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版楊家將小說現存有多少?這一版小說有什麼祕密?

明朝版楊家將小說現存有多少?這一版小說有什麼祕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楊家將小說現存多少本?小說有什麼隱藏的祕密?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楊家將小說綜合了史實、野史和民間傳說,使楊家將故事得以定型。現今存世的明代楊家將小說有兩種版本,《全像按鑑演義南北兩宋志傳》和《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兩種版本都出現在萬曆年間(1573-1620年)。

《全像按鑑演義南北兩宋志傳》,由《南宋志傳》和《北宋志傳》兩部分組成,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之前就已成型,共20卷100回。《北宋志傳》是該書的後半部,單獨成書,主要講述楊家將故事。

《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刊印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簡稱《楊家府演義》,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拉長,一直寫到楊家將第五代人物楊懷玉辭官,舉家隱居太行山。

明朝版楊家將小說現存有多少?這一版小說有什麼祕密?

兩種版本前後相差13年,相比較而言,《北宋志傳》流傳更廣,到清代又以《北宋金槍全傳》、《楊家將》、《天門陣演義》等多種名目出現。《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的敘述各有不同,特別是自楊六郎去世之後,故事更是有了明顯的差異。《楊家府演義》包含了楊宗保父子平定儂智高和楊文廣父子征討西番新羅國,內有“十二寡婦徵西”的故事。《北宋志傳》關於楊家將的情節要簡略許多,只有楊宗保與十二寡婦徵西的故事,卻夾雜了宋朝其他人物的不少故事。

“南北宋志傳”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單其名字就充滿了疑問。《南宋志傳》是其前半部,也就是上集,內容從石敬瑭徵蜀開始到曹彬平定江南爲止,講述的是五代及北宋開國的故事。下集《北宋志傳》,以楊家將祖孫三代的英雄故事爲主,從北漢主驅逐忠臣開始,一直到楊宗保平定西夏,講述了發生在太宗、真宗及仁宗三朝的故事。也就是說,《南宋志傳》在前,《北宋志傳》在後,這與歷史上的南北宋之分根本不搭界,爲什麼反而叫了南宋、北宋呢?

南宋、北宋是一個歷史名詞,但宋時人們並不這麼稱呼。宋人自稱“大宋”,金人稱其爲“大宋”或“宋”,沒有南宋北宋之分,南北宋的概念是後人提出來的。

有關“南宋北宋志傳”書名的緣由,各界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南宋志傳》的舊版本叫《五代志傳》,爲了與《北宋志傳》相統一,後來改成了《南宋志傳》。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志傳》所講的宋太祖登基及平定諸國之事,都發生在宋本土和南方,所以叫“南宋”;而《北宋志傳》講的是平定北漢,繼而與遼、西夏征戰,都在宋之北境,所以叫“北宋”。

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曾被周世宗柴榮封爲南宋王,因而以他爲主角的書便被稱爲《南宋志傳》。趙匡胤被封王一事見於《飛龍傳》第52回。

第四種說法是,《南宋志傳》原先的書名,很可能類似於《南宋王趙匡胤志傳》,後人翻刻時並不深究其中之意,簡寫爲《南宋志傳》。而《北宋志傳》的原名可能近似於《楊家將志傳》一類,爲了與《南宋志傳》對應而改成了《北宋志傳》。

不管“南北宋志傳”緣何叫了這樣一個名字,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南宋志傳》與《北宋志傳》在內容上有很大關聯。《南宋志傳》的很多內容取材於《五代史評話》,但也牽涉到楊家將的部分事蹟,因爲楊家是北宋征伐北漢的主要對手。如果只讀《北宋志傳》,有些情節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答案往往要追溯到《南宋志傳》。五郎出家爲僧的故事就是最爲典型的一例。

《北宋志傳》第十七回寫到了楊五郎出家五臺山:

幽州救駕之後,楊家將死傷慘重,五郎有幸衝出重圍,後面喊殺聲不斷。他轉過林邊,一種劫後餘生的淒涼感油然而生,心內一片煩悶,戰場上血肉模糊的場面讓他始終靜不下心來……他突然想起,當日在五臺山,智聰禪師送給他一個小匣子,囑咐他在急難之時打開。如今父親兄弟浴血拼殺不知所蹤,自己又不知該何去何從,確實到了該打開匣子的時候了。

楊五郎頓了頓神,從懷中取出小匣,打開來,發現裏面裝有一把剃刀和一張度牒。他看後頓時明白,立刻將長斧去掉斧柄納入懷中,卸下盔甲戰袍,剃淨鬚髮,徑直奔五臺山出家去了。

看罷這樣一段描述,不由得人產生疑問,楊五郎是如何得到小匣子的,智聰禪師又是誰,他爲什麼單單把小匣子給了五郎?

明朝版楊家將小說現存有多少?這一版小說有什麼祕密? 第2張

這個問題,《北宋志傳》沒有交代,但卻可以在《南宋志傳》找到答案。

當年周世宗親征北漢,遇到了楊業的頑強抵抗,周世宗取勝無望無奈退兵。楊業班師回朝路過五臺山,素聞山上有位高僧智聰禪師,他相術高明,能夠預知未來。

因爲順路,楊業起了前去拜望之心,期望爲自己的幾個兒子透視未來,指點迷津。智聰大師將楊業父子逐一相過之後,沉思良久沒有說話,在楊業的催問之下,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將軍之子都乃當世豪傑,我一介貧僧怎可胡言亂語。”

楊業道:“理貴直言,不管禪師說出什麼來,我們都不會怪罪於你,大師明言便是。”

智聰笑道,“既然令公不怒,那我就直言不諱了,可能對七位將軍多有冒犯……幾位將軍都是忠國勤王之相,只可惜剛質太露,怕是難以善終。”

令公聽後並未當真,拍掌大笑,“大丈夫戰死沙場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相反卻值得驕傲,我怎麼會斤斤計較呢?”

當晚,楊業父子安歇在五臺山。除了五郎,其他幾個孩子都沒有特別的反應,唯有五郎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想起智聰相面之事,不由得心下難安,便偷偷起身到僧房去見智聰。

智聰問他,“將軍深夜不睡,到此有何貴幹?”

五郎說:“今天聽禪師所言,心下甚覺不安。希望大師能指一條活路,大恩大德雖死不忘。”

智聰說:“這是分定之事,貧僧如何救得?”

五郎再三懇求,智聰沉吟半晌才說,“將軍若要脫離患難,除非是遠走高飛,遁跡于山林泉水之間,或許可以免除其禍。”

五郎不明白:“禪師所言極是,只是我父子兄弟一向相隨,如何捨得分開?”

智聰雙手合十:“此乃天機,不可泄漏。”隨後,智聰取過一個小皮匣交給五郎,“平時不要拆開,遇到實在不能化解的急難之事方可打開。裏面有救你之策,千萬不要忘了。”

關於五郎爲何出家,還有不同的說法。京劇有《五郎出家》一戲,稱楊五郎是代趙光義出家。幽州之戰,宋軍大敗,趙光義避難五臺山,許下心願,若能脫難,便不再留戀皇權,即刻出家。羣臣極力勸阻,但又想不出替趙光義還願的辦法,此時楊五郎挺身而出,請求替宋太宗出家。五郎替皇帝出家雖然沒有大郎捨身救主那麼悲壯,但也平添了一層英雄色彩,進一步充實了楊家將英雄事蹟庫。

五郎出家的故事元代就有流傳。元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第三折,長國姑爲救楊六郎,與王樞密展開了脣槍舌劍,內中就提到五郎爲僧。

王樞密說:“想那楊家父子,有甚麼功勞……楊景便也罷,想他父親楊業,沒本事死在陣上,這也是有功勞的?……想他哥哥楊五郎,削髮爲僧,這等怕死,也是有功勞的?”

長國姑回道:“……你道是楊和尚破天陣吃了些虧,卻不道救銅臺是靠着伊誰。他兄弟在沙場上苦爭戰,刀尖上博功績,你還在這說三道四,他家沒的功勞,倒是你有功勞來?”

另一部元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第四折,楊六郎取回父親骸骨,受到遼兵緊追,在五臺山碰見一個莽和尚,雙方各有戒心,神情緊張,不料這和尚卻是五郎。此時遼將韓延壽趕來,眼看一場廝殺就要發生,五郎設計輕而易舉地將他擒獲。

《謝金吾詐拆清風府》與《昊天塔孟良盜骨》流傳甚廣,對楊家將故事的形成有着深遠的影響。南宋藝人也說唱“五郎爲僧”,但內容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想必應該與元雜劇一脈相承。有關五郎爲僧的傳說,出家並不是最後的結局。在宋遼對峙的一些關鍵時刻,若楊家將遇到無法破解的難題,都還需要五郎出山施以援手。

更具戲劇性的是,五郎雖然出家,卻還率有五百和尚兵,成了不在編的楊家將,屢助大宋破遼,特別是大破天門陣,五郎功不可沒。

唐代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說法,宋代也有五臺山和尚與官兵交往的記載,《宋史·馮行已傳》就曾提到五臺山寺“調廂兵義勇繕葺”之事,不過這些記載都跟楊五郎扯不上什麼關係。

在楊家衆兄弟中,五郎是獨具特色的,其他兄弟個個使槍,他卻使一把長斧。

五郎出家似乎合情合理,真假難辨,但若跳出故事傳說,放到整個歷史大背景來看,就知道完全是虛構。《宋史》記載,楊業有七子,能上戰場徵殺的不過是延玉和延昭兩人,其餘六子都沒有徵戰疆場的記錄。楊五郎在楊業戰死之後,受到了朝廷的封賞,蔭恩爲殿直,根本沒有出家。“五郎爲僧”的故事再一次表明,楊家將故事已遊離於歷史事實,趨向於文學創作。

儘管五郎出家純系子虛烏有,但還是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史學家,願意相信這樣的故事是事實,並且對此進行了不斷的附會,明清兩代這種風氣尤甚。

明代鄭若曾編著的《籌海圖編》,卷十一《僧兵》中講:“五臺之槍,本之楊氏,世所謂楊家槍是也。以五臺山僧善楊家槍,擬調徵倭寇”。《籌海圖編》是籌劃沿海防務的專著,其論述海防、日本諸事多系作者耳聞目睹,是研究明代抗倭戰爭的重要文獻。但若說五臺山曾有楊家槍法,那還真無法考證是真是假了。

清朝人的聯想力更爲豐富,光緒年間修訂的《山西通志》稱,五臺山北有太平興國寺,寺內的主持即爲楊五郎之師。這座寺賜建於太平興國七年,也就是太宗兵敗的第二年。寺內西院供楊五郎像,像旁有五郎所用的鐵棍,重八十一斤。寺廟所在的溝叫五郎溝,廟外有五郎閱兵臺。這些遺蹟在“文革”時被剷除,人們只能在歷史記載中窺見一二。

五臺山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塊聖地,山上的寺廟讓人崇拜有加,那裏是祭神的好去處。《北宋志傳》講,宋太宗爲圓先帝遺願,執意到五臺山進香,才落入遼人的圈套。五臺山的景色很美,套用書中的原話:“果然一座好山,前探幽州,後接太原,端然限界中聳出一奇峯,層巒疊翠,萬峯在目。”

宋時五臺山屬遼國地盤,趙光義要想在五臺山還願恐怕很難成行。所以歷史上,明確記載先帝許願五臺山、帝王駕臨五臺山的,都是在元代而非宋代。如此看來,五郎在元代被設計爲五臺山出家絕非偶然。

與楊家其他兄弟的故事相仿,歷史上雖然沒有五郎出家的記載,但卻有厭倦紅塵、意欲出家的宋朝士大夫,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可以算作五郎出家的故事原型。

宋史《查道傳》中有載:查道“遊五臺,將落髮爲僧”。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人,是個有名的孝子。他從小不苟言笑,好學多思,未冠之年就以學業聞名。有一次他的母親病了,無意中說到想吃鱖魚羹,查道牢記於心。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市場上根本沒有鱖魚可賣。

查道跑到河邊,鑿開冰塊,邊哭邊祈禱邊捉魚,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終於捕到一條鱖魚。查道對母親的感情很深,在母親治病的過程中,爲了表示虔誠,他刺破手臂,用血書寫佛經。也許是愛讓蒼天動了心,母親的病終於有所好轉。

又過了幾年,母親年老去世,查道傷心已極,對追求功名失去興趣。有一次,他巡遊到五臺山,發現這是一塊難得的聖地,便準備在那裏落髮爲僧。一天晚上,大雨瓢潑,雷聲震天,一道閃電過後,廊上的一根支柱被擊斷,查道剛好坐在那根柱子之下,但他面無懼色,不爲所動。寺僧大爲驚異,視之爲天人,紛紛勸他出仕爲官,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幹。

明朝版楊家將小說現存有多少?這一版小說有什麼祕密? 第3張

端拱初(988年),查道參加科舉,高中進士,後來受到寇準等人的賞識和推薦,名揚四海。查道與楊五郎、楊六郎爲同一時代人,他將要“落髮爲僧”之處,正是傳說中楊五郎出家的地方。世人對楊家將和五臺山都敬意頗深,兩種情愫疊加起來,使得人們對楊家將與五臺山產生了某種聯想,查道的故事正好爲小說家行了方便。

楊家將小說把前朝零散、片斷的故事系統了起來,還附會了大量名人故事、奇聞逸事,集百家之事,安於楊家將一身。這正是楊家將小說吸引人的所在,也是得以興盛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風靡之前,明代就已出現了相當流行的完整版本。《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都提到了這一點。《北宋志傳》編輯整理者熊大木稱,該書是收集《楊家府》等傳,再參入史鑑年月等編寫而成。所謂“參入史鑑年月”,就是在每卷前面按正史添加歷史編年。

《楊家府演義》第四回,五郎用降龍棒把蕭天佐打得露出原形,接着有一段按語:

舊小說天佐現出本相,被五郎砍爲兩段,其頭飛落黃瓊城,化爲人,後稱火離國王;其尾飛落鐵林洞,化爲人,後作河口軍師,復大亂中國。

《北宋志傳》第三十八回:

舊小說天左頭截飛落黃州城,後稱火離國王;尾截飛到鐵林洞,後作河口軍師,又亂中國,不提。

從兩部書描述的情形看,他們所提及的“舊小說”內容相仿,很可能是同一部書。《楊家府演義》與《北宋志傳》都深受舊小說的影響,又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有所發展和創編。

無獨有偶,明人葉盛在他的《水東日記》中有載,當時南方的私人書坊流行過一部叫做《楊六使》的長篇小說。葉盛是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的進士,他所提到的這部書,比現今存世的楊家將小說要早一百多年。

熊大木所稱的《楊家府》與葉盛所言的《楊六使》是否爲同一部書已無從考證,因爲它們都沒能流傳下來,好像突然間就從人間蒸發了,這究竟是爲什麼?還有,《北宋志傳》給人的感覺是拼湊的痕跡太重,前八回與楊家將無關,講的都是呼家將的故事,後面又有高懷德、趙普、宋琪、曹彬等人之事,似乎有心把楊家將故事加工成北宋演義。

另外,明代楊家將小說較之以前的楊家將故事,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妖魔鬼怪盛行。

元代及明初,楊家將人物塑造基本上都是寫實的,到了明代中後期,冒出大量神怪內容,從寫實到神魔,風格變化可謂大矣。著名史學家餘嘉錫先生曾經感嘆,楊家將小說“自大破天門陣以下,牛鬼蛇神,無理取鬧,閱之令人作三日嘔”。

這種說法雖然稍顯極端,但卻是對楊家將小說荒誕色彩的客觀評價。元明戲曲中的楊家將故事,神怪色彩很少出現。《昊天塔》中有楊業託夢的情節,但尚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破天門陣》一戲,雖然也是妖道設陣,但重點渲染的是天門陣如何神祕莫測,陣中有陣、陣中套陣,楊六郎及其屬下二十四使是破陣的主力,宋軍取勝靠的是人力而不是神力,沒有太多的神怪、巫術。

在明小說中,破天門完全變了味道,神魔色彩相當濃重,人只是某種道具,根本無法左右局勢,一切都要仰仗神仙鬼怪鬥法。明代中期的《東遊記》也講到了天門陣,一些情節雷同。至於破天門陣之後的故事,更是邪乎得離譜,兩軍交戰,取勝之道不再是將軍自身的武藝、膽識和謀略,而全靠法術與魔法克敵。這似乎是一種倒退,但卻迎合了明代的政治與現實需要。

“巫術”對現代人來說是個並不怎麼光彩的詞彙,但在中國古代,它對政治、軍事、文化以及人們思維方式的影響非常深刻。《山海經》、漢魏六朝的志怪小說以及唐代傳奇,無一例外地都有巫術出現。明代小說也深受影響,神妖內容不時出現,《西遊記》自不必說,“三國”和“水滸”也不能脫俗,都有不同程度的神怪內容。

明朝版楊家將小說現存有多少?這一版小說有什麼祕密? 第4張

明代楊家將小說也是巫術風行,戰爭不再是凡人的鬥爭,將軍們若想贏得勝利,不會巫術是萬萬不行的。楊文廣、楊宣娘與敵鬥爭,幾乎每次都要依靠巫術取勝,巫術成爲克敵制勝的不二手段。取材於元代戲曲和民間傳說的楊家將故事,到了明代演變成神魔小說、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混合物。

木桂英的出現,楊文廣的故事,十二寡婦徵西,其表現手法與《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類似。第四十五回,宣娘撒米成兵截敵去路;第五十五回,楊門女將與八臂鬼王鬥法,鬼王黔驢技窮,戰敗被擒,最後被打回原形,卻原來是一隻偷吃了仙丹的螃蟹精。

古人認爲,人間的重要人物與天上的星辰是對應的,星象變化預示着人間的重大事件,這也是巫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北宋志傳》第25回,五郎觀星象,“見將星明朗,正照於雙龍谷”,所以知六郎尚在。兩部楊家將小說都講到了八王患病,寇準請華真人爲八王向北鬥祈壽之事。《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類似情節,諸葛亮爲延長壽命而向北鬥祈禳,不料被魏延將本命燈踏滅,功敗垂成。

除了神怪、巫術,楊家將小說還充斥了大量的宗教宿命色彩。楊六郎是白虎託生,追隨六郎的嶽勝、焦贊發現了此中的奧祕,將其視爲神人而終生追隨。

不僅如此,《北宋志傳》很有一些地方題不達意,比如第一回前有首古風:“仁宗統御昇平盛,蠻王智高兵寇境;楊府俊英文廣出,旌旗直指鹹命歸。更有姨娘法術奇,炎月瑞雪降龍池”,但正文卻沒有詩中提及的這些內容。也就是說,《北宋志傳》把一些情節刪除了,但又沒有很好地修訂,不能自圓其說,這看起來是破綻,卻爲解讀歷史真實提供了線索。

明朝人郎英對熊大木所在的建陽書坊有如下評價:

“凡遇各省好書價高,即便翻刻,卷數目錄相同,而篇中多所減去,使人不知,故一部止貨半部之價,人爭購之”,“板紙最濫惡”,“品最下,而值最廉”。

郎英的記載,部分解釋了《北宋志傳》爲何情節缺失、前後不一的原因。熊大木的建陽書坊有點類似現在的盜版基地,在商業利益驅動之下,他們把一部書分爲兩部,省卻中間很多情節,不爲別的,只爲降低成本,多賺點錢。

商業利益固然可以解釋《北宋志傳》爲什麼要刪除一些故事,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再深一步講,既然明初就有楊家將的完整版本,爲什麼只有萬曆年間的保存了下來,是什麼原因讓之前的版本突然失傳了呢?明小說爲什麼妖魔鬼怪成風,風格突然發生那麼大的變化?這裏面有些什麼蹊蹺原因?是有意還是無意,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天災還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