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中秋節是在北宋才正式確立爲每年的八月十五,但爲什麼唐朝就已經開始過中秋了呢?其實要去探究中秋節的根源,在周朝時期便有相關記載。所以說中秋節的來歷非常久遠,只是到了宋朝才明確定了一個日子叫中秋,之前的人們還是看月亮來過中秋節的。唐朝和宋朝有很多詩詞都有描寫到中秋節,中秋是月亮最圓的一天,古人對於月亮的想象更是無窮無盡,這種好奇之心可能纔是古人對中秋最大的紀念。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在密州任上,也就是今山東諸城,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前小序述及創作緣起:“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歷來,人們諳熟於詞中名句,激賞其對宇宙人生的追問、思考和超然脫俗的心態,但卻對蘇軾提到的歡飲達旦、大醉,以及懷念子由,可能無更多深細關注。其實,蘇軾的這首詞,是在宋代中秋節之親朋相攜而遊、玩月與飲新酒等中秋習俗的背景下寫就的,猶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受重九登高、佩茱萸習俗感召,記錄其事,發抒性情。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大約是因爲仲秋之月莊稼成熟、豐收,故可以之供養衰老鰥寡之人。但中秋節作爲節日的出現則是要晚至初唐以後。清代俞樾曾說:“自唐以來,世間皆重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茶香室四鈔》卷一)而《洪亮吉集·釋歲》中也曾記載:“中秋節,唐初尚未盛行,故虞世南、歐陽詢、徐堅等作類書,《歲時部》皆未列入。若唐以前八月十五日見於史傳者,惟《隋書·新羅國傳》‘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各賞以馬布’,及《武夷山記》‘八月十五日,武夷君與魏真人等會山頂宴集’數事而已。”

中秋節在產生之後,我們現有的習俗,唐宋時即已流行,只是在詩詞中的表現有所側重。如中秋食月餅的習俗,就很少體現。周密《武林舊事》有南宋時始有食月餅記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此外,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則月餅與中秋、團圓的意義被明確表達。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第2張

但是,唐宋人對於張燈結綵、玩月、飲新酒及觀潮等記載較多。玩月,即賞月。南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夜,(蘇頲)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可見這天,宮中值班的官員學士們都要賞月、飲酒、賦詩。唐宋人有不少中秋詩就是在此種情景下寫就。如白居易就有《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吳融亦有《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等。

正如蘇頲所言,八月十五的月清光可愛,適宜觀賞,若登高清覽,更增流韻。蘇軾在熙寧九年歡飲達旦的地方,就是在超然臺上。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八月十五中秋節,······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東京夢華錄》亦提到中秋賞月時,“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此夜無論貧富貴賤,各懷逸興,皆要登高賞玩,以歡度佳節。而杭州人去“繪福樓觀月”(《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則是一大勝事。若無高臺賞月,亦會影響情致:“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於池西岸,別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開元天寶遺事》卷四)雖然唐玄宗的望月臺因安史之亂終沒建成,但由此也可窺測中秋高臺賞月之習俗的普遍,和受人重視。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第3張

而爲觀月添勝的,自然離不開飲酒,所謂的“歡飲”,才能“達旦”,纔可成“竟夕之歡”“至於通曉”。《東京夢華錄·中秋》:“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西湖遊覽志餘·偏安佚豫》:“行都有官酒庫,每歲清明前開煮,中秋前賣新。”大約中秋這天,家家要嘗新酒,不僅賞月時佐酒,白日亦多豪飲。爲此,官庫從清明前就開始煮酒,做準備了。

此日,“三秋恰半”,正是豐收季節,各種瓜果時蔬上市,無論宮廷、民間,都會享此豐碩果實:“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慄、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東京夢華錄·中秋》)宮中自然最爲豐華:“禁中中秋賞月,有延桂排當,如倚桂閣、秋輝堂、碧岑,皆臨時取旨。夜深,天樂直徹人間,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粲,竟夕乃止。”(《西湖遊覽志餘·偏安佚豫》)豐盛的瓜果百物,令人切實感受到收穫的充實、富足。此時雖然天氣漸涼,但卻仍奼紫嫣紅,“槐黃榮,桂香飄,斷腸始嬌,金錢夜落,丁香紫,蘋沼白,花盡實也,”(清·陳淏子輯、尹欽恆校注《花鏡》卷一)瓜熟蒂落,花團錦簇,豐盈美好。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第4張

中秋這天全民遊樂歌舞,也是必有節俗:“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東京夢華錄·中秋》)“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夢粱錄》)

此外,中秋節還有一些有趣習俗,雖不普遍,但亦可記上一筆。如現今盛行的放河燈,早在宋明時期即已流行:“此時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粲如繁星,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西湖遊覽志餘·偏安佚豫》)那粲如漫天繁星般通明透亮的河燈,彷彿穿越時空,仍點亮在我們眼前。另外,在杭州等這樣的地方,還會有觀潮習俗,(參《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蘇東坡亦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詩,此不贅述。在一些地方,八月十五日這天還有佛像遊行等節目:“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爲戲。”(《酉陽雜俎·境異》)

以上是散見的中秋節俗。其實,中秋節更多存在於詩詞吟詠中,使之因此有了豐富而綿遠的生命力與內涵。古人對中秋節的吟詠,主要集中在月的詠歎上。從唐代起,抒寫中秋之月的作品不計其數,但是,總體而言,有一個大致的脈絡。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第5張

在中秋節產生之前,古人對於秋月的吟詠,多圍繞其自然特點而創作。《皇覽·逸禮》:“秋則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輅,駕白駱,載白旗,以迎秋於西郊。”宋玉《九辨》:“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彼此梧楸。”秋尚白,又由於秋自白露始,天漸涼,露結爲霜,所以秋露、秋霜、秋之銀色或霜色,便被自然地根植於此類詩歌當中。左思《雜詩》有“秋風何冽冽,白露爲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孫綽有“蕭瑟仲秋月,飈唳風雲高。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霄。湛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撫葉悲先落,攀鬆羨後凋”,謝惠連《懷秋》有“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爛。蕭瑟含風蟬,廖唳度雲雁”,劉宋南平王劉鑠有“昊天清且高,秋氣發初涼。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梁簡文帝《望月》有“流輝入畫堂,初照上梅樑。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團扇與誰裝。空聞北窗彈,未舉西園觴”,可謂代表。

傅鹹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較早抒寫月可以興福降祉,與唐以後中秋節所蘊含之意旨吻合。鮑照《玩月》之“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亦揭開十五之月蘊蓄牽掛遠方之情。唐宋人寫中秋月,是從以往普通的月中,體會到了“那一個”月,使之具有區別性:“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棲白《八月十五夜玩月》)“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華嶽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亭亭千萬裏,三五復秋中。此夕光應絕,常時思不同。九霄微有露,四海靜無風。惆悵逡巡別,誰能看碧空。”(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月還是那個月,望月人的心境不同了,有月圓而生人間團圓之美好願望,但亦因節近白露,清霜初生,而生清寒之意,故亦成爲寄託思念之媒介。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正式規定的?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麼區別? 第6張

由於中秋節是家人歡慶、友朋遊賞、萬民同樂的節日,故在中秋這天,用詩歌表達思念之情、渴望團圓美好之作成爲中秋詩的主旋律,所以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謂道盡此刻天下人共同的心願與祝願。惟其如此,中秋親朋不在身邊,就會異常孤獨落寞,故東坡醉酒之時,不免要掛念其弟子由,鄭谷則掛念其同年李嶼,(《荊渚八月十五夜值雨寄同年李嶼》)蘇舜欽則懷念張子野;(《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而在禁中值班的白居易,則懷念其好友元稹,元稹在接到白居易中秋念己之詩後,仍答以《酬樂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獨直玩月見寄》,雖然其時早已過了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