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孰優孰劣?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孰優孰劣?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漢朝和唐朝是比較強盛的兩個朝代,素有“強漢盛唐”的稱呼。兩個朝代政治制度對比,到底孰優孰劣?簡單的總結如下:

漢隨秦制,實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負責行政事務,實權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做大的可能,有時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直到漢武帝時,設置內朝架空丞相,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丞相職權過大的問題。

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孰優孰劣?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唐朝則繼承隋朝的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將中央大權劃分到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均爲宰相,這樣平分了相權,又相互牽制,避免了大權的集中。就中央政府的設置來說,唐朝更加趨於合理。

漢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分級治理,擁有較大的自主的權利。唐代加強中央集權,地方長官缺乏自主權利,往往受制於唐王朝派去的持節巡查官員,這些官員後來發展爲尾大不掉的節度使,爲後期的割據埋下了隱患。所以說在地方制度上唐王朝不如漢朝。

在選人用人方面,漢朝實行的主要是察舉法,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容易被名門望族把持,使出身貧寒的人很難有出頭的時日。唐朝在選人中依然延續了隋朝的科舉制度,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打破了世家門閥的壟斷,給了寒門子弟以出路,也可以更加全面的選拔人才。在這點上唐朝的科舉制度是有很大進步的。

兩個王朝都存在一個致命問題,漢朝到了東漢時代和唐朝的中後期,都出現了嚴重的“宦官專權”,同時東漢還有“外戚干政”,唐朝有“藩鎮割據”最終都導致了王朝的覆滅。下面就來詳細分析介紹一下。

漢代中央政府採用三公九卿制。西漢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東漢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和司空。而唐朝採用三省六部製取代了三公九卿制。

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孰優孰劣?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第2張

制度既然改變了,就必然有變的必要。表面上看,六部和九卿沒區別。九卿是各部門部長,六部尚書也是。但九卿有一個問題,皇家事務與國家事務不分。舉個例子,太僕,掌管的是皇帝的輿馬和馬政。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個弼馬溫。但這是九卿之一。這當然就有改的必要,在三省六部制下,國家事務歸六部,皇家事務歸寺監。太常寺負責祭祀、光祿寺負責宴會、衛尉寺負責器械、宗正寺負責宗室、殿中省個內侍省負責皇帝的飲食起居。而六部則成爲了純粹的行政部門。

三公有個大問題,就是權力太大。行政、軍事、監察分別被三公掌握,三公各自獨立開府辦公。如果遇上國家大事,則三公開會議出一個方案拿給皇上。皇帝需要幹什麼呢?聽彙報,做決定,如此而已。當以漢武帝爲代表的強勢皇帝登場後,這種制度就必然會被破壞了。尚書本來是宮中管生活的職位,漢武帝從朝中選調能臣擔任尚書,又命大司馬衛青領尚書事,結果尚書就成了決策機構,相府反而靠邊站了。漢光武帝成立尚書檯,尚書成了正式機構。曹魏黃初三年,尚書檯搬出宮。大約在晉時,改名尚書省。

但是三公被擠走了,尚書省卻成了皇權威脅,於是漢宣帝又開始扶植中書。同樣,中書在晉成了中書省。但中書再度重蹈覆轍,於是爲了遏制中書,門下出現了。

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孰優孰劣?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第3張

這就是三省的來歷,可以看到,三省的出現就是爲了遏制權力。但三省又往往成爲新的皇權威脅者,如此下去,不知道要出現多少個省。於是隋唐決定讓三省互相制衡,相互掣肘,就不必擔心一家獨大了。

中書省負責起草法令,而法令能否實行卻要看門下省的複覈。如果沒有門下的副署,即使是皇帝的詔書也沒有法律效力。門下省甚至還有把原件打回去的權力,叫“封駁”。

中書省和門下省既然有這種制衡關係,爲了提高效率避免封駁,就有了兩省開會的政事堂會議。政事堂後來有了一個更加響亮的新名字,叫中書門下。

尚書省負責執行,其長官是尚書令。但因爲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這個職務就沒人能當了,尚書省的兩位副長官左右僕射就成了最高領導。左右僕射看上去地位高,但如果沒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進而獲得參加政事堂會議的資格,就連宰相也算不上。而很多比左右僕射地位低的官員,一旦獲得了這個頭銜,就也是宰相了。

至此,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改變了。兩種制度都進行了相權的分割,但三公九卿是三權並列,互相不制衡,皇家事務與國家事務不分離。而三省六部則是相權相互制衡。尚書省有行政權無決策權、中書省有決策權無批准權、門下省有批准權無執行權。可以說是各有優劣,沒有誰好誰壞,唐朝只是在隋朝的制度上進步了一點。比漢朝稍微好一點控制力。皇權更加牢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