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馬陵之戰是如何改變中國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馬陵之戰是如何改變中國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馬陵之戰是如何改變中國歷史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被齊國打敗,國勢受到重創,但畢竟實力雄厚,蓄精養銳十幾年之後,元氣又大致恢復。

馬陵之戰是如何改變中國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同時期的韓國是韓召王在位,韓召王在名相申不害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的輔左下國力鼎盛,因此使得南方的魏國備感威脅。周顯王28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大將龐涓率領魏、趙聯軍,直攻韓都(今河南新鄭縣)。韓國告急,遣使求助於齊國。

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田忌主張儘快救援,鄒忌則認爲不救爲好。軍師孫臏此時獻出“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計策,意思是齊國應與韓國維持友好關係,承諾出面救韓,但不急於發兵,先讓韓魏相爭,待魏國疲於攻韓之戰後再出兵。齊威王採用孫臏的主張。

魏國以滅韓的氣勢攻打韓國,韓國雖竭力應戰,仍是五戰五敗。此時,齊威王看魏軍實力已經大損,出兵時機成熟,於是以田忌、田嬰、田盼爲將,孫臏爲軍師,出兵救韓。齊國軍隊這次仍然不與魏國主要軍隊立即正面交鋒,而是直驅魏都大梁。魏惠王鑑於桂陵之戰失敗的經驗,不敢輕敵。他加重兵力,以太子申爲主將,龐涓爲將軍,率領10萬大兵朝齊軍而來。

馬陵之戰是如何改變中國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魏軍志在決戰,軍威旺盛,來勢洶洶。孫臏建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爲怯善戰者,因勢而利導之。”田忌認同孫臏“因勢利導”的策略,利用魏軍求勝心切的弱點,向後徹退,誘敵冒進。

爲了誘引魏軍,齊軍用了“減竈法”的戰略,主將田忌命人第一天造十萬人吃飯的鍋竈,第二天減爲五萬人用的鍋竈,第三天則只剩下二萬人用的鍋竈。龐涓追逐齊軍三日,見此情形,大喜:“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龐涓不知是計,以爲齊國軍心渙散,已經有大部分士兵逃亡,於是棄其步兵,領着輕車銳騎,日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趕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隘,兩旁樹木茂盛,正是設伏最佳之地。

孫臏先命幾個士兵將路邊一棵大樹剝去樹皮,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此樹下”幾個大字,又挑選了萬名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的山上,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天黑之後,見到火光,齊一放箭。

日暮時分,龐涓果然率軍追到馬陵,發現路旁的大樹被剝去樹皮,上面隱隱約約有字在上頭,就命士卒點起火把來看,一看到那幾個大字,吃了一驚,還沒想好如何反應,當下齊軍埋伏的弓箭手看見火光,萬弩齊發,齊軍也向受困的魏軍猛攻。

馬陵之戰是如何改變中國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魏軍大亂,自相踐踏。龐涓在混亂之間中箭,最後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魏國主力軍隊,俘獲魏軍主將太子申,殲滅魏軍10萬。

馬陵之役戰敗之後,魏國國力衰退,齊、秦、趙諸國在馬棱之戰隔年,聯軍伐魏,分割魏國部分領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威震各方諸侯,成爲東方強國。

此外,影響更大的是以前晉國長年打下的國勢根基,經此戰後幾乎殆盡,中原對西方強敵秦國的防護出現缺口。三晉各國都沒有足夠的國力阻絕秦國東進,中原的形勢因此而改觀,歷史大戲的劇情將往六國如何防秦入侵的路線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