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元璋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分別是哪15個?

朱元璋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分別是哪15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朱元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已近遲暮的明太祖朱元璋修訂了自己之前訓誡子孫的《祖訓錄》,改名《皇明祖訓》,這本書中,一世豪傑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立下了這麼一個規矩: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

這是哪十五個“不徵之國”呢?分別是:朝鮮、日本、大琉球(琉球國,1879年被日本吞併)、小琉球(臺灣島上原住民)、安南(越南)、真臘(柬埔寨)、占城(越南中南部國家,17世紀被越南滅亡)、蘇門答剌(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洋國(印度沿海小國)、爪哇、暹羅(泰國)、湓亨國(今馬來半島)、白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文萊)。

朱元璋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分別是哪15個?

朱元璋看起來並不太希望自己的子孫和這些國家陷入糾紛,這是爲什麼呢?《祖訓錄》是這麼說的: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爲不祥。彼既不爲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逼近中國西北,世爲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大體就是說,這些國家離中土很遠,而且不算富裕,打下來既得不到好處,而且也無法管理,他們如果騷擾,那我們狠狠教訓一下就行,如果沒什麼事兒,就別招惹他們了,空耗國力,現在重要的是北方的蒙古問題,要注意這個邊患!

也就是說,朱元璋的看法是,明朝對外應該集中解決蒙古殘餘勢力的問題,對內的問題應該是努力恢復經濟,發展生產,至於其他國家,不應該無事生非。那麼,這是反映了明初保守、和平的國策嗎?

這麼理解沒問題,但是!務必還要注意一點,這個政策並不是明朝對外的文告,朱元璋寫這個只是爲了指導自家的子孫,對外可從來沒有公佈過,也就是說明朝對外可沒有這個承諾!

而且,明初雖然確實不太希望像元朝一樣到處惹事生非,但是維護自家利益可毫不含糊,比如朝鮮,因爲和明朝在東北(元朝的遼陽行省)爭奪女真勢力的主導權,就被明太祖以很嚴厲的方式震懾。

朱元璋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分別是哪15個? 第2張

對於日本更是如此,因爲倭寇問題嚴重,朱元璋直接給當時日本南朝懷良親王寫信,表示:你再不給我好好管這個事兒,我就要去揍你了!

可以想象,如果這些國家真的不安分,嚴重挑釁明朝利益,朱元璋很可能是會真的出手的!

所以說,朱元璋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朱元璋真正想做的,是恢復傳統的以中原帝國爲核心的宗藩秩序,唐朝國力極盛之時,毫無疑問是東亞的至尊,有了“天可汗”體系,然而唐亡後,中國陷入混亂,而下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則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元朝四處征伐,雖然有赫赫武功,卻也嚴重惡化了對外關係。

朱元璋設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分別是哪15個? 第3張

元朝的統治對於傳統的東亞秩序確實是個巨大的破壞

而且,元朝的對外征討,實際上也並不能說是順利,對越南、對緬甸和對日本的征討,元朝均未竟全功,反而損耗大量國力。元朝之前,最爲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四處惹事,也是搞得民窮財盡。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必須好好想一想,到處對外打仗到底劃不划算。既然已經證明了,這種方式不可行,那麼“懷柔遠人”,建立一套穩固的宗藩體系,才更符合明朝的國家利益,而且這種策略也更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做“天下共主”,“復漢官之威儀”比做“天下霸主”要好的多。

但是,這只是內部方針,在沒有穩固對外關係時,當然不能對外公佈,以輕易給鄰國口實。而且,朱元璋對於政治倫理非常看重,朝鮮太祖李成桂,越南陳叔明都因爲篡政受到明太祖的強烈斥責,明朝甚至拒絕冊封。如果單純從實際利益來看,這是很矛盾的做法:明朝既然希望專心經營內政,對付蒙古,不希望和鄰國無事生非,那爲何要對於鄰國的內政指手畫腳呢?更何況,李成桂和陳叔明對於明朝還是很謙恭的。

這就是一個政治權威的問題,明朝希望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竄政”,“弒君”在東亞傳統政治倫理中屬於性質非常惡劣的行爲,明朝認爲自己有責任“主持公道”。

總體來說,明初這一政策是成功的,這的確一定程度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威望,明太祖執政期間並未有派軍征討任何一地。然而,朱棣當政的時候,卻進行了南征安南的行動,這次出兵最初可以說是有正當性的:爲越南陳朝主持公道,結束胡朝的胡作非爲。也受到越南人的歡迎,然而之後朱棣卻變卦了,直接吞併了安南,這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明朝陷入泥潭二十年,最後被越南義軍擊敗而狼狽撤離。此時,朱棣已經逝世了,如果朱棣九泉之下知道此事,不知是否會悔恨自己沒有接受自己父親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