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爲何說秦帝制的“革命性”賽過羅馬?

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爲何說秦帝制的“革命性”賽過羅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爲何說秦帝制的“革命性”賽過羅馬?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亞歐大陸西部的羅馬帝國與東方的大秦帝國幾乎差不多歷史時間區間建立了帝制,秦帝國先而羅馬帝國後,然而兩個帝制之間卻存在着諸多差異。以歷史的眼光看待,羅馬帝國的帝制存在許多先天掣肘之處。那麼爲何說秦帝制的“革命性”賽過羅馬?

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是儘量保持舊體制的守舊派,而與之相較,秦大一統是亙古未有之革命。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後,羣臣議論尊號:“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以秦王功績亙古未有,故上“泰皇”尊號。嬴政以自己功蓋三皇、德過五帝,遂發明了“皇”與“帝”合稱之尊號。此外,秦帝國建立後,秦帝制的 在該否分封諸子爲王的問題上發生一場爭論。丞相王綰一派請求將諸子分封在燕、齊、楚故地爲王,廷尉李斯堅決反對,認爲此舉必重演春秋戰國之亂,秦始皇亦認爲“立封國”就是樹故縣,在全國一概行郡縣制。至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又發生一場“師古”與“師今” 的爭論,乃焚書之舉的導火索。博士淳于越上言:“臣聞殷周之王幹餘羅,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秦始皇以其議交羣臣討論,此時已任丞相的李斯力斥其非,謂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放任之,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他提出“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秦始皇許之。

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爲何說秦帝制的“革命性”賽過羅馬?

秦帝制的激進性,也可能言過其實。公元前288年,齊秦兩國曾相約稱“東帝”“西帝”,故帝號已有先例。進入戰國以來,各國例行郡縣制,國與國間略有差異,秦將之劃一化而已,儒生提倡復周禮,是開歷史的倒車。 然而李斯之反應,也可能是中央激進派過度戲劇化表現。秦內史騰治南郡,發佈《爲吏之道》,其竹簡近年在雲夢出土,其中仍以發揚忠孝爲治國之本。 秦始皇的封禪刻石文曰:“事天以禮,立身以文,事父以孝,成人以仁。”可見他並不否定仁孝之說教,只是反對周文化的親親尊尊之分封制而已,前者有利於統治,後者不利於中央集權。至秦大一統前夕,諸子學說已有相互折中之傾向,唯秦國具有斯巴達式的社會條件,又盡汲取三晉的法家學說,因此法家色彩特濃厚。 待漢代秦興,也是採取折中主義,但以周禮爲本的儒家逐漸成爲主導,併成爲此後的主流。中國的專制與家族倫理結合,成爲一個超穩定的體制。

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爲何說秦帝制的“革命性”賽過羅馬? 第2張

圖 秦帝國時期的世界格局

傳送門:爲何羅馬帝國沒有孕育出中央皇權體制?

秦大一統是專制之登峯造極

如今變得很難遽下結論:包着共和制外衣的“奧古斯都革命”不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所造成那般的歷史斷層。如果先秦沒出現共和制度,秦的大一統不過是集各國專制的大成的話,那麼只能說發揚光大,而無革命可言。但我們相信這裏仍然有研究空間:秦之變法多師承三晉法家;商鞅之苛政,唯處於西陲的秦地可行,東方先進之國多不能仿,楚國尤其因吳起變法失敗而與商鞅路線分道揚鑣。《左傳》中除了國君與士大夫外,仍有“國人”之蛛絲馬跡,但如今已湮沒無聞。

中國沒有希臘與羅馬城邦式的公民權,殆無異議:在先秦,民衆之權利曾否有其他表達方式,則已難考。羅馬有分等級的公民制,也有大量用於生產的奴隸,民權與“非人"的對比遂十分尖銳。秦帝國的編戶齊民制,在一律缺乏與義務相應的權利這一點上是全民平等的,但黔首仍有農工商之別,他們沒有具級別等差的公民權,倒有不同程度的義務,秦之徭役法首先徵集有罪吏,贅婿及賈人,其次徵集曾爲商賈之人,然後輪到祖父母或父母曾爲商賈者;此外,富人先服徭役,稱“發閭右”,最後才徵集少資源的貧戶,稱“發閭左”。秦的龐大工程如築長城與修驪山陵寢,都動用大量的刑徒,因此黔首與刑徒的界線模糊,但他們都不是奴隸身份,而是暫時性或週期性的強制勞動。

秦無疑是中國史上最接近魏特夫(Karl Wittfogel)的“東方專制主義”(OrientalDespotism)模式的時代:國家可以調動全民的勞役從事宏偉的工程。 秦敗亡之迅速,卻說明這個形態不是恆久性“東方的”。但正是秦短短15年的苛政,替今日的中國本部畫定了界線。