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宦官平時都做什麼事情 滿清爲何沒有出現宦官干政

清朝宦官平時都做什麼事情 滿清爲何沒有出現宦官干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宦官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的衰落就和宦官從政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清朝也是充分認識到了這點,就出臺了了一些政策防止宦官干政。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厲害的宦官,做到權傾朝野一輩子也算值了。但宦官也有着很強的人格缺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這對他們來說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那在清朝的時候,到底是怎麼給宦官分佈權利的呢?其實這也非常考驗皇帝們的行政水平,一起來看看清朝的宦官平時都幹些什麼吧。

清朝宦官平時都做什麼事情 滿清爲何沒有出現宦官干政

乾隆初年,奏事太監爲秦、趙、高三姓。奏事太監是和朝廷政務發生關係的主要羣體,乾隆皇帝這麼做,是爲了自儆,時刻牢記秦朝太監趙高指鹿爲馬,攬權亂政的教訓。乾隆皇帝待太監極嚴,之後凡是可能參預奏事或者沾染政務的太監,事先都強令改姓爲王。“王”姓普遍,太監改個大衆姓氏,讓其他人分不清此“王太監”和彼“王太監”到底誰是誰?“宵小無由勾結也。”(徐珂《清稗類鈔?閹寺類》)

清朝宦官平時都做什麼事情 滿清爲何沒有出現宦官干政 第2張

宦官干政問題,是古代政治的一大頑疾。歷朝歷代都嚴防死守,但真正杜絕此患的朝代絕少。秦朝、漢朝、唐朝、明朝等朝代,都出現了嚴重的太監干政問題,閹宦攬權,掏空了政體。相比而言,清朝的太監惡政輕之又輕,皇帝把身邊的太監管得相當好。

“今宮中使令,無太監不可,故使之耳。朕豈肯以權假次輩。”這是聖祖康熙對太監的定位。他認爲,太監“不可假以威權,事發即殺之耳”。這也是清朝歷代皇帝“高度重視”的共識。但是,只有“高度重視”,沒有具體措施,事情是打不成目標的。所以,制度建設必須跟上。

清朝宦官平時都做什麼事情 滿清爲何沒有出現宦官干政 第3張

歷代宦官攬權,都有制度保障。明代太監氣焰囂張,就得益於制度:一是太監秉筆,幫皇帝在公文上批紅;一是太監掌握東廠、西廠,監督百官;還有一項是太監外出監軍、監稅、監礦。漢唐允許太監出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甚至領兵打仗,封侯拜將,更是導致太監亂政。如此一來,皇帝主子反過來要看太監奴才的臉色,成了“兒皇帝”。

清朝吸取歷史教訓,早早就樹起了禁止太監干政的鐵牌。太監不得擔任外朝官職,不得插手政務。順治皇帝嚴令,太監品級不能高過四品,“不許擅出皇城”,“職事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結交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字置買田屋”。順治十二年六月,順治專門鑄立鐵牌,強調太監“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這鐵牌,被很多戲曲和傳說演繹爲“嚴禁太監干政”“太監私出宮門一步者,斬”的金牌。清朝“恪守祖制”,這塊牌子就成了後人不敢逾越的祖制。

除了大原則,清朝還設計了實施細則,最主要的就是內務府制度。內務府主管宮廷事務,是如今清宮戲的“常客”,在戲裏從上到下一溜兒的太監。這是歪曲史實。內務府是清朝中央政府的組成部分,總管大臣、郎中、主事等官員和書吏,都是正常的男人,屬於文官序列。內務府下轄十幾個司局,還有諸多的派出機構。管理太監事務只是它的一項職權而已。內務府儀掌司下設敬事房,管理太監。敬事房全部由太監組成,是內務府下屬的司局級衙門;首領太監是正四品,也相當於府道和司局的長官級別。清宮戲以小代大、以偏概全,把敬事房誤作了“內務府”。

清朝宦官平時都做什麼事情 滿清爲何沒有出現宦官干政 第4張

與太監有關的另一個內務府部門慎刑司,也是清宮戲中常見的衙門。在戲裏,太監、宮女犯了錯,就給拉到慎刑司捱打。該司的確是負責懲治太監、宮女的衙門,但長官是正常的文官,而不是太監。該司的司法權非常有限,只限於笞刑、杖刑,徒刑以上就要移諮刑部。因此,刑部擁有插手太監事務的合法權力。在理論上,朝臣可以將犯錯的太監“先斬後奏”。大臣們可以通過刑部與慎刑司的渠道,把看不順眼的太監直接拉出來殺掉。不過,清朝大臣沒有這麼實踐過。宮廷內部就是萬般反對也沒用,因爲這是朝臣的合法權力。相比明朝太監動輒就把朝臣往死裏整,清朝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可是,太監接觸政務不可能完全杜絕,畢竟皇帝需要太監在宮廷和朝廷之間上傳下達。徹底斬斷太監與政務的聯繫,難不成皇帝要事必躬親,自己跑腿送文件?防範森嚴如清朝者,也不得不保留了太監傳遞公文、處理檔案。爲防太監趁機舞弊干政,清朝設內外兩個奏事處。內奏事處由太監組成,在宮門口接轉公文;外奏事處由中央各部院選拔的文官組成。一般公文,統一由外奏事處收納、整理後,再交內奏事處傳遞給皇帝。只有軍機處奏摺和高級官員的密奏,才直接交給內奏事處,直接傳遞。內外奏事處其實可以合併,之所以同時存在,是爲了最大限度地限制太監的權力。此外,爲了防止奏事處太監反過來羈絆內務府,清朝規定,內務府奏事,一律由外奏事處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