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馬士英是殉國而亡的,爲什麼還會被後世所責罵?

馬士英是殉國而亡的,爲什麼還會被後世所責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士英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殉國”這種行爲,歷史上發生的並不在少數,在一個朝代即將滅亡的時候,還是有不少人懷着對國家的懷念和入侵者的痛恨,選擇了和自己的國家一起死,後世人一般對這樣的人都是非常有敬意的。然而在歷史上卻還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南明時期的馬士英。明朝滅亡之後,政權向南轉移,雖然不被歷史承認,但是南明還是確實存在的。然而最終,南明也滅亡了,有一位臣子抵抗清兵,最終以身殉國,這就是馬士英,按理說馬士英應該爲後世人所敬仰纔對,爲何卻被人們說成是奸臣呢?

馬士英是殉國而亡的,爲什麼還會被後世所責罵?

1、馬士英人物簡介

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大臣,官至內閣首輔,相傳本姓李,過繼馬氏,祖籍廣西梧州。明萬曆己未(1619年)成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後歷官嚴州、河南、大同知府、廬鳳總督等職。甲申變後,馬士英與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等擁立福王朱由崧爲帝,是爲弘光帝。因“擁兵迎福王於江上”有功,升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爲南明明弘光政權首輔,人稱“馬閣老”。後國事不濟,曾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抵抗清兵入侵,最終殉國而死,但世人對其死因存疑,在清代,被後人所責罵。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倖存錄》對其持論公允。有《永城紀略》(含《永牘》)及部分詩文、書畫作品傳世。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馬士英與阮大鋮同中會試。又三年,士英授南京戶部主事。天啓時,遷郎中,歷知嚴州、河南、大同三府。崇禎三年,遷山西陽和道副使。五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到官甫一月,檄取公帑數千金,饋遺朝貴,爲鎮守太監王坤所發,坐遣戍。然而此乃官場慣例,故而當時頗有東林復社集團之人上書稱此爲閹黨構陷。

馬士英是殉國而亡的,爲什麼還會被後世所責罵? 第2張

2、士英發跡

崇禎初年,權傾朝野的魏忠賢轟然倒臺,連累依附他的阮大鋮也跟着光榮退休。官場失意的阮大鋮避居南京,遇上了和他一樣鬱郁不得志的馬士英。

同是天涯淪落人,阮大鋮與馬士英忍不住時常嘮嗑幾句,漸漸兩人的關係越走越近,成爲了“相交甚至歡”的知己好友。

恰好此時罷相返鄉的周延儒想去大明官場再就業,卻苦於沒有足夠的經費。這件事被阮大鋮知道後,財大氣粗的他當即大手一揮,拿出二十萬兩白銀給周延儒找工作,很快就讓周延儒重回內閣首輔的高位。

周延儒東山再起後,立刻對阮大鋮開啓報恩模式。阮大鋮抓住這一良機,提出讓周延儒推薦馬士英爲官的要求。

此時天下烽火不休,明王朝在李自成、張獻忠兩路人馬圍攻下,接連喪城失地,急需良將平叛。於是周延儒藉着目前的局勢,向崇禎推薦馬士英平叛。

早已急得不知所措的崇禎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馬士英就這麼搖身一變,成爲兵部右侍郎,總督廬州、鳳陽等地軍務,專門負責收拾叛軍的朝中大臣。

要說馬士英也實在爭氣,保定總兵劉超叛亂,崇禎讓馬士英去平叛,馬士英二話沒說,帶上一票人馬打得叛軍毫無還手之力,還把劉超抓到北京來正法了。

此時的馬士英,可謂是忠勇純良,妥妥地大明江山棟樑之臣,明朝未來的希望之星。

可惜,人總是會變的。1644年,大順軍打開了北京城的大門,崇禎帝煤山自縊,以“天子死社稷”的悲壯,宣佈了大明的落幕。這場山河破碎的國難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比如曾經的希望之星馬士英,就從此踏上了黑化之路。

馬士英是殉國而亡的,爲什麼還會被後世所責罵? 第3張

3、敗壞朝綱

崇禎駕崩後,遠在南京的文武官員們商量着再立新君,這其中以潞王朱常淓和福王朱由崧的呼聲最高。

按理說,福王朱由崧是崇禎的堂兄弟,以血統親疏來說本該繼承大統,但以東林復社爲首的一衆官員卻擔心福王登基後會追究“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於是打着“立賢”的旗號要求立潞王爲君。

正當兩派人馬爲擁福擁潞僵持不下之際,馬士英卻拿出實幹精神,率軍五萬擁着福王朱由崧直奔儀真,從而使福王即位成爲定局。

福王登基後,定都南京,改年號弘光,南明小朝廷就此映入世人的眼簾。

靠着擁兵迎立福王的大功,馬士英被封爲首輔。有了話語權後,馬士英立刻推薦阮大鋮爲官,以便報答當年的舉薦之恩。

在馬士英的推薦下,弘光帝先後任命阮大鋮爲兵部添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等職務,每一個都是實權在握,權尊勢重。

可惜,重回權力中心的阮大鋮並沒有想過精忠報國,反而仗着馬士英這座靠山,大肆打壓政敵東林黨及一些正直朝臣,逼得史可法督師淮、揚,正義之士紛紛掛冠而去。

阮大鋮不斷激化黨爭的同時,馬士英也不斷以醇酒美人迷惑弘光帝,暗中悄悄竊取權柄。結果馬阮二人耍君弄權,敗壞朝政之舉弄得朝堂上下一片烏煙瘴氣,終於引發嚴重的內部傾軋。

南明王朝在馬士英這位首輔的輔佐下,不僅沒能光復舊山河,反而越輔越衰。本該爲南明王朝撐臺的馬士英,就這麼活成了弘光朝的掘墓人。

馬士英是殉國而亡的,爲什麼還會被後世所責罵? 第4張

4、以身殉國

馬士英與阮大鋮挾私報復,黨同伐異的神操作,弄得朝中人才凋零,唯有一個史可法,還赤膽忠心的督師揚州,對南明王朝不離不棄。

誰料馬士英竟史可法這樣的良將也容不下。他不但處處掣肘史可法,還瘋狂剋扣史可法的糧餉,致使前線部隊斷糧。

心急如焚的史可法多次上書爲部下請餉,可馬士英卻置若罔聞。不僅如此,馬士英還不顧軍政要務,將自己什麼都不懂的兒子提拔爲總兵,管理京師防務。

馬士英的種種逆天操作引得天怒人怨,終於激得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忍無可忍,打着滅了馬士英這個奸佞的旗號,率軍東征開啓了一場“清君側”的戰鬥。

左良玉起兵的消息傳來後,馬士英依舊堅持“寧死滷,無死逆”的主張,他嚴令史可法移師堵擊左良玉,直接導致江北、淮揚防備空虛,早已虎視眈眈的清軍又豈能放過這個好機會,於是八旗鐵騎直撲揚州,史可法不得急求朝廷援軍。

值此國難之際,馬士英卻仍以內戰爲先,根本不理會史可法的求助,致使一代名將壯烈殉國,清軍兵鋒直逼南京。

1645年,清軍攻克南京城,無數高門顯貴,清流雅士爲求活命,爭相剃髮易服,二朝爲臣。但馬士英卻在此時體現了一身風骨,他輾轉杭州、紹興多處,繼續高舉反清的大旗,可惜終因寡不敵衆,英勇就義。

馬士英殉國後,不少人對馬士英“奸臣”的身份產生了懷疑,甚至提出了“忠奸莫辨”的主張。然而,回顧馬士英的首輔生涯,他既沒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襟氣度,又沒有足以勝任首輔的能力,致使弘光朝內鬥不休,兵無戰力,說一句馬士英誤國,還真不算冤枉他。

只可嘆南明王朝人才凋零,多年黨爭傾軋之下,就連馬士英也成了南明爲數不多的“忠臣”,可見南明的人才逆淘汰究竟有多嚴重。如此看來,南明小朝廷最終落得煙消雲散的下場,倒也算咎由自取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