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思家橋”是怎麼來的?思家橋與賀知章有什麼淵源?

“思家橋”是怎麼來的?思家橋與賀知章有什麼淵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思家橋”是怎麼來的?思家橋與賀知章有什麼淵源?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唐朝天寶三年,在朝中擔任祕書監的大詩人賀知章已經八十六歲了。年紀越大,他也越來越思念故鄉蕭山,就向唐玄宗辭職,說想回家修道,以終天年。

唐玄宗雖然不捨得多年的老臣賀知章,可也知道他的年紀實在是太大了,就下旨批准了。皇上還特別頒旨,讓蕭山地方官出錢把賀知章的故宅改建成千秋觀,以便讓他安心修道。

賀知章回到蕭山老家,隨行的只有兒子賀孚。踏上故土的賀知章分外激動,聽着熟悉的鄉音更是百感交集。因爲街道變化太大,他有點迷路了,便向街上玩耍的孩童問路。當孩童告知後,興沖沖的賀知章當即賦詩一首《少小離家老大回》: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遠遠的,賀知章父子看到了故宅,恨不得插翅飛過去。可是,眼前有一條河攔住了去路。舉目遠望,河上連一座橋都沒有。再往下看,只見河面上橫着一條擺渡船。賀家父子趕緊上前,招呼擺渡船。船上站着一個歪戴帽子的家丁模樣的人,伸手就要擺渡銀一兩。賀孚一聽嚇了一跳,一兩銀子能買五十斤白米,這價格也太貴了。他不由怒道:“哪有這麼貴的?我另找個擺渡船!”

家丁兩眼朝天地說道:“這棣上河三十里內,所有的擺渡船都是曾家的,都是這個價。想省錢,你只管游過去好了!”這話夠霸道的,賀孚就要發火,被賀知章攔住了。他知道自己父子久未回鄉,不瞭解當地情況,還是打聽明白再說。於是,賀知章掏出一兩銀子,兩人坐船過了河。

賀家老宅是一座三間房的小院子,早已破敗。不過當地的曾縣令已經奉旨,帶着一幫工匠等着改建千秋觀。賀知章雖然已經告老回家,曾縣令對他仍然畢恭畢敬。賀知章想起了棣上河擺渡的事,就問曾縣令。曾縣令嘆了口氣,說這條河常常發大水,因此始終無法修橋。擺渡價格高,是因爲河流湍急,擺渡人有風險。

賀知章當即說:“修道修的是人心,與其花錢修觀,不如就建橋吧。發大水沒關係,只要把橋墩加高即可。”曾縣令聽完後,苦着臉說:“皇上下旨修的是千秋觀,如今改爲建橋,豈不是抗旨不遵?再說您的宅子這麼破舊,也沒法住。”

賀知章聽完微微一笑,說:“你只管先停了工程,上奏皇上,就說我賀知章決意棄觀建橋,皇上一定會恩准的。至於我的房子,還勉強能住。”

事情就這樣說定了。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了,縣衙裏一點動靜都沒有。賀知章這個急啊,因爲自己身體不大好,就讓兒子賀孚出門打聽到底是怎麼回事。過不多時,賀孚怒氣衝衝地回來了,對賀知章說:“爹,您上當了。原來河上的擺渡船都是這裏的惡霸曾員外把持的,這個曾員外正是曾縣令的親弟弟。建了橋,就是斷了他們的財路。聽衙門裏的人講,曾縣令壓根就沒上奏,他打算拖到您忘了再說!”

賀知章性子十分火爆,聞言不顧病體,起身去找曾縣令理論。誰知曾縣令來了個閉門不見,他去了好幾回都找不到人。無奈,賀知章就打算自己寫奏摺上報朝廷,可寫一半又放下了,因爲他現在無官無職,沒有資格 上奏了。賀知章越想越窩火,心裏一急,病情就加重,眼看病入膏肓了。

這一天,奄奄一息的賀知章終於見到了曾縣令。原來這傢伙又接到新的聖旨,說等賀知章百年之後,要下旨賜封仙號,在千秋觀中立像祭祀。這真是皇恩浩蕩啊,曾縣令屁顛屁顛跑來道喜了。賀知章聽完,心頭不由感慨,唐玄宗乃一代明君,可現在卻癡迷鬼神之道,忘記了天下蒼生。

忽然,他想出一計,急忙把兒子賀孚叫到跟前,低低囑咐一番。賀孚滿眼含淚,點頭應允。之後,一代大詩人賀知章溘然長逝。

等賀知章下葬後,曾知縣就開始張羅着修觀立像了。修好觀塑好像後,四名工匠往木座上立像的時候,神像的臉卻自動轉向北方,連立了三次都是這樣。曾縣令有點兒慌了,急忙問工匠是怎麼回事,工匠們都茫然搖頭。

神像面向南方纔對,否則曾縣令就交不了皇差,他不由慌亂起來。好在第二天早上,賀孚來找曾縣令了,說他昨晚做了個夢,夢見了老爹賀知章說,他在等一位北方來的腰佩金龜的仙人,而這位金龜仙不日即到。

當時皇上癡迷道教,全天下都在談鬼神之術,曾縣令也不例外,立刻派出衙役到城門口迎接金龜仙。第三天,還真有一位腰佩金龜的中年文士飄飄而來。衙役們立刻通報了曾縣令,曾縣令親自出迎,然後說明給賀知章立像的事。文士略一沉吟,說:“賀老估計是心願難了,但具體是什麼心願,我得去問問。”

曾縣令便帶文士前往千秋觀。文士面對神像,先是側耳聽了聽,然後點點頭,才轉身對曾縣令說:“賀老說了,他的心願是拆掉千秋觀,用來建棣上河的橋!至於神像,可以立在剩下的一間舊宅裏,這樣的話他的神像自然就立正了。”

曾縣令一聽拉着苦瓜臉,說:“可是皇上下旨沒說建橋啊,這個責任我擔不起!”文士就說:“這個容易,你即刻寫本上奏,我也具名。”曾縣令雖然不想建橋,但立不正神像交不了皇差,無奈就開始寫奏摺。寫完之後,文士提筆在後面寫上名字:臣李白同奏!

曾縣令恍然大悟,眼前文士竟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皇上曾經親口封他“謫仙人”名號,難怪賀知章要稱他金龜仙了。有他出面,這奏章皇上自然會批准。這時候,李白招呼工匠把神像立在舊宅裏,果然端端正正面向南方。

曾縣令看看神像,又看看李白,就有點醒過味兒來,李白和賀知章是舊識,這來得也太巧了吧。可是,奏章已寫好,李白又名滿天下,這橋是不修也得修了。

曾縣令沒猜錯,李白正是賀孚一封書信請來的。賀知章臨死對賀孚囑咐,要他寫信給京城的李白報喪,並說明詳情。兩人交情深厚,李白肯定會來。李白一向身佩金龜,正好用金龜仙來嚇唬曾縣令。而神像始終面向北方,是因爲賀孚跟工匠們商量好,在木座下安了滑輪機關,會自動朝向北方。

卻說李白來到賀知章墳前一陣慟哭,賀孚忙過來勸解。李白這才止住悲聲,揮筆寫下一首詩《對酒憶賀監》,來紀念這位肝膽相照的老友: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爲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金龜換酒,說的是李白三十五歲那年在長安遊歷,和賀知章初識於一處街頭。那時李白只是一介布衣,賀知章是朝廷高官,但兩人都感覺遇到了知音,於是賀知章立刻拉李白進入酒館痛飲。其時賀知章身上沒帶錢,竟然把身上戴的金龜摘下,換酒酬知己。後來李白贖回金龜,賀知章卻不要,送給了生平第一好友李白。如今好友故去,李白悲痛萬分!

半年後,新橋落成。李白此時還沒有走,曾縣令讓他給橋賜名。李白說,賀知章在朝中爲官時就多次說過思念家鄉,就叫“思家橋”吧,然後大筆一揮,寫下瀟灑飄逸的“思家橋”三個字。從此,思家橋就橫跨在蕭山棣上河,方便行人來往。

“思家橋”是怎麼來的?思家橋與賀知章有什麼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