺死其父史思明之後,安史叛軍爆發了幽州內亂。幽州的漢族豪強掀起了一場屠胡運動。史思明所依靠的漢人豪族將領,不支持史朝義,於是直接對同爲叛軍的胡人下手,而且手段極爲殘忍。

是什麼導致安祿山身死安史之亂卻還是持續了8年?摧毀盛唐的根本原因解析! 第14張

鞫仁令城中,殺胡者皆重賞。於是羯、胡俱殪,小兒皆擲於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衆。

史朝義爲了鞏固後方,也採取了節度使模式,派主要將領鎮守河北之地。但是,這些將領和手中的士兵,也就有了更多的自由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所以,史朝義很難再把這些人集結起來、一致對唐。

史思明以後的安史之亂,與其說大唐在實施平叛戰爭,不如說是大唐在實施政治收買。因爲大唐發動戰爭,叛將叛軍會死戰不休;大唐利益收買,叛將叛軍則會效命朝廷。

安史叛軍並非沒有力量,這夥職業軍人還能打。但是,大唐卻真心打不動了。玄宗朝兩大職業軍人組成的重兵集團,一個是安祿山的東北軍、一個是哥舒翰的西北軍。而潼關之戰,哥舒翰與西北軍徹底報銷,大唐武力最強者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手中的東北軍。朝廷即便求援回紇騎兵,也難以將這支自己培養出來的重兵集團消滅,而且求援回紇的成本極高。

所以,安史之亂,是以四支安史叛軍的投降而宣告結束的。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這四個人及其手下的一衆職業軍人,雖然歸順了朝廷,但仍舊延續安史叛軍的舊模式,爲利益可以造反、爲利益也可以歸順。而大唐爲了平定安史叛軍,又不得不組建更多的節度使藩鎮,這些人也是擁有各自利益的利益集團。於是,大唐從緣邊節度使時代進入到了藩鎮時代。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所謂的安史之亂,並非只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野心作祟,也不是所謂的華夷之辨、河北胡化以及胡人稱雄。安史之亂的安史領袖,只是我們的聚焦錯覺。安史之亂的三鎮邊軍,以及他們的欲求和利益,纔是真正主因。表面上看,是唐玄宗和李林甫與安祿山的關係攻略,但君臣關係、將相關係只是一個誘發的導火索。實質上分析,應該是大唐朝廷與緣邊節度使及幾十萬職業軍人的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