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面對官場的潛規則時,曾國藩是怎麼做的?

面對官場的潛規則時,曾國藩是怎麼做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國藩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曾國藩是晚晴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也被稱爲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所以問曾國藩厲害在哪裏的人,可能就需要對曾國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曾國藩並沒有放棄,而是想通過改革拯救中國。曾國藩也是大名鼎鼎湘軍的創始人和統帥,在曾國藩的帶領下大清纔開始正式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還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其實曾國藩更厲害的是面對官場上的潛規則時,依然能選擇做自己不會和貪官們同流合污。

面對官場的潛規則時,曾國藩是怎麼做的?

“禮尚往來”最早見於《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人們已經將本來的“禮節、禮貌”完全轉化成了“禮品、禮物”,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禮尚往來的”核心思想觀念。

中國官場數千年來用禮物走動處關係,早已成了潛規則,“當官不打送禮的”說的就是清代以來的這些官場庸俗場景。作爲理學大家,晚清名臣的曾國藩在“禮尚往來”頗有操守,用自己的人格踐行着真正的聖賢之“禮”,用自己錘鍊的聖賢深度功夫拒絕着官場的庸俗之“禮”。

清朝有一個得到了普遍認同的官場潛規則,那就是送禮拉關係、結成同黨或者所謂的門生故吏關係,以此形成一個利益集團,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危害。他說,吏治到今天已經壞到極點,要挽救帝國危機,就必須從吏治下手。“若不從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滌腸蕩胃,斷無挽回之理。”可謂真有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勇氣宣言。自從他作了封疆大吏之後,開始切實地對吏治採取行動。

不搞形式主義上的迎來往送。“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有識者恥之。”正因爲這樣的深刻認識,曾國藩在就任總督之後要求手下們絕對不允許對自己“迎接、排炮、爆竹、吹手、酒席”一系列的官場迎送形式。

面對官場的潛規則時,曾國藩是怎麼做的? 第2張

之後便是所謂的官場禮尚往來問題,曾國藩十分重視這其中的利害問題。首先他從自己身邊工作人員抓起。由於勢必接觸地方官員,所以他特地寫了一篇文告《諭巡捕、門房、簽押三條》發給工作人員,對他們約法三章,“明日起早經過地方,即是與州縣交涉之始,”“特嚴定條約,願巡捕、門印、簽押敬聽而牢記之”。這其中專門講了如何處理禮品:“不許收受銀禮……不準凌辱州縣……不準收受絲毫禮物……”“以上三條,巡捕、門印、簽押三處,各寫一分,貼於座右。……至送禮物者,一概謝絕不收。無論茶葉、小菜,以及裁料、衣服、書籍、字畫、古玩、器皿、金銀、食物、均皆不收。

在嚴格規章之後,曾國藩都會嚴格按照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然而在晚清整個糜爛的政壇環境下,不收下屬一點東西,實在也不利於開展工作,這樣的時候,他總會撿一點價值最輕的作爲紀念性禮物。有一次廬州知府知道曾國藩住處缺少生活必需品後,他馬上派人送來了一批起居用品。曾國藩看到後心生感動,知道也是下屬也是關懷自己,不忍拒絕,於是將其他東西一概推卻,只收了草蓆七領,作爲“禮尚往來“曾國藩親自給他回了一封信算作禮品,他在信中說:”您送來這麼多好多東西,我十分感謝,只是它們價值過於昂貴,我不敢當,所以只收了七種草蓆。並且還解釋了收草蓆是《易經》裏的象徵意義,是說茅這種草,根都相連,拔其一根,則會牽引其他,這是吉利的象徵。

還有一次,他手下干將鮑超送給他很多戰利品的古玩珠寶。曾國藩一看只是從中挑了一頂小帽,其他全部送還。“鮑春霆來,帶禮物十六包,以餘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餘則全壁耳。

有時候屬下送給他所喜歡的書籍時,他就會收下,並且按照相當的價格禮物回贈。在拒絕禮物形成習慣後,很少有人再討曾國藩的無趣,以至於引起了下邊的一個小插曲。

面對官場的潛規則時,曾國藩是怎麼做的? 第3張

同治六年八月,他的幕僚去看他,看到曾國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因此問他,你不怎麼吃雞鴨,那麼吃火腿嗎?曾國藩回答說:“無之,往時人送皆不受,今成風氣,久不見人饋送矣。即紹酒亦每斤零沽”。也就是說,過去有人給曾國藩送火腿等食物,都被曾國藩決絕。漸漸地曾國藩不收禮成了風氣,以至於什麼都沒人送了,就是想喝點黃酒,也要到街上現打。

這個幕僚聽了感動的大笑起來: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衙門!曾國藩也開玩笑說:等我死了你給我寫墓誌銘,這些課都是作料啊。同時,趙烈文在日記總結最讓曾國藩一生浪費精力的不是和太平軍打仗,而是與“世俗文法”“師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曾國藩的勝利當然靠的是與太平軍作戰而得來的,怎麼這倒成了十之三四,而與世俗文法戰卻是成了十之五六。這在當時,顯然是奇談怪論。

所謂世俗文法,就是指那個時代的腐敗政治系統、爛掉的八旗綠營、頹唐的士林以及失去規範的社會。所謂文法,就是指各種潛規則等等。時至今日,我們不能不承認世人看到的只是表層,趙烈文看到的纔是鹹同年間動亂的本質。更令曾本人沒有想到,也是他不願意去想的,是趙的下面這番話:“今師一勝而天下靡然從之,恐非數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統既久,剖分之象蓋已濫觴,雖人事,亦天意而已!”但是對於禮尚往來問題上曾國藩能做到獨善其身,嚴格約束身邊的工作人員,自己也從不違反規定。這種高潔的人格至今還會讓後人噓唏不已,歎爲觀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