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清朝正史編寫這麼緩慢?編寫清史有多困難?

爲何清朝正史編寫這麼緩慢?編寫清史有多困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中國曆來有易代修史的傳統。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清史館曾花十餘年時間編修《清史稿》,不過該書是未定稿,也因訛誤較多而遭到了很多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董必武就曾向中央提出重新編修清史的建議,但因當時沒有足夠條件而未能正式開展。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清朝歷史記載又是從哪來的?

爲何清朝正史編寫這麼緩慢?編寫清史有多困難?

其中一方面來自於《清實錄》,也就是《大清歷朝實錄》。是由歷朝的史官,記載皇帝舉止言行、奏摺、上諭、各地經濟、軍事、政治等等內容的一系列記錄。還有一些地方誌,包括省級、縣級、甚至於某寺廟,比如靈隱寺志等組成。再有就是一些文人寫的書籍了,清代文人寫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修《藝文志》時,光書名就列了幾十萬字。當然還有很多國外記錄清朝的歷史,畢竟隨着交通和通訊的發達,尤其晚清,不管是戰爭還是貿易,都會有部分史料記錄到外國人的書籍中。

那麼,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了,爲什麼正史還沒有編寫完成呢?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上任後的第三年就要給清朝編史,但一直沒有正式成書,原因有二:

一是,之前的朝代編寫史書,大都設立國史館,設一個總管,配很多史官和記錄員。由總管統一協調指揮,這樣才能保證史書的統一性,然而民國時候編史,是各位學者在家裏編的。這樣就造成了大量重複,以及零散,不統一的狀況出現。且各位學者的學識水平又不統一,所有的稿件湊在一起,內容參差不齊,並不完整。

二是,由於清史稿並沒有完成,且存在人爲的美化清朝情況,後來的南京民國政府也想修書,奈何國家不穩定,戰亂不斷,最終未能實現。

就這樣,民國三十八年,也沒有把清史編出來,只完成了一部草稿,名之《清史稿》。

爲何清朝正史編寫這麼緩慢?編寫清史有多困難? 第2張

編寫清史有多困難?

首先,清朝的史料實在是太多了,除了國內的,還有國外的,除了漢文的,還有滿文的,除了宮廷的,還有地方的,數不勝數。一方面要全部整理出來,另一方面還得判斷真假,篩選內容,單舉一個類別,比如《清代詩文集彙編》,一間屋子不一定擺得下。

其次,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且是文言文,現在編史書再用文言文,一方面不太合適。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再找會用文言文編史書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文言文幾個字就能表達清楚的內容,用白話文要寫滿滿一大段,別說編清史了,就算是翻譯明史,字數也會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

這樣就導致,清史的編寫,字數太多,而且是越寫越多。導致清史編到一半後,又開始壓縮字數,弄得白話不白話,文言不文言,這整體的統一無疑增加了大量時間。

除了工作量巨大以外,客觀嚴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民國時期沒有編寫完成,跟遺老遺少還存在有關。有些事情需要蓋棺才能定論,這也是很多前朝史往往歷經百年才能編好的原因所在。

好在2002年清史編纂委員會成立之後開始了新《清史》體裁體例的研究工作,到2004年爲止大體確定了全書的總體框架。新《清史》由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五大部分組成,共92卷、3000餘萬字。全書採用將《二十四史》經典體例與目前國際通用的章節體相結合的"新綜合"體進行編寫,其中通紀部分採用章節體,其餘部分採用傳統體例。

《通紀》是全書的核心,分清建立、入關、康熙之治雍正改革、乾隆統一中國、清朝中衰、外國侵略和農民戰爭、清自強運動、最後衰亡等各卷,描述清朝300年的盛衰史。《典志》描述清朝典章制度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具體包括天文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農業、手工業、商業、外貿、交通、財政、學術、西學、詩文小說、戲曲書畫等。《傳記》部分分爲22卷,包括清朝3000餘位不同階級、領域的代表人物的傳記。《史表》包括"三十一表"(實際包含35種表),在《清史稿》14種表(除《外戚表》)以外,又新設21種表。《圖錄》則是《清史》的重要創新之一,分輿地、生產、商貿外貿、軍事、民俗、建築、藝術、宗教、肖像十大類,收錄各種歷史地圖、繪畫、文物圖片以及歷史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