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皇帝爲後人做了哪些貢獻?除了推動民族大融合之外還做了什麼

清朝皇帝爲後人做了哪些貢獻?除了推動民族大融合之外還做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到清朝,很多華夏兒女必定憤懣不已。作爲一箇中原大地之外的遊牧民族,在依靠武力征服了中原漢人的土地之後,思想上大興“文字獄”,推行“奴化”教育;統治方式極其野蠻,在入主中原之後,強推“剃髮令”,爲此製造了一個個恐怖的“屠城”案件——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等。

當然最讓後人爲之詬病的還屬滿清統治者目光短淺、夜郎自大,沉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能自拔,對外交流上大搞閉關鎖國,使得原本躋身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在世界工業革命浪潮中嚴重落伍,爲之後近代歷史的屈辱開啓埋下了伏筆。

清朝皇帝爲後人做了哪些貢獻?除了推動民族大融合之外還做了什麼

當然作爲一個國祚時長長達近三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從1644年明朝滅亡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共歷268年,若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則歷時296年),清朝的存在並非一無是處,不僅如此,反倒還有令人肯定之處。從目前來看,清朝的貢獻,這兩點至少是無爭議的。

1,奠定了今日中國之版圖。中國古代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制集權國家開始,至1912年清朝末帝宣統下詔退位,共歷經2133年。在這兩千多年的浩瀚歷史當中,雖然上演了諸多封建王朝上臺、謝幕的重頭戲碼,並且誕生出了諸如秦朝、漢朝、唐朝、元朝、明朝這樣的大一統王朝,但比較它們的國土面積則會發現,雖然同屬“大一統”,但國土面積卻差異巨大,而清朝1316萬平方公里(1759年)的面積絕對位列第一梯度,甚至直逼排名第一位的元朝。

比如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面積也只不過340萬平方公里,只是清朝的一個零頭;而後世名聲非常響亮的強漢,國土面積也不過爲600萬,只佔清朝時期的一半;至於“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讓人扼腕嘆息不止的明朝,全盛時期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較清朝少了23%。

最爲關鍵的是:隨着永樂盛世的謝幕,明朝後期國土面積縮水嚴重,東北邊界由開始的日本海、外興安嶺縮至遼河流域,北部邊界則由陰山撤至明長城以內,西部邊界由新疆哈密退守嘉峪關,也即明朝後期新疆也不再屬於明朝版圖,西南邊界由緬甸退至雲南境內。衆所周知,當今國際上對於領土的認定,很多時候都以古爲依據,如果依照明朝的疆域來評定,是不是將釋放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反觀清朝則大爲不同,不僅國土面積非常龐大,而且將新疆和西藏正式納入版圖,從法理上使得它們正式歸爲中華民族之一部分,這顯然有利於現今中國版圖的奠定。

2,爲現代貢獻了大量清宮劇。雖然這一點“貢獻”着實上不了檯面,但確實屬於不爭的事實。現今打開電視,映入眼簾的十之八九是清宮劇,而且其中不乏優秀作品,如《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導演在拍攝女人愛看的後宮爭鬥劇時,往往喜歡以清朝爲背景。

對於爲何現代導演喜好清宮劇的原因,網上討論着實頗多。個人以爲,清宮劇之所以大行其道、熱度不減,一方面是因爲清朝距離我們較近,有更加詳實的素材可供參考,有的甚至還留有彩色照片,這在全面復原清朝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物形象、場景佈置方面十分便利。

清朝皇帝爲後人做了哪些貢獻?除了推動民族大融合之外還做了什麼 第2張

另一方面,則是清朝作爲封建集權特色極爲顯著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峯,因此皇帝在捍衛國家、打擊敵人方面的作用效果則極爲顯著,很適合於現代劇中所需要的個人英雄主義主題的弘揚;而明朝則因爲內閣制度的存在,皇帝的存在感不強而且昏君較多,不利於在熒幕上樹立一個偉岸、英明的一國之君形象以迎合現代人心中的救世主情結。另外尤爲關鍵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作爲一代情種,不僅守着60年的乾隆盛世可以大吹大擂一把,而且其生性風流、處處留香的個人特質使得其爲現代言情劇所青睞。

除卻這兩點無爭議的貢獻外,個人以爲清朝的這第三點貢獻不能忽視,必須予以充分肯定,這便是清朝對民族大融合的貢獻。

雖然漢人爲主體的中原人士在推動文化的繁榮和技術的進步方面有着先天的優勢,因此我們才能看到科學技術領先的朝代往往都是漢人朝廷,如宋朝、明朝。甚至擔負起晚晴中興重任、推動晚清洋務運動的也是漢人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以儒家爲主體的中原文化在民族政策方面是“狹隘”的。

3,中原文化中“狹隘”的民族政策——“華夷之辯”

作爲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由於奉行周禮中的等級制度,並且其劃分的依據便是“血緣關係”,也即人與人之間是不能平等共事、和平共處,因爲血緣的不同註定就會有家人和外人之分。將其在中華大地上進行推廣,則因爲地緣關係、生活習俗的不同也可以分成同族和異族。這便是“華夷之辯”,即按照血緣、地緣和衣飾禮儀這三大標準,進行華夏與蠻夷的區分。《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清朝皇帝爲後人做了哪些貢獻?除了推動民族大融合之外還做了什麼 第3張

也正是因爲中原人士自周朝開始,便有了“華夷之辯”的強烈思想,故而我們纔會在史書上看到非中原人士的邊塞少數民族,往往冠之以“蠻、夷、戎、狄、胡”這樣的稱呼。這些稱呼不僅表示邊塞少數民族毫無禮儀之風、服章之美,更是對其處於原始未開化之狀態的深深鄙視,並且“胡”的本意即爲外族人、外國人。也正是因爲對邊塞少數民族有這樣的成見和外族劃分,故而“非我族類者,其心必異”便成爲了中原漢人的主流口號,因此大凡中原漢人建立的王朝,基本都會有兩個共同特徵:

(1)與胡人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

(2)修築長城抵禦胡人入關

而清朝由於本身屬於少數民族,在憑藉較少的兵力“僥倖”奪得了漢人的江山後,爲了害怕滿清統治終止失去,一方面在拼命學習中原漢人文化,保護明十三陵、提出“滿漢一家”政策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則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如滿蒙一家、滿藏一家。

清朝皇帝爲後人做了哪些貢獻?除了推動民族大融合之外還做了什麼 第4張

這不僅是口頭上說說則已,而是拿出行動,例如順治九年,達賴五世提出在歸化城覲見,希望順治皇帝親自迎接。孝莊、索尼、鰲拜等滿清貴族認爲滿藏一家,順治帝應當親自迎接,但漢臣卻認爲“皇帝爲天下之主”,不應屈尊前往。從這個例子中便可窺見:深受中原傳統文化洗禮的漢臣心中一直有着無法實現相互尊重的等級觀念,在與人交往中總要分個“親疏尊卑”,這顯然是“華夷之辯”的狹隘思想在作怪。

也正是因爲滿清統治者大力倡導“滿漢一家”、“滿蒙一家”、“滿藏一家”等民族平等政策,推動了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大融合,故而在乾隆年間,中國作爲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包含了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綜上所述,清朝的貢獻,除了無爭議的兩點:奠定了今日中國之版圖、貢獻了大量清宮劇,還有這第三點必須充分肯定,這便是推動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