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袁枚爲何歸隱?袁枚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袁枚爲何歸隱?袁枚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話說清代文學大家袁枚,著作如山,名滿天下,“五侯爲之傾倒,走卒識其姓名,文采風流,論者推爲昭代第一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716年,袁枚出生於浙江錢塘縣,祖輩和父輩,都只是州府的低等幕僚,卑微勞碌,貧困潦倒。好在這樣的家庭,從未丟棄過書本。良好的家風家教,讓袁枚“幼有異稟“,且”愛書如命“。但身處官場,要想站穩腳跟,繼而平步青雲,不能僅靠政績和民心,還得遵守縟節繁文,學會溜鬚奉迎。這讓天性自由、隨性放達的袁枚很不適應,“書銜筆慣字難小,學跪膝忙時有聲”,久而久之,便心生倦意,“不以吏能自喜”,終於在1749年,袁枚以父喪守孝爲由,辭去了官職,離開了體制。

袁枚爲何歸隱?袁枚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母,34歲的他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隨園乃康熙織造隋公之園,廢棄已久,破敗零落,袁枚出資購置,易“隋”爲“隨”,起名“隨園”。袁枚辭官後對隨園“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將它建成一個集山水人文景觀於一體、清幽迷人、著名一時的私家園林,吸引四方詩人來此聚集。並以養病爲由入住此前所購的小倉山隨園,築室定居,自此始了悠閒的歸隱生活,世稱隨園先生。歸隱後,袁枚成爲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再無任何顧忌和羈絆。他如魚得水,創作了大量表現自我性情的詩篇,並廣納弟子,出資刊刻詩集,成爲乾嘉詩壇赫赫有名的詩壇將領,引領一代詩風。

得隨園後,袁枚十分喜愛,先後寫下《隨園記》、《隨園後記》、《隨園三記》以及《隨園雜興》等十一首散文和詩歌,表現他生活在隨園中閒適輕鬆的愜意,揭示了歸隱後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從34歲至82歲去世近五十年的時間裏,除了初隱三年後因經濟原因短暫出仕,大部分時間市隱於隨園,讀書、創作、會友、授業、漫遊,在平靜清幽的環境中,追求恬淡、適我的生活情趣。一時間,隨園成了文人雅士賞花觀燈、飲酒賦詩的絕佳場所,名氣大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詔求遺書,袁枚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於清廷,並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袁枚爲何歸隱?袁枚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第2張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歲的袁枚應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的從弟袁樹邀請赴嶺南,後經陽朔、桂林、興安、全州等地北返。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歲的袁枚,受沭陽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曾趨前30裏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衆,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他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