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祁鈺和朱由檢都面臨亡國危機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完全不同

朱祁鈺和朱由檢都面臨亡國危機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完全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朱祁鈺和崇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衆所周知,在明朝中期,明朝曾遭遇過一次存亡危機,那就是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好在羣臣及時擁立朱祁鈺登基,于謙等大臣也挺身救援北京城,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朱祁鈺和朱由檢都面臨亡國危機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臨明朝存亡危機,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際,崇禎卻只能自縊殉國。同樣在情況危急之下,爲何結局會截然不同呢?其實這很好理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國力相差懸殊

在明英宗之前,明朝經歷了什麼時期呢?先是朱棣的“永樂盛世”,然後是朱高熾、朱瞻基的“仁宣之治”,正是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時期。所以朱祁鎮雖然九歲便登基,但國力強盛,國庫充足,百姓安居樂業。如果不是因爲他一味寵信宦官王振,明朝根本不可能在土木堡大敗。

朱祁鈺和朱由檢都面臨亡國危機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完全不同 第2張

土木堡戰敗後,京城出現短暫的防禦空虛,瓦剌就想趁虛而入,但儘管如此,也不是瓦剌隨隨便便可以攻取的。這點瓦剌太師也先早就明白,所以在土木堡之變後,他們仍然不敢直取京城,反而還在周邊轉悠。因爲他們根本沒想過,前期戰事會贏得如此順利。

從表面來看,皇帝被敵軍俘虜,京城防禦出現空虛,明朝似乎面臨很嚴重的存亡危機。但于謙臨危受命後,僅僅在兩個月時間裏,就可以組織起一定規模的戰鬥力,就足以證明,明朝的國力猶存。

相反再看崇禎時期,不僅國力經過長期的磨損、消耗,已經變得大不如前,同時各種弊端也顯露出來,天災、人禍、戰亂不斷。國家集款困難,官吏貪腐嚴重,百姓食不果腹,宗室坐吃山空,每一項都足以拖垮明朝。

在軍士吃不飽飯的情況下,誰還有力氣去打仗,時間一長必定失敗。就算崇禎再怎麼有重振河山的志氣,也都無能爲力。但朱祁鈺卻可以依靠明朝的國力,倚仗于謙等人打贏京城保衛戰。

其二,皇帝能力相差懸殊

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其領導人的能力是分不開的。明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走向強盛,那是因爲前期幾位皇帝,都有非凡的治國能力。儘管朱祁鈺是臨時頂替的皇帝,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大多都不錯。《明史》中也誇讚他:“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

朱祁鈺和朱由檢都面臨亡國危機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完全不同 第3張

雖然朱祁鈺僅在位八年,後來還被哥哥朱祁鎮去掉帝號,但實話實說,他的治國能力,一點都不比哥哥差。他一即位,立刻就決定啓用於謙等能臣,並無條件相信他們。這比起朱祁鎮一味寵信不懂軍事、且瞎指揮的王振,不知道好到哪裏去了。

再看崇禎,他與朱祁鈺也是有差距的。崇禎就做不到無條件相信某位大臣,他疑心相當重。就好比遼東局勢無比緊張期間,他還頻繁更換遼東高官,後來還殺掉袁崇煥,導致遼東處於無人值守的狀態。

還比如抗清名將盧象升,《明史》中就評價他:“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就是指的盧象升在抗擊清軍時,由於無人救援,最後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明朝末年,涌現出一大批忠心爲國的將領,可就是因爲崇禎做不到相信他們,纔會加速明朝的滅亡。

其三,對手相差懸殊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面臨的對手主要就是瓦剌軍,當時明朝內部沒有農民起義,更沒有天災。也就是說,只有外患,沒有內憂。只要選出一個領導人,北京城上下就能團結一心抗敵。而且瓦剌還忌憚明朝的實力,並不敢硬攻。加上于謙等人坐鎮,取勝的機率是很大的。

朱祁鈺和朱由檢都面臨亡國危機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完全不同 第4張

可是崇禎就不同了,當時明朝面臨嚴重的自然災害,什麼蝗災、瘟疫不斷。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爲了集軍餉,還要加重百姓的賦稅,結果導致農民起義,這又是一大隱患。再加上清軍,明朝可謂是腹背受敵。更要命的是,君臣百姓人心渙散,斷不可能團結一致抗敵了。

最後是兵力方面,北京保衛戰時,也先軍隊雖然勇猛,但也就五六萬人左右,明軍卻有二十萬上下。崇禎時期,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就有百萬人擁護,清軍至少也有七八萬,且都是精銳,明朝又拿什麼去鬥呢?

(參考文獻《明史》《漢南續郡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