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乾隆作爲清朝皇帝,爲什麼要爲明朝的將領正名?

乾隆作爲清朝皇帝,爲什麼要爲明朝的將領正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1630年,明朝大臣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處以凌遲之刑,袁崇煥的兄弟妻子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其實,袁崇煥家無餘財,沒有什麼可以抄家的。因此,天下人都認爲袁崇煥是冤枉的。

袁崇煥做夢都想不到的是,爲自己平反的人,不是明朝皇帝,而是自己的死對頭——後金的繼承人清朝皇帝。

146年後的1776年,乾隆皇帝宣佈給袁崇煥正名,說道:“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爲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派人尋找袁崇煥的後代,意圖給予獎勵,“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袁崇煥的直系後代早已被崇禎皇帝斬草除根,只找到了一名遠房玄孫輩。乾隆皇帝馬上派人將他帶到京城,封他做了一個小官。

乾隆作爲清朝皇帝,爲什麼要爲明朝的將領正名?

獲得乾隆皇帝平反的不僅袁崇煥一位。事實上,在1776年前後,相當多一批明朝忠臣良將,在乾隆皇帝的過問下,被恢復了名譽。如潘宗顏、麻巖、王宣、趙夢麟、賀世賢、馬林、袁應泰、張銓、熊廷弼、趙率教、滿桂、曹變蛟、王廷臣、邱民仰、盧象升、劉之綸、史可法、餘應柱、錢肅樂、張名振、劉宗周、張煌言、黃道周、何騰蛟、堵胤錫、瞿式耜等在清朝入關前後,與後金、清軍作戰時戰死或者自盡殉國的明朝(南明)將領,甚至連在“靖難之役”裏死於朱棣之手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也在乾隆皇帝的平反名單之中。

有的忠臣良將甚至還獲得了諡號。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將,率領大軍堅守揚州城。揚州城被清軍攻破後,史可法高呼“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口號,拒絕投降清廷,被清軍殺害。乾隆皇帝在翻閱宗室王公功績表時,看到了史可法寫給多爾袞勸降書的回信,內心受到了觸動,下令給史可法平反,追加諡號爲“忠正”。

乾隆皇帝還給史可法寫了一首詩:“紀文已識一篇篤,予諡仍留兩字芳。凡此無非勵臣節,監茲可不慎君綱。象斯睹矣牘斯撫,月與霽而風與光。井命復書書卷內,千秋忠跡表維揚。”

乾隆皇帝對抗清名將熊廷弼極爲推崇。當年,熊廷弼在獄中寫下“灑一腔之血於朝廷,付七尺之軀於邊塞”的感人詩句,乾隆皇帝讀到後,感慨萬千:“觀至此爲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

乾隆作爲清朝皇帝,爲什麼要爲明朝的將領正名? 第2張

據統計,乾隆皇帝一共平反和追諡了3600多名明朝忠臣良將。

乾隆皇帝在明朝滅亡100多年後,還爲明朝的忠臣良將平反,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深刻的現實需要。

衆所周知,清朝入關以來,通過連年征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實現了對全國的統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原民衆,特別是南方地區的老百姓,持續發起反清復明的運動,到了乾隆時期都沒有停歇。白蓮教、天地會等民間反清組織又應運而生,給清朝統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乾隆皇帝通過給明朝忠臣良將平反和追諡的做法,來拉攏和分化南方地區的老百姓,獲得他們對清朝統治的認可,緩和民族矛盾,維護大一統局面。

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非常有效。接受平反和追諡的3600多名明朝忠臣良將,他們的後代對乾隆皇帝充滿感激之情。他們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這種影響力提升了清朝的正面形象。

乾隆皇帝心裏非常清楚,在許多漢人眼裏,清朝作爲一個外來政權,不具備正當性。爲了改變這一形象,清朝從入關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以明朝的繼承者和代明而興的中國正統王朝自居,並悄悄地放棄了金朝繼承人的角色設定。爲此,清朝幾乎照搬照抄了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體系。乾隆皇帝給明朝忠臣良將平反和追諡,便可以向世人表明,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是中國的正統王朝。清朝取代明朝,屬於正常的朝代更替,不影響中華文明的延續。

乾隆作爲清朝皇帝,爲什麼要爲明朝的將領正名? 第3張

接受平反和追諡的3600多名明朝忠臣良將,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忠於朝廷。對於統治者來說,這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品質。任何一個朝代,包括清朝,都需要一大批忠臣良將來守護江山。乾隆皇帝表彰明朝的忠臣良將,是在清朝大臣中倡導一種“忠君報國”的思想,其目的,還是在維護清朝的統治。

不得不說,乾隆皇帝這一做法非常高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