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解縉究竟犯了什麼錯?他爲什麼會被悄無聲息的凍死?

解縉究竟犯了什麼錯?他爲什麼會被悄無聲息的凍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縉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上詔獄被關押人員花名冊,朱棣在其中看到了解縉的名字,而此時解縉大致已經被關了四、五年。

朱棣很自然地說道:“解縉還在啊?”好似在問話,也好像是在自言自語,紀綱沒有回答,朱棣也沒有再問,紀綱彙報完工作,就退了出去。

解縉究竟犯了什麼錯?他爲什麼會被悄無聲息的凍死?

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也曾問過同樣的話,原話是:“平保兒尚在耶?”平保兒是平安的小名,平安得知消息,很乾脆地自殺了。朱棣很喜歡用這種模棱兩可的話,來考驗手下人的辦事能力,紀綱作爲朱棣的心腹,自然是深諳此道。

回到詔獄,紀綱令人買來酒菜,打開牢門,陪解縉喝酒。此時的解縉早已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他蓬頭垢面眼中失去了光彩,他一杯一杯不停地喝着,由於其憤懣滿懷,很快就醉倒了。

隨後紀綱命人將解縉拖到雪中,就這麼被無聲無息地凍死了。朱棣的話模棱兩可,而紀綱辦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上面怪罪下來,紀綱可以推卸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用刑,解縉身上也沒有致命傷。那麼爲何解縉死得如此悽慘?他究竟犯了什麼錯?

一、在太子之爭的問題上,陷入太深

在封建專制王朝,太子的冊立問題都極其敏感,一個不慎,可能就會血流成河,因爲這涉及到最高權力的繼承問題,皇帝的寶座太過誘人,以至於讓人們赴湯蹈火,都毫無怨言。

解縉在洪武年間就在朝爲官,即便他上疏頂撞過朱元璋,但朱元璋欣賞他的才華,並沒有加以懲罰,只不過打發他回家,十年後再用。朱元璋死後,解縉借哭喪的機會再次來到京城,受到建文帝重用,被任命爲翰林待詔。

建文四年,建文帝倒臺,朱棣即位,解縉並沒有追隨舊主而去,而是跑到朱棣馬前宣誓效忠,有些人認爲,解縉這是識時務者爲俊傑,並沒有錯,而有人認爲解縉是小人行徑。不論如何,解縉在朱棣身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再次進入核心權力層,成爲內閣大學士。

解縉究竟犯了什麼錯?他爲什麼會被悄無聲息的凍死? 第2張

從開始到現在,解縉都賭贏了,名利二字已經被其收入懷中,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最終解縉倒在了太子的問題上。解縉很明白,要想長久富貴,那麼光靠着朱棣是不行的,他還要再賭一把,於是他把寶壓在了朱高熾身上。

史料記載“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縉又諫曰:是啓爭也,不可。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

在解縉等大臣的介入下,朱棣冊立朱高熾爲太子,解縉初期目的到達了,可是解縉卻說了不該說的話,得罪了朱高煦和朱棣。解縉可以誇耀、讚賞朱高熾,但不應去觸朱高煦的眉頭。朱高煦當時勢力很大,在禮儀上有隱隱超過太子的趨勢,解縉上奏朱棣,說朱高煦這麼做出圈了,於是乎朱棣很生氣,認爲其在離間他們父子感情,後果就是解縉開始失寵。

人在河邊走,怎能不溼鞋,儘管解縉已經很謹慎了,但他還是出了差錯,換言之,他在太子的問題上介入太深,就難免會犯錯。所謂一步錯,步步錯,解縉因此得罪了朱高煦,且解縉本身還沒有足夠強的實力,以至於被朱高煦抓一招之差,成爲階下囚。

二、解縉是決定太子人選的重要因素

之所以朱棣重用解縉,一方面看到了解縉身上的才華,另一方面,解縉比較容易控制,身後沒有太大的勢力。

在太子冊立的問題上,解縉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是因爲那句“好聖孫”,在對的時間,解縉說對了話,讓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爲太子。

無形之中,解縉就成了太子一方的頭面人物,槍打出頭鳥,朱高煦要扳倒太子,自然會把槍口對準解縉。很明顯,解縉的政治智慧和姚廣孝有很大差距,姚廣孝在靖難成功後,即刻退隱到了寺廟,即便他每日也要上朝,還參加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但他成功避開了太子之爭。

解縉要想保命,要麼有着強力的靠山,要麼就只能明哲保身,只可惜他衝得太猛,成了衆矢之的。

三、朱高煦心胸狹隘,睚眥必報

事實上,解縉失寵後,朱棣並沒有要殺他的打算,只不過在朱高煦的暗箱操作下,才令解縉被關入詔獄。

史料記載“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

永樂八年,在化州督餉的解縉進京述職,也就是彙報工作,當時朱棣率兵北伐,太子朱高熾監國,於是解縉也只得將工作彙報給朱高熾。理論上來說,解縉並沒有什麼過錯,他本人應該也清楚,不應該再過多涉及到太子的爭端,況且他現在已經被貶到地方任職,官職小了很多。

解縉究竟犯了什麼錯?他爲什麼會被悄無聲息的凍死? 第3張

許在解縉入京的一剎那,朱高煦就得知了消息,隨後朱高煦就將此事彙報給了朱棣,並說解縉是私自去見太子,沒有人臣之禮,這回解縉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解縉被殺的關鍵,就是朱高煦,如果沒有朱高煦的刻意誣陷,那麼解縉很可能不會再受到牽連,奈何朱高煦生性陰險,睚眥必報,得罪了朱高煦,解縉就不會有好果子吃。

四、朱棣缺乏容人之量

作爲君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作爲明君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仁德,但好像朱棣跟仁德之君挨不上邊。雖然朱棣的功績很大,但後世對其詬病也很多。

原因就是朱棣在靖難成功後,將建文舊臣幾乎殺了一個通透,但凡不服者,基本上沒有活口,某種意義上講,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衣鉢,承載了好殺的傳統。

那些建文帝時期的武將,比如平安、盛庸、鐵鉉,文臣比如方孝孺、黃子澄、練子寧、卓敬、陳迪等等皆死於非命,其家族親人大多也難以倖免。如此大規模清洗羣臣,手段之殘忍,在歷朝歷代也數罕見。

朱棣本就是造反起家,所以他只信任手中的屠刀,他缺乏所謂仁德之心、容人之量,之所之朱棣不能和那些古今明君列在一起,跟此事也有很大關係。

解縉的確是明朝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他也是一位爲名圖利的投機分子,他的死雖是意外之舉,也在情理之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