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大風起兮雲飛揚飛。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 《大風歌》

在所有的開國君主當中,要數最沒有能力的話,劉邦應當是當仁不讓穩坐第一把交椅。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縱觀整個秦末紛爭,劉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僅僅只是領導而已,不論是從戰爭戰術還是謀略治理,劉邦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成績。可是就是這樣一位能力並不出衆的流氓,最終卻打敗項羽和其他六國貴族成功,走向了權力的巔峯。對於身無所長卻最終成爲天下至尊,劉邦自己也是十分的高興,不過他的這種高興卻透露出一種小人得志的意味。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在劉邦登基之後,大封羣臣之時,他曾經親自說到,論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論出謀劃策,他不如張良,論安邦治國,他不如蕭何。想必當劉邦說出這句話時,必然是嘲諷之中又帶着一絲絲的自信,天下之中,無出其右的三個人才都被劉邦網羅在了自己的賬下,併爲他所用,這是何等的豪邁。

可惜的是,在劉邦成功登基之後,他開始對自己這些昔日的兄弟,大舉屠刀。漢朝建立之後,國勢馭勝,國家太平,只需要沿用着蕭何所訂立的規矩,繼續執行下去便可保無虞。這也是劉邦爲什麼在殺功臣之時有恃無恐的原因。這些兄弟在劉邦與項羽並爭天下之時,尚有利用的價值。在項羽死後,天下歸一,他們的存在,也就成爲了劉邦獨攬大權的障礙。

不過,既然有能力安邦治國的人都遭受到了劉邦的打壓,那麼,劉邦是怎樣通過制度的手段,來實現漢朝的治理與平穩發展的呢?

實際上,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秦朝的制度。這也是爲何劉邦能夠在沒有這些能臣的輔佐之下,依然能夠保持大漢和平的原因。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地方面。

一、禮儀之中,明尊卑有序

在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奪得天下之後,劉邦便開始正式成爲皇帝。不過劉邦與之前的皇帝有很大的不同,劉邦的皇帝並不是繼承而來,而是靠與自己的兄弟拼力抗爭而來。在劉邦尚未發跡之時,這些兄弟便就跟隨着劉邦。可以說,他們一直跟隨着劉邦,從來都不曾背叛過。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第2張

雖然這些兄弟能夠給劉邦帶來極大的安全感,但是卻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兄弟之間只論情義,不論君臣。

在劉邦正式建立漢朝以後,這些往日的兄弟依然我行我素,不聽朝中大臣的勸阻,飲酒放縱,甚至在沒有戰爭的時候,還會親自拿着武器,相互爭鬥

要知道在劉邦正式成爲皇帝之後,他給一直跟隨自己的兄弟,通通都封了侯爵。這些人要麼成爲手握軍權的大臣,要麼成爲主政一方的官吏,大漢朝成高官政要盡是如此這般的粗鄙不堪,這讓劉邦感覺十分的難堪。

面對着朝堂之上的混亂景象,這時有一個人就站了出來,他就是秦朝的博士叔孫通,秦朝雖然滅亡,但是叔孫通卻在劉邦的漢朝成爲了官員。他告訴劉邦,朝堂之中之所以如此的無序混亂,這主要是因爲沒有禮儀的制約,而他叔孫通可以帶領一些儒生幫助劉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朝廷禮儀制度,從而幫助劉邦解決這種尷尬的困境。此時,劉邦半信半疑,但還是決定讓叔孫通去辦這件事情。

後來,經過叔孫通和他所率領的盧生的努力,漢朝的禮儀制度正式建立起來。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第3張

而劉邦在解決了混亂的朝堂之後,他看見百官畢恭畢敬地對自己施禮,再也沒有以前那種市井的模樣。他十分的高興,不由得感慨到,他劉邦直到有了叔孫通的禮儀,才真正知道了成爲皇帝的好處以及當一個皇帝真真正正的威嚴。而劉邦所採用的禮儀。很大程度上正是秦國以前的制度。

二、儒學之內,治國安邦

在文化領域,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後,大力進行文化統一,實行相同的文字,這也就是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而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同樣繼承了秦朝尚未完成的文化統一事業。

在這之中重用儒術儒生,便是最爲鮮明的特點。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他依靠的是商鞅變法,所實行的獎勵軍功與農耕的制度,這對於兼併戰爭來說,是極其行之有效的一種政策。

可是,當天下平定之後,軍功無處獲得,六國的子民轉眼變成了秦朝的子民,秦國百姓與其他六國百姓之間的區別就此消失,再想要通過土地兼併戰爭來鼓勵人民進行農耕已經是不可能了,因爲六國的土地上已經有了六國的人民在進行耕種,再也不可能像六國存在之時的那樣,或是將其土地上的百姓全部驅除,或屠殺殆盡,從而獲得土地獎賞給那些懷有軍功的將士。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第4張

實際上,劉邦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不過他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那就是重用儒生,從而使得百姓又有了一種全新的上升通道。只要有上升通道,不管其中是多麼的狹窄,人們都會緊盯這樣一條通道去努力,而不會懷疑這條通道有多麼的不公平。這便是劉邦的馭國之策,而這種思想上的一統,正是秦朝法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三、地方制度,郡國並存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他面臨着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那邊是內有軍功集團的強大威懾。有呂氏外戚的威脅。對於此劉邦必須從政治上進行創新,從而形成一種穩定的三足鼎立模式,這樣才能使得劉邦的皇位鞏固,皇權永享。

爲此,劉邦精心設計了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的政治制度。郡縣制是繼承秦朝而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將原來六國的土地,全部都劃爲郡縣,親自指派官吏進行管理,不再像原來的周王朝那樣進行分封。極大的加強了皇帝的權利,但是卻也造成了皇權拱衛的難題。

而劉邦則將秦朝的郡縣制與秦朝之前周王朝的分封制並行使用。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十分天才的想法,雖然以現在的目光來看劉邦算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劉邦分封的同姓王國,很好的保障了漢朝建立初期的穩定。

四、土地經濟,授田百姓

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以農耕爲主,土地是農耕社會必不可少的生產條件之一。

劉邦用“秦制”而不用“秦政”,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第5張

關於可以耕種的土地來源大致可以分爲兩種:第一種是通過開荒所得。這種土地的得到,需要人民進行比較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是,卻能夠讓土地得到實實在在的擴展,這種方式是土地數量的增加。

第二種獲得土地的方式,那便是土地兼併戰爭。既通過掠奪其他國家或者是敵對勢力的領土來完成土地的擴張,這種土地只是女人有土地的重新分配而已,並沒有新增加的土地。

經過秦末羣雄紛爭,百姓流離失所,此時的漢代朝廷也就掌握了大量的無主荒地。這也就爲漢代實行授田,準備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所謂的授田就是將土地授予人民,授田的目的是讓人民對這些土地進行耕種,從而使老百姓獲得糧食,使國家獲得稅收。

其實,這種授田的行爲在晉朝時期便有,但是當時的授田,實行並不徹底,劉邦即位以後便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授田。

小結

對於劉邦這樣一位流氓皇帝來說,治理天下,他確實沒花什麼力氣。在他消除掉那些功臣能成臣之後,他僅僅依靠繼承秦國留下的制度,並將之真正施行,就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漢朝建立之初的穩定,這是一種大智慧的表現。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秦朝的滅亡,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能夠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便進行這些方面的轉變,說不定秦朝也能夠流傳三百餘年,那個時候就沒有劉邦什麼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