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什麼說蜀漢的滅亡,從一開始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爲什麼說蜀漢的滅亡,從一開始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即便是再對歷史不感興趣的朋友,恐怕也能說出幾段三國時代的故事。畢竟,《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知名度太高,很少有歷史小說能夠達到這種婦孺皆知的程度。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與小說中“親蜀疏魏”的風格頗爲相悖。

220年,漢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到208年的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其實,蜀國的覆滅,早在天下三分時就已註定了。

從史料中的“大數據” 我們就能得到這樣的結論,不論是經濟指數還是人口數量,蜀國都遠遜於其他兩國。人口,是衡量古代王朝實力的硬性指標,人多就意味着強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蜀國的人口最少,所以,“硬實力”也最弱。

爲什麼說蜀漢的滅亡,從一開始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人少,意味着糧食產量低,兵力少。或許有人會說,就算脫離小說,蜀漢的名將也有不少,比如:趙雲,姜維,馬超,張嶷,黃忠,向寵,王平,廖化,傅僉,馮習,張南,馬忠,張翼,孫乾等。那麼,他們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彌補人口劣勢嗎?

遺憾的是,不能。

蜀漢的確有不少獨當一面的大將,問題是蜀漢有,魏、吳兩國也有,且只多不少。從人才數量上來看,蜀國充其量與其他兩國持平,僅此而已。

對於這一點,蜀漢後期執掌大權的費禕瞭若指掌。所以,每次姜維想要大張旗鼓地來一次北伐時,費禕都不會支持。就算同意姜維賭一把,撥付的兵力也不會超過一萬。

此外,費禕還經常對姜維說這樣的話:“論起智謀和能力,我們都遠遜於丞相。既然丞相窮極一生都完不成北伐,我們又何必徒勞呢?還不如好好地保家衛國休養生息,沒必要和他們玩命。”

爲什麼說蜀漢的滅亡,從一開始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第2張

蜀國的國力墊底,想要有一番作爲,必須籠絡一個國家,而這個國家還不能是最強大的魏國。這條路,孔明已看得非常透徹。爲此,他早已在心中規劃好了吳蜀聯盟的藍圖。

遺憾的是,兩個國家雖幾十年來一直同盟,但相互抱有戒備,隔閡太深,所以,攻魏的步伐始終無法深入。

按理說,跟着丞相學習了十多年,青年才俊姜維早該看出端倪。然而,即便聰明如他,也不能及時洞悉這一點。晚年的姜維幡然醒悟,可蜀國的敗亡已成定局。

關於屢次北伐這件事,廖化不止一次地勸說過姜維:“謀略與對方差了一截,兵力也與對方差了一截,這樣的仗怎麼打得贏?而且我們已經打了幾十年,百姓叫苦不迭,何必要連年征戰消耗民力呢?”不得不說,廖化看得比姜維更加透徹。

並且,蜀國幾十年人口數量不漲反降,反倒是蜀國淪陷後,蜀地的民生有所好轉。據統計,從三分天下到蜀國滅亡,蜀地的戶數增加了四成。表面上看,蜀地的人口增長喜人,可實際情況呢?戶數並不代表着人口數,蜀地的人口增長僅有百分之四!

這說明了什麼呢?

絕大多數壯丁都死在了戰場上,戶數隨增人口卻不增,每戶的人數銳減,這不就是窮兵黷武造成的惡果嗎?

從戰術上來看,蜀國高層拋棄漢中的做法也是非常愚蠢的。

雖然,傳統軍隊分散駐防有消極之嫌,但將全部兵力集中勢必要捨棄一些戰略要地,這種丟西瓜保芝麻的做法是蜀國最失敗的戰略。

果不其然,在魏國攻蜀之際,採取的正是奇襲漢中的路子。當時的吳國尚與魏國有一戰之力,所以魏國肯定會“挑軟柿子捏”,選擇蜀國作爲對手。

通過計算,蜀國約有十萬兵馬,駐留在各地的守軍大約有五成,能機動作戰的主力僅有五萬。只要能將姜維困在西方,那麼漢中唾手可得。

爲什麼說蜀漢的滅亡,從一開始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第3張

當然,筆者今天講這些的目的,並不是將黑鍋扣在姜維身上。

平心而論,姜維的人品、能力雖不算人中龍鳳,但也是蜀國末期的支柱型人才,他對同朝的同事謙卑有禮,事事效仿已故的丞相,從不鋪張浪費。在戰略上來看,姜維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他的軍事天賦絲毫不遜於上個時代的名將,甚至,比其更加耀眼。可以說,能獲得他這樣的人才,是蜀國之福。

然而,一碼歸一碼,作風上的端正和能力上的出色依然無法掩飾姜維所犯下的過錯。雖然,網絡上一些歷史愛好者將蜀國的覆滅歸咎於姜維,這種做法筆者不敢苟同,但姜維的確加速了蜀漢的覆滅,這是不容辯駁的。

前文中我們也提到了,蜀國本就沒有與其他兩國相抗衡的資本,加之孔明死後姜維窮兵黷武連年動兵的愚蠢戰略,這個國家的滅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